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陆诗雨 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郭静怡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出行适老的本质是社会资源分配公平化
英国卡迪夫地区的传统社区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发现由于公共交通站点多集中在社区边缘,居住在社区内部的老年人比社区外围的老年人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出行; 此外,由于火车和地铁站内部缺乏无障碍设施,老年人往往较难使用轨道交通,而私家车出行相对费用更高,对低收入家庭或者身体残疾的老年人又可能造成新的不平等 [2] 。
交通规则与城市功能布局已然是社会资源分配的一种方式。 在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出行适老对于个体与社会的意义,推动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
聚焦红山: 让老人慢点走,安心走,少走冤枉路
1964年以来,面对严重的“房荒”问题,新加坡遵循时任总理李光耀提出的 “居者有其屋” ,兴建了大量的高层高密度的公共组屋区。 红山 (Redhill) 就是位于新加坡中部的一个组屋区。
从2014年起,新加坡陆交局开始在年长者比率较高的住宅区设乐龄安全区,而红山乐龄安全区是其最早试点的5个区域之一。 红山乐龄安全区的车辆平均降速约15% [3] ,涉及老年行人的交通意外事故数量更是下降了80% [4] 。 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绩,好的理念固然重要,落地细节严谨而适用才是红山老人得以慢点走、安心走、少走冤枉路的根本所在。 红山地区在社区出行适老化的改造策略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 软硬兼施敦促安全区车辆限速
控制通行速度是保障交通安全最直白的办法。 2021年8月12日,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宣布,将在2021年底前永久调低乐龄安全区的车速限制,从每小时40公里调低至每小时30公里 [5] 。
除了行政规定,乐龄安全区还通过路面改造引导车辆降速。 比如红山乐龄安全区对车行道的平面、剖面及附属设施进行了多方位改造,如设置弯曲路、微环岛、减速带等 。 在较长的直行机动车道路上通过设置弯曲路,可以在不改变车行道宽度的前提下,将道路改为弧形线路,促使驾驶员降低行驶速度; 用三角标记令车道看似更狭窄,也是为敦促驾车者减速。
左图: 对车行道路进行“弯曲路”等改造,限制社区内机动车速(唐大雾&柴建伟,2020)
右图: 三角标记令车道看似更狭窄,借此鼓励驾车者减速 (图片来自联合早报)
2. 更长的绿灯与更体贴的安全岛
尽管车辆的速度降了下来,但是老年人步行速度缓慢,仍有存在交通安全隐患。 关照到老人步行速度缓慢的问题,红山乐龄安全区首先是在较宽的道路中心设置“安全岛”,从而可以使行动能力较弱的老人分两次横越马路,增加途中休息、观察应对的时间。 其次,红山乐龄安全区中的人行道绿灯时间根据老人过街时长专门做了调整,设置了更长的人行道绿灯时间,让老人可以慢慢走。
图: 设置“安全岛”,保障过马路老人的安全(唐大雾&柴建伟,2020)
包括红山乐龄安全区在内,新加坡绝大多数的人行道交通灯上都安装了特制阅卡器,年长者只要用随身携带的交通卡轻触阅卡器,交通灯的电脑系统就会延长“绿人”信号长达五秒钟 [6] 。
图: 新加坡为行人过道的交通灯安装特制阅卡器,让年长者有更充裕的时间过马路(图片来自新加坡新闻)
此外,红山乐龄安全区还对步行道路进行整体的补缺、增长、补宽,尽可能实现人车分流; 并将步行道驳接到公园和城市绿地,给老人以舒适的散步环境,也避免老人在悠闲地散步时无法精神集中地躲避车辆。
3. 把出行适老延伸至生活区
除了出行本身,乐龄安全区还把出行适老延伸至生活区,比如给公交候车椅设置扶手,方便老年人坐下和起身,为地面井盖等金属表面进行防滑处理,防止老人雨天在滑倒 [7] 。 红山乐龄安全区还完善了路口、人行道等处的夜间照明 ,给老年人夜行安全增添了一层保障。
在半失能老人密集区域,乐龄安全区通过设置路面起拱,巧妙地消除了路缘石的高差,保证轮椅可以无障碍通行。 同时,强路面标识立在路前,可以提示过往车辆需充分注意使用轮椅的老人通行安全。 针对盲人或视力减弱的老人,乐龄安全区马路前后还设置了局部盲道地面和眼睛型的“看” (Look) 标识 [8] ,充分兼顾老年人因感官知觉老化而在出行中面临的不便。
图: 路面起拱保证了轮椅无障碍通行,眼睛型的“看”(Look)标识兼顾盲人或视力减弱的老人(唐大雾&段文,2018)
4. 让一块地拥有更多的功能
如果社区内和周围的地块功能过于单一化 (如某个区域只有商业,某个区域只有医疗) ,那么老人就不得不为满足生活不同的需求而多处奔波。
因此,在红山乐龄安全区,新加坡的建设单位协同规划部门一起,将区域内地块单一的居住属性调整为多功能用地,并改扩建了商业、餐饮等社区生活服务设施,从源头上避免了老年人多次跨越机动车道路的长距离出行,又增加了社区活力 [9] 。
科技视角: 数字科技如何助力社区老人安心出行?
