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AI时代“人-机-空间关系“,腾讯研究院联合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腾讯基建、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帝都绘和机器人大讲堂联合编写了《人机友好空间导则》。同时很荣幸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教授、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耀南院士,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主任徐迎庆教授,腾讯首席科学家、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主任张正友,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为报告撰写寄语。

科技飞速发展不断拓展我们的认知边界。机器人已经不只是“进厂”打工了。从全球看,从工厂到酒店、写字楼,甚至商超、咖啡厅、养老院,机器人作为未来“新物种”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和城市,提供着工具甚至情绪价值。但是,0厘米共处,我们和机器人,都准备好了吗?

从机器人角度看:一方面,从大语言模型到端到端训练、五指灵巧手、甚至直驱电机等技术和工程加速迭代,机器人岗前培训进度条按月刷新中。另一方面,大模型”数据饥渴症“、对高度泛化场景识别,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多样化应用场景等难题和答案仍在探索中,机器人迈向通用还需要时间和空间。

从人和空间角度看:以人体工程学设计的建成环境让轮腿式服务机器人仍然“宅在家中”,数字基础设施例如网络和算力让机器人处理突发事故反应仍可能”慢半拍“。在与人类共处的环境中,安全性是首要考虑因素。现阶段,多重因素作用下,机器人厂商在叠buf、均成本和赢利润的不可能三角找均衡。

机器人和人居空间,如何双向奔赴?

作为赋能人类的重要工具,人机交互是实现数字包容的重要路径。

本报告调研了20多家机器人研发和制造机构和包括盲人图书馆、地产运营在内的核心使用者,覆盖物流、清洁、安防、养老、娱乐等核心场景,囊括人形、机械臂、协作、轮足、飞行器、外骨骼等产品形态。同时,研究了包括波士顿动力总部大楼、谷歌湾景新园区在内的机器人未来空间的设计。

我们发现可以尝试建设环境友好(对建成环境做适应性改造)和系统友好(数字环境可持续)的人居环境达成人机友好,最终让机器人“更丝滑”的为人服务。同时,本报告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座机器人友好建筑的模型。

 

核心发现

 

1.全面数字化已经来临,世界将进入物理与数字空间紧密结合的全真互联时代。智能机器人作为一种具备完整连接计算能力、突破时空限制的城市新单元,并引发城市发展模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新探索。

2.人形不会取代专用形态机器人。由于技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驱动因素发展不充分,导致机器人大规模进入城市空间面临着诸多不适应症。

3.未来3-5年,公共空间和家庭场景共计6个场景的服务机器人值得关注。有望实现更自然的人机交互、完成更复杂的操作任务,逐步成为消费、娱乐、教育、陪伴等细分场景的生活助手。

4.基础设施的设计应考虑到机器人与人类的互动,确保在工作过程中不会对人类造成伤害。例如,设置安全区域、紧急停止按钮和监控系统,可以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保障人类的安全。

5.现阶段,机器人在建成环境面临至少四类挑战。未来建筑也是一种”机器人“,机器人提供行动、工作、测试友好空间可以提升机器人服务能力。

6.敏捷协同的信息系统和可持续的能源系统是关键的数字基础设施。

7.将机器人纳入城市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建立标准统一的互联互通协议是达成室内外综合部署、甚至群智能综合服务的基础。

8.信息系统支持也为机器人提供了海量、真实训练数据,有利于提升具身智能水平。

9.机器人和低碳建筑都需要纳入未来能源系统综合考虑。

10.人机交互是实现数字包容的重要路径。人机社会叠加老龄化、包容性发展等多重需求,需要建立通用无障碍的5大发展理念。

 

更多内容可关注腾讯研究院公众号
后台回复关键词“人机友好”
即可获取《人机友好空间探索》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