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7日下午,由中国互联网协会法治工作委员会主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京东集团法律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二期互联网法治论坛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召开。论坛以“四众监管与法律问题”为主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来自北京大学法学院、腾讯研究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Uber中国、中国人民大学、首都经贸大学、中央党校等单位的多位专家与学者参与了会议。腾讯研究院副秘书长张钦坤博士以“互联网+”如何解决就业为主题作了精彩演讲。以下是演讲内容:
一、“互联网+”与就业
今年,“互联网+”是全社会的热点,是国家的战略。为什么如此重要?我想从“互联网+”与就业的角度来谈一下我的几点体会。李克强总理在他执政以来的几次关于经济发展的演讲中,都非常关心就业问题。在他的第一次经济公开课上,他讲到:“我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有关方面反复测算,都认为要保证新增就业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左右,需要7.2%的经济增长。我们之所以要稳增长,说到底就是为了保就业。”
应该说在所有的业态中,“互联网+”是最有利调整经济结构,同时也是最有利于拉动就业的。根据专家的研究,以往前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只能拉动100万就业。而随着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地位越来越重要,现在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可以拉动130万甚至150万就业。互联网经济是典型的服务经济,特别是“互联网+”各类传统业态之后,我们发现其创造了大量的新型业态和商业模式,吸引了众多大公司的员工跳槽创业,成为大众创新和万众创业的鲜活案例。
但是,最近大家可能也都关注到一些媒体报道,说百度和阿里停止社招,也有媒体猜测说腾讯也在收紧招聘政策。这就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或者说担忧,中国互联网最大的几家公司都不招人了,都不解决就业了,那互联网经济还能拉动就业吗?互联网经济是不是进入寒冬了?“互联网+”还靠谱吗?
我这里要说的是:目前中国互联网最大的几家公司在招聘政策方面的紧缩,恰恰说明“互联网+”体现了其强大生命力,“互联网+”将持续快速的发展,将解决大量的人员就业问题,将持续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为什么这么说呢?有如下三个原因:
第一,目前中国互联网的商业生态所决定的。
现在的中国互联网是什么生态呢?是开放模式主导下的商业生态。自2011年各家互联网公司推出开发平台战略以来,中国互联网的生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型互联网公司认识到,囿于企业基因和组织成本的限制,其不可能在各个领域都开发出能够最得到消费者认可的产品,反而浪费了大量的业务资源,过去全业务链发展的模式被实践证明是有问题的。因此其不再做大而全的业务平台,而是聚焦于自己的核心产品和竞争力,打造一个开放的平台,让更多的小公司、创业者成为合伙作伴,在自己的平台上开发消费者认可的产品。
恰如腾讯CEO马化腾先生所说:“企业再大,能力都是有限的。接触越多的合作伙伴,我越是会有一种敬畏心:很多行业都有很深的专业性。只有开放协作,才有可能创造出共赢的未来。幸运的是,我们和合作伙伴们一起,已经在路上。尤其在许多领域,我们的合作伙伴是主导,而腾讯非常乐意担当配角提供基础支持。五年来,毫不夸张的说,合作伙伴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腾讯的未来。‘合作伙伴’是一个生态型组织里与用户、员工同样重要的第三条生命线。大家命运与共,将会形成一个真正的新生态。”(注:我个人也认为这是为什么腾讯目前的招聘还在正常开展的重要原因,因为腾讯已经通过战略调整理顺了内部架构,而百度和阿里则正在进行)
这样一个战略导向的变化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家越来越聚焦于只做自己核心的产品,并且将基于核心竞争力而形成的大型流量平台开放出来,给更多创业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通过连接推动跨界融合,创造更多的新业态和就业机会。这不仅是目前BAT所做的事情,未来中国产生的新型的互联网平台,也会继续按照这个战略来发展。
