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数十年,互联网已给人类生活与工作带来巨大变化,它能否为解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续提供助力?


  11月25日,腾讯研究院与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院(Oxford Internet Institute,OII)在英国牛津大学举行的互联网经济论坛上,中英学者与互联网从业者从不同视角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移动互联的快速发展,方便人们生活,但也带来了资源过度集中的问题。” 腾讯高级副总裁、腾讯研究院院长郭凯天在牛津大学发表题为《连接一切:移动互联网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的演讲中提出上述观点。他表示,腾讯提出做“连接器”连接一切,其中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想为消除移动互联世界的不平等、为缩小城乡差距、减少贫困人口出一份力。
  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院院长Helen Margetts表示,过去40多年来,互联网从一个专业和学术领域的服务,逐渐发展成为被人们普遍使用的全球化网络,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复杂影响越来越显著,它通过多种方式重塑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和努力,帮助人们更好地使用互联网并解决由其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大数据时代》作者、牛津大学OII教授维克托·舍恩伯格在论坛上表示,互联网的发展将催生一个由数据驱动的社会的到来,它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智能,数据作为未来社会的重要资源已被人们逐渐认识,当然,在数据资源的基础上,我们享受更加人性化服务的同时,也应看到它可能带来的种种风险。
  欧洲信息哲学奠基人、牛津大学OII教授卢卡西诺·弗洛里地在论坛上称,ICT(信息通信技术)给人类带了巨大的影响,它像建筑一样,由我们设计和建造,反过来又重塑我们自己,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挑战,但是未来我们需要更多更好的技术,而不是更少,比如:智慧技术(Smart Technologies)、监管(Regulate)其它技术的技术以及监视(Monitor)其它技术的技术。

  郭凯天认为,技术层次的连接一切带来现实社会的深层改变。从我们的实践来看,移动互联的确是一项可以改变世界的技术,但是要应对减贫、可持续发展这些全球性的挑战,依然任重而道远。他表示,独行快,众行远。未来腾讯继续做好“连接器”,通过去中心化的网络生态,与OII等各领域的机构合作努力,希望能对全球的共同福祉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院成立于2001年,是一个专注研究互联网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的学术中心。腾讯研究院是腾讯公司设立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旨在依托腾讯公司多元的产品、丰富的案例和海量的数据,围绕互联网法律、公共政策、互联网经济、大数据等研究方向,与国内外研究机构、智库开展多元化的合作不断推出面向互联网产业的数据和报告,为学术研究、产业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有力的研究支持。
  腾讯高级副总裁、腾讯研究院院长郭凯天在牛津大学演讲全文:

连接一切:移动互联网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过去10年,移动互联在中国快速发展。目前中国的移动宽带用户有6.74亿,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手机已经超越电脑成为中国网民的首选上网终端。


  移动互联的快速发展,方便人们生活,但也带来了资源过度集中的问题。我们利用腾讯的全样本数据做的研究显示,中国移动终端活跃度的40%集中在4.4%的国土上。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偏远地区的配套设施不足,教育水平较低。结果,移动互联的发展带给城市居民的福利远超不发达地区,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中国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机会的不平等。


  腾讯提出做“连接器”连接一切,其中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想为消除移动互联世界的不平等、为缩小城乡差距、减少贫困人口出一份力。
  2015年3季度,微信的月活跃用户数达到6.5亿、与微信和手Q绑定的银行卡数量也达到2亿,他们已经不仅是聊天工具,而是支付工具、消费工具、连接工具。
  不仅连接人,还连接政务、医疗、教育、产业和商业服务。这是我们做“连接器”的基础。做“连接器”就是要做移动互联的基础设施来“连接一切”,这一点也是我们能产生最大价值的所在。目前,“连接一切”已经在促进中国不发达地区发展方面取得一些成效。

  经过三十年发展,中国农村已经具备发展移动互联的基本条件。例如大部分农村地区都已经通水、通电、通路,也有电信网络。农村地区已有1.7亿网民,其中1.5亿是用手机上网,手机上网比例比城市还高。这要感谢中兴、华为、小米这些中国企业,把电信网络建设成本降低90%,把手机价格降到100美元以下。有了这样的条件,我们就能发挥“连接器”的作用,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


