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刘  净

腾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王玉璇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并进一步指出要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结算、在70%左右的地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等内容。这是对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下文称“医改意见”)落实的进一步指引。

      2009年开始的“新医改”已经进入深水区,近期连续出台的医药卫生行业系列文件表明改革攻坚的阶段已拉开序幕。在“互联网+”行动推进中,“互联网+医疗”不断发展,已经逐渐渗透到包括预约看病、在线咨询、远程诊疗、病情监测、康复随访等在内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医疗技术发展、医疗服务水平提升的一支重要力量。那么,在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中,互联网能够做些什么?

  (一)在医疗改革中
  1.促进实现分级诊疗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中提出探索 “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模式,但是试水以来,“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的就诊现状未有明显改善。而“互联网+”是推动实现分级诊疗成功落地的技术保障,也是医联体良好运行的有效途径。

  实现分级诊疗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患者信息共享。互联网在实现医疗数据共享、互联互通等方面拥有巨大潜力。互联网的数据共享可以实现患者无论在哪个机构就诊,医务人员都能及时了解到患者的健康、诊疗、用药情况,全程跟踪病人的身体状况信息,为患者提供连续的服务;还可以打破医院之间的“信息孤岛”,实现各级医院之间的患者信息共享;并且可以促进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制度等,促进分级诊疗的真正落实。


  2. 完善医院服务管理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是我国新医改的重要工作内容。其中,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医院管理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工作。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在医院运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保障医院高效运行的技术支撑。
  互联网能够完善医院服务管理,推进医院精细化管理、优化就医诊疗流程,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的同时带来更好的就医感受。此外,还可以运用互联网技术对医疗服务行为、财务会计和医疗费用等大数据进行及时获取、分析比较,提升医疗监管的能力、增强医院监管和评价效果,通过大数据分析能更精准地制定政策、决策。互联网技术将在医院服务管理的完善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助力智能医疗服务
  关于智能医疗服务,互联网可以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开展在线健康咨询、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等便捷服务。引导医疗机构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装备,面向基层、偏远和欠发达地区,开展远程病理诊断、影像诊断、专家会诊、监护指导、手术指导等远程医疗服务。

  医改意见中也提到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但受制于定价、医保等政策因素,多年来的发展缓慢。然而互联网的进步给予了远程医疗更大的可能性。虽然仍然是以诊断、会诊等为主要内容,但远程医疗正在呈现出一种平台化的趋势,医院、医生、患者,甚至设备、药品、数据等企业都可以接入其中,形成“空中医院”。


  4.搭建资源下沉平台
  医疗生态的建立需要企业、医院、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而核心应当是医生。只有医生这一职业良性发展,才能促进医疗行业的良性循环,患者受益于此则可以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但由于法律对医生多点执业的限制,长期以来,我国都是医生定点执业、医生依附于医院救治患者的模式,再加上我国分诊和转诊制度实施不力,医疗专家资源过多地集中在三甲医院;专家挂号实行不合理的“排队优先制”,“错配”导致医疗效率低下。
  互联网可以为优质医生资源下沉到基层搭建信息平台,促进医生与患者信息匹配,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和使用,提升医疗效率。过去两年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逐步放开了医生多点执业的限制,可以预见在打破多点执业限制之后,互联网可以更好地协助医生跨区域医治“合适的患者”,也可以帮助患者匹配“合适的医生”。
  5.便利医疗人才培养
  互联网可以通过远程教育与远程医疗等手段加强基层医疗培训,培养更多合格的值得信赖的医生。医改意见中要求“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全科医生的培养培训”,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快培养全科医生、儿科医生。”目前中国合格医生匮乏,老龄化和二孩政策使得这种局面更加严峻,而互联网提供了全新的学习方式,医生可以通过远程医疗、远程课程学习了解新的医学信息和研究成果,为医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提供便利,从而提升医生的整体专业水平,增加合格的值得信赖的医生。特别是,培养基层医生使用移动医疗设备,做好中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可助力“保基本、强基层”。
  6. 实现居民健康管理
  目前我国慢性病人口多,具有庞大的慢性疾病人群,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糖尿病患病率为9.7%”,其数量均已过亿。再加上我国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做好慢性病人的健康管理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互联网技术推动下,“互联网 + 健康管理”能做到更快速、更精确、更高效, “预防为主”的目标终会成为现实。互联网医疗非常适宜慢性疾病的日常管理,通过可穿戴设备可以实时采集慢性病患者数据,从而给予实时干预与指导,将疾病控制于早期和前期,为患者切实带来利益。同时,慢性疾病的早期预防和及时管理可以显著降低疾病发生发展的速度,实现居民健康管理。
  7.增强应急防控能力

  医改意见中提出要“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效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进一步提高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互联网可以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增强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例如在2003年非典时期采用互联网技术建设的全国SARS疫情监测网络直报信息系统,不仅可完成从基层医疗机构到中央对SARS疫情的直接报告,可以进行个案调查及个案分析,并能够及时、准确掌握各地非典疫情监测情况。此外,大数据在预测疫情上已经取得一定成效,有助于提前布局防控疫情。


  (二)在医药改革中
  8. 探索药品电子监管
  药品电子监管符合国际趋势,也是互联网医药的一种表现形式。药品电子监管从生产、入库、经销、零售商、药店、医院等环节,都需要打码,显示药品的流通信息。药品电子监管码有利于维护患者和药品生产商的权益,能有效抵制假冒伪劣药品。为推进互联网医药的发展,在我国的新医改中,可以引入基于互联网的药品电子监管系统,既能控制药品流通,又可实现有效监管。
  9.建设医药智能工厂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推进医药生产过程智能化,开展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是大势所趋。对比以往医药产品生产的模式,互联网可以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等技术装备在医药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可以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增材制造等技术,构建医药产品消费需求动态感知、众包设计、个性化定制等新型生产模式。互联网能够为医疗器械产品数字化、智能化以及可穿戴、便携式等移动医疗和辅助器具产品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并推动生物三维(3D)打印技术、数据芯片等新技术在植介入产品中的应用;可以推进医药生产装备智能化升级,加快智能感知元器件等核心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支撑医药产业智能工厂建设。
  (三) 在医保改革中
  10. 医保在线支付结算
  李克强总理在3月16日答记者问时表示,政府下决心要推进全国医保联网,争取用两年时间,使老年人跨省异地住院费用能够直接结算,这是推进医保改革的重要举措。目前,医保费用的支付与结算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全国医保控费形势依然严峻,各类欺诈骗保行为依然屡禁不止。受相关医保支付政策的限制,以及医保管理部门对互联网安全性的担忧,互联网支付始终没有在医保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近年来,在医保管理部门确保医保基金安全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医疗保险支付比例,大力推行医疗机构、药店联网结算,推行异地联网结算等,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浙江海宁某网络技术提供商联合网上药店,实现了医保系统与网上药店的系统互联:通过网上药店会员信息与个人医保账户共享,实现网上购药可用医保账户资金在线支付,具有账号余额查询、订单传输、医保产品支付比例确认、在线付款结算等多种功能。为解决医保患者就医身份确认问题,首次尝试采用了人脸识别技术对使用者进行医保卡身份认证。这是通过指纹、声纹、面部等生物特征进行识别,保证医保支付系统更加安全、可靠和准确的一次技术探索,也为其他地区医保管理部门开拓了思路,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我们相信互联网支付终将叩响医保的大门,这是医保支付手段依托新技术、不断向便民化推进的必然。
  综上,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运用,有助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提高民众健康水平,必将在“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中发挥巨大作用,大大推进健康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