第二,各大公司的未来发展战略将是更加开放。近期,我认真学习了近期马化腾、马云和李彦宏几位老总的发言,有两点体会,一是各大公司都在更加明确自身核心竞争力和战略布局。马化腾先生强调“连接一切”,推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与个体合作伙伴的融合;马云先生则认为我们从IT时代走进了DT时代,强调大数据的服务能力,认为未来比拼的将是服务能力而非服务体验。同时认为DT的思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DT思想让所有人都联系在一起,密不可分;李彦宏先生则强调百度会战略布局O2O,让百度搜索成为“连接人与服务”的入口,实现“索引真实世界,连接3600行”。我们仔细学习他们的演讲就会发现,虽然强调的重点不同,但其实内在是相通的。其核心在于通过“互联网+”,实现连接一切,并借助于大数据等技术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让实体经济与信息实现更好的融合。
另外一点体会则是各家公司将加大开放力度,与更多创业者合作共赢。马化腾先生强调腾讯会作为一个“连接器”搭建起新时代的新型基础设施,通过提升“连接力”连接更多的合作伙伴,也帮助合作伙伴延伸自己的“连接力”。马云先生宣布会把阿里巴巴积累的数据,计算的能力以及云的一切,分享给大家。李彦宏先生表示会将“度秘”这款百度最新的产品开放到全网所有的APP当中,让他们都可以接入进来。由此可见,未来中国的大型公司会始终坚持在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坚持更开放的发展策略,打造更加可持续的产业生态。
第三,大型公司是创新的孵化器和“互联网+”的引擎。现在各大公司附近的咖啡馆里都坐着很多猎头和投资者,借用百度CEO李彦宏先生的话来说“一些VC觉得,创业黄金组合=百度搞技术的+腾讯搞产品的+阿里搞运营,这样拿到创业资本是最容易的。”从硅谷的发展历史来看也是如此。“硅谷新技术的诞生往往来自大公司的“溢出”效应。因为大公司的科研工作产生了多余的技术而没有得到足够的开发。例如IBM发明了硬盘和磁盘技术,它们被硅谷的新创公司所采用,由此出现了舒加特(Shugart)、希捷(Seagate)、昆腾(Quantum)、迈拓(Maxtor)。但很有意思的是,硅谷的大多数初创公司最后都卖给了“引擎”公司,所以多数创业者都在认真研究和揣摩这些“引擎”公司要收购哪些公司。”[1]
硅谷的发展历史和目前中国各大互联网公司的很多员工出来创业的情形非常相似。很多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可能会发现非常好、有巨大潜力的产品或者商业机会,但是由于公司的战略或者产品所限,无法将其付诸实施。因此这些人就会外出创业,尝试这些机会的可能性。但在其创业过程中,往往也会选择能够和老东家有潜在合作关系的产品,并且寻求能够获得被投资的机会。可以预见,未来创业成功的一批人中,将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目前的大型互联网公司。
二、发展“互联网+”,地方政府应注意什么
1. 要对当前中国互联网生态现状有正确认识
目前各地都在实施“互联网+”战略,学习中关村创业大街的经验。我觉得各地在打造和扶持类似中关村这样的“众创空间”时,一定要有所取舍,看准哪些公司可能会在“互联网+”大潮中取得成功。我个人认为从2011年开始,中国互联网的产业生态发生了三个变化,除了刚才谈到的开放模式外,第二个变化则是移动互联网生态的蓬勃发展。我们在PC互联网发展那么多年,没有出现“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只有移动互联网到来才使得连接一切成为可能。如果各地支持“互联网+”的发展,应当先加快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在移动互联网端可能取得成功的公司要有优先扶持。
第三个变化则是“互联网+”内容产业的爆发。随着网络正版化进程加速,大型互联网公司都在进军内容产业,腾讯提出“泛娱乐”战略,阿里也在快速进军内容产业,近期还收购了优酷土豆。从国际上看,谷歌、微软、亚马逊都是一方面有自己互联网平台,另外一方面也进入内容领域。微软最早做这个尝试,进军数字电视。谷歌收购youtube,同时也在做数字图书馆。坚持内容为王,“互联网+”内容产业,是全球互联网公司的战略重点。因此各地的产业园区在规划时,要注意扶持内容产业的发展。
2.要对当地的“互联网+”发展环境做一个细致梳理
如果政府真正要把“互联网+”做成可持续的产业,我认为首先对当地互联网的发展情况去做一个调研,比如当地移动互联网的覆盖情况、用户数、用户活跃度等等。在这方面我们腾讯研究院推出的全国各省市的“互联网+”指数可以作为一个有益的参考。我们的指数是在腾讯大数据的基础上,针对全国各省市的用户在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活跃度进行的分析,只有当地的百姓爱用移动互联网进行社交、消费和娱乐的时候,在当地创业才有可能成功。在对“互联网+”指数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政府才能来分析和判断是否可以通过政府手段来鼓励创业和创新,从而避免一股脑的上马各种“互联网+”的项目。
3.要对“互联网+”持包容监管态度
现在“互联网+”主要是用市场经济手段来做一些互联网服务,当这些市场要素进入到传统垄断领域时,产生矛盾冲突,政府该怎么办?我非常赞同周其仁教授的观点,先观察和调研,给这些新型业态足够的发展空间,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而不是事前监管。这样才能为“互联网+”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就业带来可能。
[1]【美】阿伦·拉奥、皮埃斯·斯加鲁非:《硅谷百年史1900-2013》,第14页,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