2022年10月28日,首届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BATB)“合成生态”(Synthetic Ecology)28日在798CUBE开幕,邀请来自全球的50位艺术家、科学家、生态学家,以“合成生态”为主题,围绕气候变化、生态保护、环境可持续、未来构想等热门话题,探讨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本次双年展由北京七九八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主办,也是“合成生态”将思考的视角从人延伸至万物、从社会拓展至宇宙,以科技手段和艺术化的作品呈现,展览运用了生物技术、材料科学、数字制造、新兴媒体等多种前沿科技手段,启发大众对人与自然“如何共生”的思考,引发人类对未来共同命运的关注。
以下为部分展品:
《晚祷》
内里·奥克斯曼与介导物质组
影像装置/2018
《晚祷》是一组由面具组成的作品,旨在探讨设计与生命的意义。这组作品的三个系列结合起来,代表了从死到生,或从生到死的转折,这取决于人们各自的理解。第三系列围绕死亡与重生展开,表现了精神的化身和生命的重演。这些面具没有文化上的表述,最初几乎是无色的,但矛盾的是,它们是三个系列中最为“鲜活”的一组。它们通过利用死者遗物的空间特征来引导活体微生物,实际上就是“重新设计”了生命。《晚祷》的第三系列展示了混合生命材料的结构,将计算设计与增材制造和合成生物学相结合,以数字方式来制造可以引导活体微生物的基因表述的物体。这些面具是用一种生物信号树脂3D打印而成,该树脂将生物信号分子纳入紫外线固化的光敏聚合物树脂中,从而以打印机的原始分辨率实现信号的完全自动化。这使得多个正交信号可以平行放置、可调混合,以及实现更高水平的生物活性模式、复杂性和逻辑性。根据作品的第二系列提供的空间逻辑,基因调控信号的模式分布在每个面具上。微生物及其副产品赋予面具以大于其部分之和的特性,并重新诠释了第一系列的调色板,从而在生物学上重建了它们的文化前体。
《亲属》
内里·派翠西亚·匹斯尼尼
硅树脂、玻璃纤维、毛发/2018
作为人类,我们与其他动物有着独特而根本的不同,这种观点是人类传统上如何看待自己的基石。正是这种特殊性使我们能够如此彻底地利用周围环境和其他生物。人类与环境和其他生命在本质上不同的想法,是促使我们毫不犹豫地砍伐大片雨林来种植生产棕榈油等廉价经济作物的部分原因。虽然一部分人类从中获利,但对大多数其他生命却没有益处。红毛猩猩是受这种森林砍伐威胁最大的动物之一。
然而,这种根本性差异的观点实际上并非如此。目前,基因分析和观察都表明这种差异是多么小。我们到处都能看到共同的DNA,在许多其他生命身上也能观察到共同的行为,尤其是灵长类动物。与人类一样,红毛猩猩母亲会把自己的孩子们放在身边,并对它们进行多年的养育。它们也许是离我们最近的灵长类动物。艺术家并不是将红毛猩猩拟人化,而是承认我们与红毛猩猩之间具有共同的动物性。
在这件作品中,我们看到三个独特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处于或多或少“动物性”连续体的不同点。这些个体中的每一个都是混合体,但又都是独一无二和相互关联的。虽然这个母亲的形象是从灵长类动物那里获得的启发,甚至可以将她想象成一个真正的猩猩,但她的特征实际上更接近人类。她的两个孩子看起来都越来越像人类,介于她和我们之间。然而,重点不在于它们之间的差异,而在于它们之间的联系。它们拥有相同的毛发和眼睛。但更重要的是,它们还有一个明显的关联,它们都注视着同一个方向:向外界,向我们,向未来。
《网络的自然历史》
拉尔夫·贝克尔
装置/2021
《网络的自然历史》呈现了一个电化学算法下的机器性能,它探索了另一种计算和技术物质体系,其灵感来源于戈登·帕斯克关于电化学学习机制的实验和当下关于仿生学、可编程物质和时空控制的液态金属驱动器的研究。在其核心处,一个定制的电化学实验装置(SoftMachine)创造了一个动态的流体微观世界,实现了形式、结构和物质叙事的连续演变。作品旨在激发人们对机器、人工和物质的重新想象。这是一项激进的技术,它将传统的、谨慎的机器思维和软/流体物质结合起来,通过其特定的物质状态实现自组织行为。
《虚空画 (置于培养皿中)》
苏珊·安卡尔
数字印刷/2016
