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中国未来重点发展目标之一: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包括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规模化。产业互联网构建新型的、产业级的数字生态,打通各产业间、内外部连接,以新兴产业的技术提高传统产业效率、以传统产业的市场带动新兴产业规模,达到1+1>2的效果,从而能够支持动能转换更好更快地实现。

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相对应且关联,同时内涵工业互联网、互联网+、智能+等概念。主要有三方面特征:

ž  模式:产业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递进与深化,将互联网从消费端带入生产端,目的是实现C2B2B2C的闭环、带动各产业整体转型升级;

ž  对象:产业互联网是以机构组织为主体的渐进式创新。传统产业发展多年有各自内在的客观规律,互联网不可能都颠覆。由传统企业和机构主导创新,才能更容易落地实现;

ž  手段:产业互联网不是某项单一技术,而是以数据作为基础资料,综合运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综合信息技术集,来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带动新兴产业发展。

要成功构建产业互联网实现产业升级,可以从五个维度的框架入手:

ž  市场融合:供应与需求精准匹配、产业与产业跨界协同;

ž  产品升级:数字化、软件化、服务化;

ž  人机协同运营:数据与算法融入企业经营决策;

ž  打造弹性组织:网络化、扁平化、自适应;

ž  系统互联:基础设施共享 + 综合技术运用 + 平台开放。

随着云计算等企业级技术应用的发展普及,产业互联网实际已经在各行各业展开实践。广度上不仅覆盖服务业、工业和农业,还从商业扩展到公益和政府,整个社会走向全面互联;深度上从营销服务、生产研发到运营管理,互联渗透到组织内部的各个环节。数据信息由此实现从消费端到供给端的高效流通,数字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协同带动,推助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ž  本质上:人与产业要素更高效的协同。产业发展的本质,是人与各种产业要素作用的结果。要为产业注入新动能,实际上就是实现人与要素更高效的协同,而产业互联网就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来帮助达成这一目标;

ž  广度上:9个先导领域。对服务业而言,协同升级的核心在服务内容对人的匹配,实现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服务供给。包括智慧零售、智慧文旅、智慧出行、智慧金融等商业服务,以及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政务等公共服务;对工业而言,协同升级的核心在机器与人的配合,实现更加柔性、质量和效率更高的生产运营,主要体现为智能制造;对农业而言,协同升级的核心在人对自然环境的把握,实现更加可预测和调整、产量和质量更高的种植和养殖,主要体现为精准农业;

ž  深度上:5+1个关键环节。从企业和机构的角度看,产业互联网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首先是实时互动,借助社交媒体、即时通讯等平台工具,企业和机构能够跟用户或消费者建立持续、实时的连接,这是产业互联网区别于以往信息化的最基本的特征;其次是侧重外部的在线化服务和精准营销,基于实时互动实现更高效的服务和营销;最后是侧重内部的数字化供应链、智能生产以及个性化设计,将需求侧洞察及时传递到供给侧内部,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运营管理模式,实现更智能的“按需提供”。

产业互联网的建设发展过程中,伴随数字科技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加深,各种新问题也不断涌现。从信息爆炸、隐私安全到算法歧视,缺乏约束的科技滥用对社会治理带来新挑战。因此建立科技伦理、引导科技向善,成为全球普遍关注和倡导的责任。从大的方面看,科技伦理的设计需要重点考虑三个层面的问题:

ž  技术信任:技术需要能让人放心使用。这既需要技术方面的性能满足,还需要伦理方面的合理性。比如对人工智能,腾讯提出的四可原则 -可用、可靠、可知、可控;

ž  个人幸福:技术需要帮助人而非压迫人。这要求技术研发和应用时,需要重点考虑技术与人的协同共存问题;

ž  社会可持续:技术需要支持社会可持续发展。技术发展需要衡量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减少对社会和环境的破坏,并且倡导将技术用于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创新。

产业互联网的实现,最终需要跨界共建数字生态共同体,形成新价值网络。产业互联网不是靠一两家企业就能够实现的,也不是仅靠互联网就能主导的。当连接扩展到全产业、纵深到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一方面更需要各行各业、尤其是传统行业机构发挥主导作用,从自身经营和发展的角度主动融入互联网,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新型数字生态网络,从而获得新动能、实现新价值;另一方面也需要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科技公司,从助力和服务产业升级的角度,作为各行各业的连接器、工具箱和生态共建者,共同完成新型数字生态的建设。两方面互为支持、缺一不可。因此发展产业互联网,需要建立数字生态的“共同体“思维和发展模式:

ž  共生: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协同发展。以共建数字生态为目标,积极携手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产业的融合;

ž  共创:打破产业与科技边界混合创新。主动开放资源和能力,针对需求场景跨产业、跨技术进行合作创新;

ž  共赢:共同创造与分享价值成果。以包容式监管鼓励各产业发挥网络效应,促进创新成果在生态中的分享。

/Public/Uploads/file/20190329/20190329130813_86050.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