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诗雨 腾讯研究院研究员
何 鲜 腾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9月28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并主持了全球妇女峰会。会上,习近平发表了题为《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共建共享美好世界》的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到“性别视角将纳入新发展议程各个领域”①,男女平等与妇女权利再次成为社会热点。
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的普及,使得互联网为传统性别平权运动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有益的补充。传统的女权主义研究认为,争取男女经济地位决定了性别平等能否实现②。这种“经济绝对论”的观点虽然肯定了争取经济平等的重要性,却忽略了文化平等,以及文化平等也可能作为一个自变量影响经济上的性别平等。
随着互联网+的概念与产品渗入千千万万人的生活,人们开始在朋友圈里看到“真伪女权主义的”辩论,也看到一些性别平权的实践者在公众号中为女性加油,移动互联为男女平等和妇女权利的呼吁、理解与践行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自媒体:平权呼吁与实践的平台
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为诉诸女性权利和性别平等的声音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声渠道。截止到今天,我们可以在微信的公众账号中看到12583篇直接与“性别平等”、“女权主义”、“女权主义”或“女权运动”相关的文章③,或许这个数字并不宏大,但是如果联系公众账号的传播属性与用户互动来看,我们可以想见平等之声已经悄悄蔓延至朋友圈中,并且生根发芽。
互联网+推动了自媒体的发展,自媒体为传统媒体提供了多元化的补充。与此同时,自媒体兼容并包的属性使得“性别平等”这一话题从边缘逐步走向大众。当你打开今天的微信,郑楚然、艾可、肖美丽和赵思乐这些青年女权行动派的声音不再陌生,她们从线下走进线上,利用移动互联的途径为呼吁女性权利争取到了更多和更大范围的关注。她们中的许多人并非出身传统媒体,可使用或调配的传播资源极其有限,但是我们可喜地看到微博、微信公众号为这些自媒体人提供了与社会对话的平台。赵思乐在NGOCN的公众号中曾写道:“我常常会接到一些文章问我怎么看,其中也不乏有‘看女权主义者如何炸毛’的人”④,她们在呼吁平等的同时,也多次撰文为“女权运动”“女权主义”正名,让更多的人理解平等、关注平等,并身体力行。
公众号:“去性别化”的运营者与“去中心化”的意见表达
1993年7月《纽约客》刊登了一则由彼得·施泰纳(Peter Steiner)创作的漫画,画中有两只狗:一只坐在计算机前的一张椅子上,与坐在地板上的另一只狗说漫画的标题:“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⑤,一时间这幅漫画走红网络。回看我们今天移动互联的世界,或许这句话应该被改写成这样:“没有人知道公众号的运营者是一个男人,还是一个女人”。显然,更多时候我们把微信公众号当做没有性别、没有经济地位差异的发言者,或者说我们并不关心它或它的运营者的性别,“躲在网络背后谁都一样伟大”。
显性的性别歧视较容易引起人们的抵触情绪并得以纠偏,但是诸多隐形的歧视却往往使人们身处其中而茫然不知,比如有研究者发现男性的意见更容易被大众采纳⑥。从某种程度上,“去性别化”的微信公众号也是意见表达“去中心化”在两性领域的一种体现。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了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者,她们的声音被推送到千家万户,影响了千千万万人的看法。
两性平权的传播:女性气质亦发挥作用
2015年年初,“春晚小品歧视女性”的话题在一时间成为热议话题,短短几天吸引了超过1000万人参与阅读和讨论⑦。在中国有高人气的“小赫敏”艾玛·沃森在联合国发表的号召男性支持性别平等的演说“He For She”在微博、微信上热传,豆瓣上亦有小组活动的讨论。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诉诸妇女权利与男女平等的话语越来越频繁得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与促成这些话语表达与讨论的女性特质不无相关。
纵观这些事件的传播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大多是被一些大众化的话题所引燃,比如综艺、娱乐明星、恋爱婚姻等,这些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女性话题”——这种男性话题与女性话题的划分不具有孰高孰低的性质——女性细腻的情感思想特质,善于社交的天性,使她们在这些话题上更加如鱼得水。接着,具有共同兴趣的、互不相识的女性借由微博等平台结识彼此,她们你来我往的互动使得单个人的声音不再被淹没于茫茫人海,从大众娱乐话题的讨论转向更深层次的思考,她们所自发形成的舆论场迫使越来越多的人们不得不修正他们单一的男性视角。
从某种意义上,女性视角的传播方式很好得迎合了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接受、理解、讨论与二次传播的特性,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两性平权话题成为热点,这无疑将是推动妇女权利维护与男女平等进程中重要的一环。
① http://gb.cri.cn/42071/2015/09/29/8391s5118709.htm
② 朱丽叶·米切尔,“妇女:最漫长的革命”.载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义理论精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31
③ 统计结果来自sogou微信搜索
④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jA3MjUxMg==&mid=206454162&idx=1&sn=de376ed5e50082027277406363a7add8&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
⑤ The New Yorker. On the Internet, nobody knows you’re a dog.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 reprinted for academic discussion. Title 17 U.S. Code. 1993 [2007-10-02] (English).
⑥ 闫婷婷. (2013). 情绪, 认知方式对个体建议采纳的影响 (Master’s thesis, 山东师范大学).
⑦ http://weibo.com/p/100808349b3670aeb4e6eb08d6e2fcfe89f8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