红山经验固然值得学习,但是任何适老化理论的践行都不能脱离本土实际。 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城市国家,国土面积约等于北京市朝阳区与丰台区面积之和。 截至2020年,有80%的新加坡居民住在政府组屋 [10] ,红山乐龄安全区就位于“高层高密度”的组屋区中。 早年的入住者和年代较久的组屋一同变老,容易形成社区老年人相对集中的情况。
中国国土面积大,各地经济社会状况不一,老年人居住情况更为复杂,除了福利分房时代建成的老小区,还有大量的商品房和农村房屋。 学习红山经验的同时,还有一种值得思考的角度是,如何借助科技产品与服务,在老人住所更分散的中国社区,助力出行适老化的创新和改造呢?
1.助力更智慧的柔性化限速
养老房产在国内并不普及,中国老人大多分散居住在普通住宅,这使得中国大部分社区的年龄结构都呈混合型。 若要复制新加坡模式,即选定部分老年人密集居住的社区建设乐龄安全区,就几乎需要全城各个角落实施永久限速、步行绿灯延时,这无疑成本高昂,且可能给其他社会人群带来一些不便。
智慧交通技术或许可在社区出行适老化中有更多“用武之地”。 比如已在荷兰部分社区周围应用的智慧红绿灯,可以识别手机中装有特定APP的老人,当感应到老人正在通过人行道时,可适当延长绿灯时间 [11] 。 再进一步,根据交通大数据,还可以识别出老年人出行密集的地点与时间,如早晨5-7点的菜市场,在精准识别后,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区域进行智能的柔性化限速,如仅在特定时间段、特定地点附近进行限速。
2 助力老人在出行意外中第一时间获救
随着年龄增长,反应速度下降、视力听力退化,这些生理层面的变化给老年人出行带来安全风险,比如意外跌倒。 高龄老年跌倒的骨折风险非常大,尤其是髋骨骨折,老年人极有可能面临瘫痪,随着而来的可能就是身体机能的急剧下降,所以帮助老人在意外跌倒后获得第一时间的救治尤为重要。
中国大部分城市的主要路口,以及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街道都安装有交通监控摄像头,在做好隐私保护的基础上,一方面可以通过计算机视觉的方式识别老人跌倒情况; 另一方面,老人自身携带的手机也可以监测跌倒,两者结合可更精准定位老人跌倒情况、身份及当前位置,及时通知附近医疗机构给予第一时间救治。
3 智能问路的实体机器人,朴素有用的小工具
地图软件固然可以指引老年人出行,但是仍存在部分老人不太会用地图软件,即便是青年人也会偶尔在导航中迷路。 根据调查,老年人在遇到迷路的情况时,第一选择常常是向身边的行人问路。 然而在陌生环境中,他们也常常碍于面子不想张口麻烦他人; 或是在行人较少的区域,则可能出现无人可问的情况。
若是可以在容易迷路的路口 (交通大数据亦可以推算出老人最容易走错的路) 设置交警模样的实体机器人,就能给老人提供智能问答。 相对于手机应用,这些机器人更符合老年人日常行为习惯,更容易获得他们的信任。 这样朴素、简单的小工具功能并不复杂,却有可能成为老人出行的好帮手。
结语: 出行适老不止关乎出行
截至2019年,包括红山乐龄安全区在内,新加坡已建有17个乐龄安全区。 另18个地点的工程正在进行中,预计今年完工。 还有15个乐龄安全区将在2023年左右建成——新加坡全岛的乐龄安全区至少可达到50个 [12] 。 以红山为例,我们梳理了新加坡在打造乐龄安全区上的种种措施,不由敬佩其体贴周到的用心与严谨务实的作风。
出行几乎是所有老人的刚需,也应该是社区适老化需要考量的维度。 出行适老与交通相关,也与社区周边的公共空间设计相关; 关于老年人能否安全、便捷出行,也关乎社会资源是否公平、合理给予分配; 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的获得感,也影响老龄社会的整体活力。 让老人可以慢点走、安心走,社区适老化与数字科技都将有很大的作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