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是人类智慧的展现,从传统手工艺品到现代电子产品,从古典建筑到时尚服饰,无不蕴含着设计的因子。设计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未来创新的形塑至关重要。设计需要知识产权的保护,没有产权保护的设计无法成为创造者的财富。今年世界知识产权日的主题定为“设计未来”。在此,我以“设计未来”为题,谈谈中国发展的未来、中国知识产权事业的未来。
关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两大目标、三大战略”。所谓两大目标,一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另一个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三大战略,一是科教兴国战略,二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三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就在于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国家品牌影响力,而这三个方面的实力都与知识产权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上述实力集中表现为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中国未来的发展需要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对此,我认为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中国创造:专利战略与国家科技竞争力
产业问题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产业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任务。如何实现产业创新,国际上有很多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其中包括实施专利制度。专利法既是激励技术创新之法,也是促进产业发展之法。言其为创新之法,是因为从世界范围来看,专利制度对于创新产业集群的形成、创新政策体系的完善以及创新社会环境的营造,均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言其为产业之法,是因为不管是发达国家抑或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中国家,均利用专利制度,致力于推动本国产业的发展,维护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中国现在毫无疑问地是专利申请大国。2010年,中国年度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百万件,达到122.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超过39.1万件,居世界第二位。[1]这表明中国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有所提高。但是,从整体发展水平来看,中国虽然是专利申请大国,但远远不是专利强国:第一,中国发明专利的授权量比例不高。据统计,中国专利法自从1984年通过、1985年生效以来,中国企业所取得的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到2006年占到37%,2007年为35.3%、2008年为35%,2009年只有34.1%,2010年有所上升,达到39.6%。[2]而外国企业在它的专利构成中,发明专利则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明专利授权一般来说达到85%;第二,中国企业所拥有的职务发明专利比例较低。职务发明专利标志着一个企业的研发水平。2010年,中国企业拥有的职务发明专利授权量比率为81.3%,[3]而外国企业高达95%;第三,中国国际专利申请量相对不足。经统计,2010年中国国际专利申请量虽已位居全球第四,但仅占世界总申请量的7.6%,为美国的27.5%,[4]平均每1.3亿美元出口才有1件国际专利申请,与创新型国家差距明显;第四,中国国内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高校数量明显不足。2010年,在国际专利申请公布量全球百强中,中国企业仅3家,国际专利申请公布量全球前50名高校中,中国高校无一入选。[5]
科技之争是国家实力较量的表现形式,而核心技术专利则是国家科技竞争的关键要素。2010年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取代美国位居全球之首,占到制造业总量的19.8%。[6]但是,我们必须以冷静的态度来看待中国制造业的进步和问题。尽管中国现在有20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但并不表明中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强国。中国制造业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劳动生产率水平不高。中国制造业每一劳动力创造的附加值为17,900美金,日本是中国的6.5倍,美国是中国的10.2倍;二是创新能力不强。我们虽然是世界制造工厂,却处于国际生产链的中低端,有些甚至是末端,在高科技产业方面我们的竞争力还远不如人。比如,大型民航客机100%进口,光纤制造设备、高端的医疗设备以及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基本进口,大型的石油化工装备80%依赖进口,先进的纺织机、数控机床设备70%需要进口。[7]
中国制造业以低廉劳动力成本和低端技术取得的优势,随着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而逐渐丧失。据全球商业咨询公司2009年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已经丧失了世界最低成本制造市场的地位,“世界工厂”称号或将让位于墨西哥和印度。这份报告指出,中国和美国的制造业成本逐渐接近,中国只比美国工厂低6%。[8]因此,必需通过自主创新来提高竞争能力,特别要选择一些关键的产业、重点的企业作为知识产权创造的突破口。
当代中国正面临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国家已颁布发展规划,要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环保节能、电动汽车和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我们不仅应注重技术专利的数量和规模,更应考虑技术专利的质量和效益,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中国专利战略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提高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2010年中国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总量达到1.4%,创新型国家的研发投入平均为GDP总量的2%,美国达到2.7%,日本占到3.4%。[9]因此,要不断健全科研激励机制,加大新兴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
第二,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技术专利的获取是产业创新的第一步,专利技术产业化与市场化才是其最终目的。目前,我国企业对专利技术的产业化重视不够,应用水平不高。不少企业存在着有技术无专利、有专利无应用、有应用无产业化的现象。目前,中国科技成果的平均转化率在25%左右,与发达国家60%以至80%的水平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要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着力提高专利产品应用率与附加值。
第三,提高科技创新对GDP的贡献率。在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对GDP的贡献率高达70%,美国和德国甚至高达80%,而中国科技创新对GDP的贡献率目前只有45%。大力发展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新兴产业,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
