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晚,第18期互联网前沿沙龙,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发表以“巴黎气候大会的深远意义”为主题的演讲,谈到了各国在巴黎气候大会中的艰难博弈过程。


  以下是吴昌华演讲的主要观点汇总:
  刚刚结束的巴黎气候大会达成了一致目标,即确保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
  协议的谈判过程并不容易,首先在于需要将发达国家和发展国家进行责任区分,它贯穿了整个会议的谈判过程,涉及发达国家应该多减排与提升高速发展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其次,针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气候合作时主要依靠的三大要素(资金、技术和能力),在谈判中也都难以达成共识。资金额度由美国率先发话并最终确定,到2020年,发达国家给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金的资金;关于技术的最大问题则在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机制的国际谈判也并未取得太大突破。
  协议谈判的不易更凸显各国对气候问题的强烈决心,《巴黎协议》的签订,预示着各国将共同努力致力于改善全球气候环境。
  █ 目标:气温升高控制在2度之内
  为了达到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的目标,各国承诺将采取行动,但联合国巴黎谈判未提交各国具体改革措施,而是到2018年对各国进行审议,审议各国是否实现节能减排的承诺。
  █ 共识:全球排放尽快达到峰值
  发达国家已经首先达到峰值,发展中国家也要努力到达峰值,达到峰值以后快速的减排,到本世纪中叶实现排放中和,朝着零碳的方向走。这意味着化石能源已经没有太多的未来潜力,国际投资都已纷纷退出。
  █ 资金:发达国家给发展中国家多少钱?
  《巴黎协议》规定,到2020年,发达国家给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金的资金,履行改善全球气候的义务。2020年后,发展中国家希望资金额度继续提升,但目前仍无法定下2020年后的资金额度。至于2020年发达国家提供的资金额度,需要用10年的时间谈判,希望2025年的时候能提出一个新的额度。
  █ 技术:核心在于知识产权
  美国对知识产权的观点是,知识产权涉及企业层面,政府没有权利让企业将技术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所以谈判过程非常艰难。对于合作当中已经有机制与支持技术的转让等问题,在谈判中没有太大的突破。另外,关于技术的审查需要突破思维,制定明晰的审查权限,与审查范围,确保互不侵犯主权,明确审评机制在某种程度上也能促进相互交流与学习。
  █ 人才:机会无限

  气候公约谈判结束后,将带来更多发展机会,但各国对于人才荒也有自身的忧虑。对于中国而言,进入新常态后,动态创新成为新常态,稳定的状态成为奢侈,探索新的模式,在这些模式当中不断推进我们巴黎协议低碳的世界,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也非常显著。


  巴黎气候大会后新趋势:第一,国际共识。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挑战,需要人类共同应对,这是巨大的进步。第二,零碳发展的转型,即各国开始寻求能源替代。第三,地方政府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并朝着低碳的方向发展。第四,产业资金的投入更加丰富。第五,资金与商用资本的有机结合极大降低了发展中国家投资机会的门槛。第六,中国对巴黎气候大会的贡献,中国政府就国际气候变化问题积极和各方沟通,扮演着中国应该扮演的积极角色。
  巴黎气候大会各国达成最后的共识是行动,最紧迫的是需要行动起来,回到祖国积极推动行动。演讲结束前,吴昌华也对巴黎协议预期的低碳、零碳的美好未来表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