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从来就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秩序与混乱、美丽与丑陋、贫穷与富裕、开阔与拥挤,几乎所有对立的关系都可以在城市——这个人类的创造物中找到一一对应。
德意志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褒扬了城市对促进人性解放的推动作用,的确,城市是现代化、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摇篮;而在英国作家狄更斯笔下,19 世纪伦敦的大街小巷、贫民窟、监狱又无不充满着城市对人性扭曲的控诉。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地区的城市都存在着巨大差异,在西方学术界,有关城市的研究也长期缺乏共识,这不仅表现在城市研究中缺乏合意的分析焦点,更重要的是,在城市是否有利于人类生活这个重要问题上,学者们也并未达成共识。
但现实又逼迫我们必须在城市发展上形成某种一致。毕竟全球七十多亿人中超过一半居住在城市。联合国早在 2014 年发布的《世界城镇化展望》报告称,随着世界城镇化过程的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日益集中于城市,尤其是正处于快速城镇化发展的中低收入水平国家。联合国经社事务部人口司司长约翰 • 威尔莫斯认为,管理好城镇地区已成为21 世纪世界面临的最重要发展挑战之一。
更多人依然还在涌入城市,联合国预计,到2050 年,持续的人口增长和城镇化预计将为世界新增 25 亿城镇人口,其中接近 90% 的增长集中于亚洲和非洲。眼下,从中国到美国、欧洲,特别是对于超级大都市的管理者来说,城市所面临的公共安全、环境、健康、发展等多方面挑战已经迫在眉睫。
2014 年 12 月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夺走了三十多条生命;2017 年 11 月冬北京大兴火灾导致 19人遇难;同样在 2017 年,一名中年男子在伦敦的英国议会大厦前驾车肇事,六人殒命于车轮之下;经过半个世纪治理雾霾初见成效的洛杉矶,在2017 年又为频发的山火烟雾所困;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还将给纽约、新加坡、东京等大城市带来灭顶之灾。
尽管如此,人们依然对城市的未来抱有信心,乃是源于对技术进步的普遍乐观。纵观人类文明史,特别是 19 世纪以来,从蒸汽机、电力、互联网、人工智能,每一次技术大迭代,都会引发新一轮的城市革命,新一轮城市格局的洗牌,又将引领新一波的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大变革。
与此同时,每一次技术对当时城市存在的问题也形成了一套治理方案:19 世纪下水道和抽水马桶的普及,极大改善了城市卫生状况,减少了疟疾等恶性流行疾病;20 世纪,摩天大楼技术的成熟,使得城市纵向扩张成为可能,单位土地上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承载更多的产业;21 世纪,互联网兴起之后,对于现代城市的管理实现了飞跃,无人驾驶地铁、智能红绿灯系统,大大提升了城市交通效率。
今天,我们依然保持对城市研究的高度关注,也正是试图集中展示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对优化提升城市管理中的一些重要功能——政府服务、交通、医疗、金融、社区管理等细分领域所做出的努力。
当然,技术的力量远非万能。一如英国学者约翰 • 里德指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它展现了人类所有的成就和失败。我们塑造了城市,城市也塑造了我们。”在新一轮技术重塑城市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个工作和生活在城市中的个体也在被再次重构。因此,对于城市的管理者来说,仅以技术的维度去设计城市未来远远不够,还需要从城市与居民、城市与空间、城市与经济、城市与公平等更宽广的视野去审视城市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