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政华 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新晋美国总统川普结过三次婚,也毫不掩饰对婚姻的向往。但这却让他的公开支持者很难堪,甚至找不到对象,以至于只能在今年5月成立川普单身网来寻找红颜知己,这家网站模仿川普提出的“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高喊“让约会再次伟大”。川普的反对者成立了枫叶红娘网站,其宣言是“让美国人轻松找到加拿大理想伴侣,救他们于川普当总统的恐怖事件之中”,并暗示,这种红娘服务能帮美国人避免申请加国国籍的麻烦。
今天,超过50%的美国成年人处于单身状态,其中3100万独自一人生活,但孤独的人都是可耻的吗?圣经《旧约》里的回答是肯定的,上帝在前六天创造了光、水、白天和黑夜,每天创造都令上帝感到满意。唯独第七日创造了亚当之后,上帝的语气变了,“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于是有了夏娃。直到今天,家庭仍然是人类需要共同生活的最佳诠释。在人类未来最前列的斯堪迪亚维纳半岛上,瑞典成年人的结婚率只有四成多,但依然有相当多的人选择非婚同居——他们依然需要陪伴。
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在2012年出版的《单身社会》(Going solo:the extraordinary rise and surprising appeal of living alone)对于美国社会出现的这一巨大社会结构变动给予了关注,从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社会结构、城市规划等多个维度分析了人口单身化趋势对当下社会的挑战。这本书在2015年被译介到中国,此时,中国的单身社会雏形初备: 据国家民政部数据显示,中国单身男女人数已近2亿。全国的独居成年人口已从1990年的占总人口的6%上升2013年的14.6%。
从西方到东方,从宗教到文学,对孤独的反对一直是社会的主流。在现代监狱系统里,也在大力推广单人牢房,为的是提升惩罚的威慑力,制造“生不如死”的精神痛楚,进而制止犯罪。人类也把对于孤独的限制推广到饲养宠物上。一本寄居蟹饲养说明书里建议,每一只水缸里最好养两只以上的寄居蟹,因为独自生存的寄居蟹更容易因压力生病,甚至自残,折断仅有的一只蟹螯。
人类已经有约二十万年的集体生活经验,而大规模的独居这一社会变革却只有大约五六十年的历史。城市化、女性经济地位独立、社会服务和社交网络的发达,使得独自生活不再是一种不可承受的负担,而是对于个体自由的尊重和释放。独居不再是一种惩罚和失败的象征,而是一种能力的彰显。
亨利·戴维·梭罗在《瓦尔登湖》里描述了离群索居的美好,“我就像住在大草原上一样遗世独立,我拥有属于自己的太阳、月亮与星辰,一个属于我一个人的小小世界。”梭罗的文学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美国人绘制社会逃离路线图。但事实常常被忽略:瓦尔登湖距离附近的康科德小镇不到两英里,梭罗经常在小镇酒馆坐上一整天,他也是个好客的隐居者,尤其盼望带着食物的母亲前来探望。顺带插播一句,被贴上环保主义者的梭罗,曾一次和朋友徒步时,失火烧毁了数百英亩的森林。对于隐居,中国晋代文人王康琚比梭罗认识显然更深刻:“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
一如梭罗的离群索居不等于回归自然,人们对于独居者总是有许多误会。
最常见的一个偏见是,独居者都是社交恐惧症患者。美国最大的社会行为研究中心GSS研究,超过35岁的单身女性比起他们的同龄人,更常从事以下活动:每周至少一次拜访一位好友,每周至少一次不见面地与好友联系,晚上和邻居们一起度过,参加非正式的集体活动,参加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样,独居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比想象的要好。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卡西普奥认为,寻找终生伴侣或找一个人同住并不是解救孤独感的灵丹妙药,毕竟,孤独这一心灵创伤,是人类生命体验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美国社会学杂志》早在1981年刊登的一篇文章,针对2248名18岁以上成年人随机调查显示,与大众猜想相反,独居者的心理状态并不比结婚者更糟糕,某些方面甚至心理健康程度更高。
第二大偏见是,独居者是工作和生活的失败者。这点尤为偏颇。2009年,美国单身男性和女性在总购房人群中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今天,年轻的独居者更是独行与成功的标志。更多人其实无法象长期独居者一样能够享受独自生活。在美国,平均两次婚姻之间的间隔时间为三年半。尽管人们对于离婚的不理解到理解,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变革,让无数人中僵持在已经死亡多年的婚姻中解脱,但与此同时数以百万计的人却因此变得不知所措。因此许多人选择再婚。与想象的不同,长期独居者饲养宠物的比重很小,《美国宠物史》一书统计,欧美国家平均有52%的家庭饲养宠物,但是独居者中只有五分之一的人选择养猫或狗。除了能够带来陪伴感,宠物也显著增加了独居者和其他人社交的机会。
独居生活的风险在未来,也就是老之将至之时。1995年7月,热浪袭击芝加哥数周后,上千位独居的老人,被嗅觉灵敏的邻居发现死在家中。社会学家埃里克·克里纳伯格
据此深入调查,出版《热浪》一书,试图回答公众的疑问:为何这些老人不愿离开自己的房间去寻找更为凉爽的空间,或者寻求街坊邻居的帮助?为什么在高温中这些人仍然门窗紧闭,甚至严封重锁,以致警察和社会福利人员需要大力破门方能进入死者的公寓?当1980年代之后形成的大规模独居人群在未来二三十年步入老年时,如何避免芝加哥事件重演,美国也许并没有做好准备。
北欧已经在探索如何避免独自死去的悲哀。瑞典在十几年前,就兴建了一批针对独身者设计的特殊公寓,大量都是一居室的小户型住宅,同时配有食堂、洗衣房、图书室、咖啡厅、健身房。《单身社会》一书作者艾里克.克里南博格曾经到过那里,并记录了他的所见所闻:“丝芙的家是转角处一间通风良好的住宅单元,里面有一间卧室、一个客厅和一个小巧的厨房。她对我说,我有地方自己做饭,但通常我下楼去餐厅吃饭,饭后再和朋友聊聊天。当然,我并不一定要这么做,这就是住在这里最棒的地方。”
如果说独居者最终是通过自我支配的空间和时间,来实现自由和自我隐居。那么,今天人们通过手机、社交网络广泛联系在一起时,独居生活是否仍然具备最初的意义?这可能是独居者面临的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