二、中国创意:版权战略与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当代国际竞争领域,国家竞争力的形成,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实力较量,已经从硬实力的较量转变为软实力的比拼。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约瑟夫?奈教授首创了“软实力”概念,将其概括为国家凝聚力、文化被普遍接受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10]与硬实力相比,软实力注重民族精神的凝聚力、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吸引力、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是一种“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11]。在这里,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涉及到文化创新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创意产业是英国的经济学家霍金斯在上个世纪末提出来的,霍金斯将创意产业与知识产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即创意产业指的是脑力劳动占主导地位,劳动成果拥有知识产权的产业。自从霍金斯提出这个理论以后,英国政府成立了一个创意产业的工作小组,专门出台了《英国创意工业路径文件》。[12]美国没有采用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而是将文化创意产业称为版权业。版权业是美国优先发展的朝阳产业,包括软件、电影、音像、图书、传媒等等。我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相当于美国的版权业,而文化创意产业或者说版权业构成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的主体部分。具体而言,包括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文化娱乐、广告设计、工艺美术、计算机软件、网络信息等各个产业。
世界各国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都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文化创意产业有“四高三低”的特点,即“高技术、高智力、高附加值、高效益、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13]因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高文化创新能力,挖掘文化产品的潜在附加值,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根本保障。
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还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文化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自主文化品牌。自主文化品牌是文化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所在,也是一个国家维系和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砝码。在知识产权创名牌、保名牌问题上,文化产业的经营者意识不够,能力不强。“郑和下西洋”被英国人写成《1421:中国发现世界》,这部畅销书在全球赚取1.3亿英镑;《三国演义》、《水浒传》被日、韩改编成游戏获取巨额经济利益;美国版的《木兰从军》在全球带来25亿美金的票房收入。[14]我们看到,中国观众必须支付费用,才能观赏以西方艺术形式表现的本土文化。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没有被充分地开发和利用,相反,一些国家却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创意开发,形成体现该国文化理念的文化创意产品,从而带来巨大的文化影响和经济效益。二是文化市场本土化水平不高,自主知识产权文化精品太少。我国是文化产品的进口国,尤其在电影、动漫等方面仍依赖外国进口。以电影产业为例,截至2011年4月,中国内地电影票房历史排行榜前十名中,美国大片五部,占据55.18%的票房份额,其中《阿凡达》以13.787亿元高居榜首。[15]另一个数据是关于全球动漫品牌认知度的问题。据新浪网的调查,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20个动漫形象中,19个来自海外,本土动漫形象只有一个“孙悟空”。[16]再看一组美国的数据,美国目前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使得美洲、非洲和部分亚洲国家成为美国节目的接收站,其广播电视节目中的美国节目占到60%—70%;此外,美国只生产了全球6.7%的电影,却赚取了全球85%的票房收入。[17]
提升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应从文化活动的创新力、文化产品的传播力和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等三个方面着手。有些文化学者认为,只有是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但如果我们缺乏创新的活力,缺乏文化产品的传播手段,缺乏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力度,你的文化是民族的但未必就是世界的。版权制度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最重要的制度。中国版权战略的实施,应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提升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现在世界文化市场的分割,依然是西方主流文化一统天下,从而对发展中国家构成了文化霸权。据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文化软实力蓝皮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2010)》显示,世界文化市场,美国独占鳌头,占43%的份额;欧盟紧随其后,占34%;人口最多、历史悠久的亚太地区仅占19%。这19%中,日本占10%,澳大利亚占5%,剩下的4%才属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亚太地区国家。[18]因此,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关键在于提高我国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提升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第二,注重版权产业的增长率。据资料显示,世界版权产业的发展非常迅速,每天创造的产值达220亿美金,并且以5%的速度不断增长。在创新型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增长速度更快,英国为12%,美国为14%,[19]而中国在过去改革开放的三十年,GDP平均增速达到9%,但我们的文化创业产业的增长速度只有5%—6%。同时,我国版权产业的发展模式有待完善。要注意选一些关键的文化产业、重点文化企业为突破口,特别注重发展软件、动漫和游戏产业,进一步振兴电影、音像业,促进出版、广告、会展和网络产业。
第三,提高版权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创新型国家的版权产业对GDP增长至关重要,其版权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已经构成GDP的重要部分,美国是25%左右,日本占到20%,欧洲在15%之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了6.7%,但潜力远未完全发挥。因此,应着力实施版权战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大力提高中国文化产品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三、中国形象:商标战略与国际品牌影响力
国家形象的形成,一是靠国家的外在面貌,二是靠国民的内在素质。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品牌的营造就是中国形象的营造,中国品牌在世界上“品牌”着中国。我们注意到:在知名品牌的背后往往是一个有竞争力的企业,一个有生命力的产业,一个有经济实力的城市,一个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拥有国际知名品牌的国家和地区将成为全球市场利润分配中的主要受益者,不具备品牌实力的国家则处于被动地位。