  例如,微众银行用互联网直销银行的模式,通过人脸识别等技术实现远程开户,取代过去高成本的银行实体营业厅。腾讯征信用互联网大数据弥补欠缺的信用记录,为农民提供小额贷款和其他金融支持。微众银行小额贷款,目前已经开始在一些农村试点,希望把农村金融的成本降下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扶持。
  再如,移动端社交媒体在农村地区也有广泛用户基础,特别是对外出打工的农民来说,微信、QQ是连接家人、家乡的重要渠道。各种信息和知识也通过这一渠道进入相对封闭的农村,成为在农村推广知识教育的突破口。各种城市中的生活方式,比如网络购物,也通过这一渠道传导到农村。很多农民反过来,通过这一渠道在城市里为自己生产的农产品找到销路,获得经济利益。
  中国的少数民族大都分布在偏远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但自然风光秀丽、文化独特。移动互联的渗透,为这些地区在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两难选择中,找到一个平衡、可持续的模式。例如我们在黎平建立的铜关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保护、传承侗族古老的大歌文化,同时为村民增加一份旅游收入。
  极端贫困、发展不平衡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们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减贫、降低不平等,中国的这些实践,对整个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都有借鉴意义
  除了减贫、消除两极分化,移动互联对中国社会的心理、组织结构等微观方面也产生改变。
  手机终端使用更便捷,信息也更透明、公开,形成一个不同于传统PC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环境。
  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很多行为是用户自发、自组织的,移动互联网只是一个信息传播的平台,帮助撮合供给方和需求方。例如腾讯公益,是基于社交媒体的一个小额捐赠平台。平台上展示各类慈善项目,腾讯用户可以挑选打动自己的项目进行捐助。这有点像投票,谁吸引人就捐给谁。
  腾讯公益平台从2007年开始运作,到捐款突破1亿元,用了5年时间。这是PC时代的速度。在移动互联时代,手机端捐赠爆发,2014年一年捐款1个亿,2015年前11个月这一数字已经突破7个亿。9月份办“99公益日”3天之内捐款超过1.7亿,大部分是移动端捐款。

  去中心化的魅力就在于,自发的微小的草根行动,一步一步积累起来,完成一个很大的目标。


  移动互联时代,信息平权的另一面,是话语权的平等。每个人都有发言权,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方式和参与形式也开始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人们参与公共事务,也拓展年轻人的视野,不仅关心国内的事件,也开始关心国际事件。筹款的方向也不再局限于赈灾、敬老、教育,还包括动物保护、疾病防治等。
  这可以看成是移动互联时代社会组织形式的去中心化,为草根性的、自发自愿的公益活动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得益于此,一些专业的NGO组织也在国内发展起来。一些很好的国际性的公益项目,也被引入中国。
  例如腾讯公益平台引入的来自美国,为第三世界国家病患筹资的watsi,目前已经吸引超过20万中国捐助者捐款,比美国本土捐助者数量还多。再比如今年4月尼泊尔地震,腾讯公益30个小时内筹集捐款 1000万元。最后总捐款2330万,共计26.4万余笔,其中98%来自手机端。过去中国民众对于国际事件的参与度非常有限,而在这次尼泊尔的地震中,可以看到中国民众的国际观。

  以小事开始,吸引多人参与,形成大的合力,这就是去中心化的本质和魅力所在。这些都是值得学术界和官方研究和探讨的发展方向。


  技术层次的连接一切带来现实社会的深层改变。从我们的实践来看,移动互联的确是一项可以改变世界的技术,但是要应对减贫、可持续发展这些全球性的挑战,依然任重而道远。腾讯公司致力于更和谐的社会,更便捷的社会、更平等的社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消除贫穷,创造一个机遇。
  独行快,众行远。未来我们将继续做好“连接器”,希望能对全球的共同福祉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