随着新的基因技术提供的“剪切和粘贴“方法能够将有机物与合成物结合在一起,生物学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各种物质的组合第一次被人为地操纵,在动物界、植物界和化学界中创造出了独特的实体。在这件作品中,取自于自然世界的物品和取自于人工世界的形式被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放置在培养皿中。培养皿作为一个文化符号,超越了它的科学价值,象征着隐藏之物将出现的场域。这是一个重要的隐喻,涉及到环境研究、政治行动和文化信仰。这件装置作品参考了17世纪的荷兰静物画,重点表现物质的浮华、生命的短暂性和死亡的必然性(“nature morte” 自然死亡)。在荷兰黄金时代,市场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促使了异国奢侈品的进口和流行。虚空画将神圣与世俗之间的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荷兰画家们将枯萎的花朵、骨头、腐烂的物质等融入画中,提醒人们生命是超越物质的存在。如今,基因、细胞和器官具有相当大的利润价值。在艺术家的作品里,观者能够观察到不同物质在实验室环境中被重新配置时其组成元素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的状态。
《火星野生化》
亚历山德拉·黛西·金斯堡
影像装置/2019
人类对于领土扩张的野心并不局限于地球。我们认为未被地球生命触及的火星是荒芜、险恶且美丽的;是另一个可以殖民的星球。但是人类总是无一例外地成为剥削者。相反,我们能否想象火星上只有植物,并在没有人类的情况下蓬勃发展?《火星野生化》模拟了荒野在火星上形成的过程,并孕育了地球生命形式。在作品中,火星上的野生花园在数千年的时间里蓬勃发展,而它的生长过程在人类的时间里是可见的。随着生存条件变得更容易适应,最早的一批植物被分阶段播种。植物从南极向北极蔓延,形成一个由全球和在地的水、温度以及养分参数决定的生态系统。
与其他“前沿领域”一样,火星被一些人类视为可供开发之域,无论那里是否存在本土生命。相反,《火星野生化》采用了非人类的视角,呈现了植物在此生长并定居的过程,而偷窥的拍摄镜头角度则加强了人类入侵感。
改造火星不是目的,它在这里只是生命机制的一个储存库。植物生命将火星带向不同的方向,而火星也可能把生命带往其他的地方。在这件作品中,多个模拟同时运行,有着无限可能性的世界出现了,它挑战了太空殖民必然造福人类的假设。生命还有其他的途径可行。对于人类来说,离开地球去寻找其他生命形式会是终极的非自然行为吗?我们能够把火星想象成一个不属于我们的地方吗?
《隐形之言》
斯佩拉·彼得里奇
装置/2018
《科学》杂志最近发表了一篇文章,科学家在文章中描述了榕树和人类之间第一次有意义的交流。这个实验需要双方都具有格外的耐心和奉献精神―—在为期18年(2023-2041)的实验中,榕树和人类必须协商出一个共同的符号代码。
榕树与其他植物一样,通过打开和关闭其叶片上的气孔来监测从根部吸收的水量。每片叶子上都有成千上万的“嘴”(气孔)。语言学家M.L.问自己是否能像听觉障碍者阅读唇语一样读懂气孔,从而与榕树建立一套基本的交流符号。通过运用巴甫洛夫定律(条件反射定律),M.L.可以在四年内教会榕树“更多”、“更少”和“停止”的基本符号。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他们完善了这一过程,促使植物和人类之间产生了第一次有科学记录的交流。
《隐形之言》这件作品是对以上实验的一次艺术尝试。
《双赢》
里米尼记录(赫尔加德·豪格、斯特凡·凯吉、丹尼尔·韦策尔)
舞台作品、互动、表演装置、音频戏剧/2017
澳大利亚海洋生物学家和水母专家丽莎-安·格什温说:“我们正在与水母竞争,这是一种疯狂的、不可预见的和让人费解的情况。而且它们正在取得胜利。”
至少6.7亿年以来,水母一直漂浮在我们的海洋中―—没有任何改变―—而几乎所有破坏我们生态系统的东西似乎都对它们有利:过度捕捞使可能减少水母数量的掠食性鱼类的数量下降。海洋中的塑料袋会杀死海龟等其他捕食者。除此之外,水母在温暖的水中大量繁衍;这会延长它们的繁殖季节,而许多鱼类则因氧气比例较低而受到影响。格什温说:“温暖的海水对于任何呼吸类动物来说都是一场灾难,而对于像水母这种不怎么呼吸的动物来说则是天堂。”
2016年初,大量的水母入侵并威胁着南澳大利亚怀阿拉海港的鱼类种群,另一边则是由于水母堵塞了瑞典奥斯卡港的核电站的冷却水供应,导致核电站暂时瘫痪……因此,海洋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末日预言:“当其他一切都走向毁灭时,水母将是唯一的幸存者。”
里米尼记录与海洋生物学家和动物饲养员合作,试图反转这些生物的视角,并将其呈现为一种注视着观察者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