与驰名商标这一法律概念不同,国际知名品牌是一个经济概念,它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商标价值在10亿美元以上;第二,使用商标的商品的海外销售额、利润额分别占到销售总额和利润总额的20%和30%以上;第三,该商品在市场具有的影响力、控制力。我们要以一个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争创更多知名品牌,而不能盲目、片面地追求商标的数量。
中国现在是商标大国,但远不是一个品牌强国。截止2010年,中国的商标注册申请量已经连续九年位居全球第一,当年注册商标量已达135万,其中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占有10%,中国本土企业拥有121万件。[20]中国企业拥有的商标数量虽大,但世界知名品牌并不多。中国企业商标的运作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中国企业的品牌在海外屡屡被抢注。中国知名品牌500强中,46%没有在美国注册,76%没有在欧盟国家注册。在过去的五年间,因为品牌被他人抢注,造成的损失有2—3亿美金,影响商品出口达20—25亿美金;第二,出口企业主要是定牌生产、加工贸易,外贸企业200强中75%使用的是外商的品牌;第三,中外合资企业90%使用的是外国品牌。比如,食品医药行业30%以上使用的是外国品牌,啤酒行业70%是外国品牌,碳酸饮料90%用的是外国品牌。因此,中国商标战略的实施,必须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扩大国际知名品牌的增长率。据由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 2010年度提供的最新数据:国际知名品牌500强,美国拥有237个,法国47个,日本41个,英国40个,德国25个,瑞士21个,我国17个。[21]中国入选的17个品牌,排名最靠前是中央电视台,其次是中国移动、中国工商银行、国家电网。我国在国际知名品牌500强中仅占到3%左右,而且绝大部分是“国字头”企业,这与当今世界中国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二位,制造业总量居世界第一,货物出口量居世界第一的地位不相符合。因此,培育国际知名品牌应该作为中国商标战略实施的重点。
第二,提升知名商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知名商品具有高附加值、高认知度,国际知名商品的畅销,既可以提高我国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又可以提升中国的国家影响力。目前,国际知名商品约8.5万种,但90%的知名商品品牌为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和创新型国家拥有。同时,联合国计划发展署统计数据表明,国际名牌占全球商标总量只有3%,但知名品牌所代表的商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40%,销售额达到50%[22];个别商品,比如计算机和大型设计的占有率甚至超过了90%。而中国最有影响力的500个著名商标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只有6.2%。现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全球信息化的时代,产品的消费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品牌的消费。品牌预示着企业的市场份额,展示着国家的外在形象。正如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所说:“代表日本左边脸的是松下,代表日本右边脸的是丰田,品牌就是国家的脸面。”[23]
在知识经济的崭新时代,全球范围内已有二十多个国家步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中国要在2020年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实施专利战略、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实施版权战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施商标战略、提升国家品牌影响力,既是中国走向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创新造就未来,未来照耀中国,中国属于世界。


注释:
[1]新华网:《2010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二位》,
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3/29/c_13803258.htm
[2]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信息,参见
http://www.sipo.gov.cn/tjxx/
[3]国家知识产权局:《2010年中国有效专利年度报告》,
http://www1.www.gov.cn/gzdt/2011-04/11/content_1841812.htm
[4]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2010全球国际专利申请量回升》,
http://www.cnips.org/xwzx_list.asp?NewsID=811
[5]中国新闻网:《中国国际专利申请量2010居世界第四》,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2-16/2848528.shtml
[6]人民网:《英报:中国超美成世界头号制造业大国》,
http://world.people.com.cn/GB/14143687.html
[7]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比较及对策研究》,
http://www.ntcmie.org.cn/project0821/msg/readMsg.jsp?msgID=11787
[8]环球网:《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将让位于印度和墨西哥》,
http://finance.huanqiu.com/roll/2009-05/466561.html
[9]新浪网:《温家宝:重视教育科研经费占GDP比例》,
http://news.sina.com.cn/c/2011-02-28/151522027955.shtml
[10]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约瑟夫?S?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吴晓辉、钱程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12]See “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 1998”,
http://www.culture.gov.uk/reference_library/publications/4740.aspx.
[13] 刘丽娟:《文化资本的交易模式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载《经济纵横》,2006年第10期创新版。
[14]刘先琴、李可:《民族传统资源保护需突破僵局》,载《光明日报》2006年12月21日第5版。
[15]时光网:《中国内地电影票房历史排行》,
http://group.mtime.com/12781/discussion/253526/
[16]新华网:《中国离动漫产业强国还有多远?》,
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9-05/13/content_11329524.htm
[17]李怀亮、刘悦笛:《美国的文化霸权》,载《红旗文稿》2008年,第16期。
[18]新华网:《文化软实力:我国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市场不足4%》,
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2/20/c_121101442.htm
[19]【英】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洪庆福等译,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年版。
[20]人民网:《2010年国内专利申请和商标注册申请量均突破百万件》,
http://ip.people.com.cn/GB/192430/14452757.html
[21]见世界品牌实验室:《2010度“世界品牌500强》,
http://www.yzforex.com/422dcc298-21fd-461e-b6ca-c413544e5260.html
[22] 参见商务部等:《关于扶持出口名牌发展的指导意见》,
http://www.jincao.com/fa/09/law09.s222.htm
[23]新浪财经:《人大代表周厚健:自主品牌建设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t/20100302/0113747996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