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晚,在腾讯研究院和Techweb联合主办的第16期互联网前沿沙龙上,企鹅影业电影业务部总监常斌分享了对泛娱乐以及互联网电影的看法,他表示,IP时代,内容为王才是硬道理。


  开场白
  关键词:量身定做
  感谢主办方。台下坐的都是大佬或者前辈,还有一些资深从业人士和媒体的朋友,很荣幸能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交流。
  我呢,是在一个互联网企业工作,从事的是泛娱乐的事情,天天都在听人说这个IP、那个IP,企鹅影业也正面临着一堆机遇和挑战。所以我看今天主办方设置的这个题目——互联网+泛娱乐:IP时代的机遇与挑战,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非常感谢。
  下面我就围绕着这个题目来讲。
  互联网+
  关键词:以后任何行业都离不开互联网
  我想到了今天,“互联网”是最不需要解释、也最不需要强调的一个词汇。为什么呢?因为基本上没有谁够离开它了,至少在我们这个行业是这样。
  大家可能和我有同样的感受,就是今天你走到某个地方,忽然上不了网了。那基本上整个人就崩溃了,没法愉快地玩耍了。要是你的微信忽然用不了了,那基本上很多工作也没法开展了——我这不是假公济私打广告哈。
  “互联网+”这个概念,最早是2012年提出来的,到现在基本已经普及了。但很多人包括我个人的看法是,以后“互联网+”会彻底融入大家的生活,因为所有行业都要与它发生关系,互联网变成了一个“标配”。

  举个简单的例子,以前你说“我去买张电影票”,可能你还得去柜台。到今天为止企鹅参与投资的《夏洛特烦恼》,有70%的票房都是通过网络卖出去的。再过几年能达到什么样的比例,我不敢说是100%,但一定是越来越高。


  网络购票越来越高,就导致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那就是随机消费的观众越来越少了。以前观众去看电影,他可能是先逛商场,逛完之后吃个饭,吃完之后决定去看个电影吧,一看《夏洛特烦恼》时间不合适,他就选别的了。但今天不一样了,可能他去看电影的前一天就已经把票买好了,该什么时候逛商场、什么时候吃饭他早就安排好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真正好的作品能够冒出来、能够赚钱;因为顾客在消费你的产品之后,他早就已经决定好了,受其它因素干扰较少。
  泛娱乐
  关键词:不是想“泛”就能“泛”

  “泛娱乐”这个词,最早大概出现在4年之前。还是以《夏洛特烦恼》为例子来说,它最初是一个话剧,现在拍成电影,卖了10多个亿,以后也不排除有拍成网剧、开发成游戏或者动漫的可能,或者开出来一系列副产品来,比如“秋雅版学生装”、“夏洛版双截棍”,这就是“泛娱乐”。

  为什么要提“泛娱乐”?其实说白了,就是想多渠道、多手段、比较立体地去开发或打造一个品牌,一方面多赚点钱,另一方面别浪费资源。

  就拿电影来说,以前我们的电影,成本回收90%以上都是靠票房,有的甚至是100%靠票房,很容易血本无归。这两年稍微好点儿,新媒体版权起来了,动不动就卖个几千万,当然最崩溃的就是我们这些做视频网站的,买个剧比自己拍个剧还贵。但对投资方来说,他们多了一个成本回收的渠道。大家都知道,在好莱坞,一部影视作品的票房大概只占其总收入的1/3。所以相比之下,“泛娱乐”的打法还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将来的发展趋势。


  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个“泛娱乐”,不是你想“泛”就能“泛”。它的核心不是“泛娱乐”本身,而是你手里一定要有一个好的产品,它可以是一个人、一个故事或者一个创意。你拿现在的《夏洛特烦恼》去做“泛娱乐”,可能比较容易做起来。但是你拿一个票房只有几十万或者几百万的片子去做“泛娱乐”,它根本就“泛”不起来。
  “IP时代”
  关键词:内容为王才是硬道理
  虽然今天这个题目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但我个人并不赞同“IP时代”这个说法。“IP说”太热了,我觉得应该降降温。

  所谓的“IP”,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它可以是一个人、一本书、一段音乐、一个故事或一个创意。其实说简单点,就是某种知识产权或某个品牌。IP固然重要,但我觉得不应该夸大它的作用,仿佛拥有好IP就拥有一切,这可不一定。


  我们可以数数最近几年票房超过10亿的华语片,一共就只有《捉妖记》、《港囧》、《泰囧》、《西游降魔篇》、《心花路放》、《煎饼侠》、《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和《夏洛特烦恼》这8部,当然《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和《澳门风云2》比较可惜,只差一点点。
  这8部作品里面,说实话,《捉妖记》、《心花路放》、《煎饼侠》和《夏洛特烦恼》刚开始都算不上是红得发紫的IP,尤其是《夏洛特烦恼》,可以说刚开始没有几个人料到它的票房能够超过10亿。包括徐峥几年前的《泰囧》,同样也有奇迹的成分。
  这些年,可能不少人都把目光盯在了《小时代》系列、《何以笙箫默》这些热门IP上,但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它们虽然也卖得不错,但天花板还是比较低的。至于是什么原因,我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
  前几天我的一个同事还跟我说,在目前的中国,影视领域真正的超级IP只有一个,就是《西游记》。什么是超级IP?就是不论他有没有文化,不论他年龄大小,你只要一提,他都知道,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妇孺皆知。中国有广大的二三四五线城市,还有广大的农村,好几亿农民,他们当中的好多人都没读过书,不识字,但你说《西游记》,他们不一定读过,但不管老人还是小孩,基本都听说过孙悟空和猪八戒,还有观音菩萨,这才是真正的IP。
  我这两年投资电影的经验告诉我,IP不是万能的,真正的好内容才是王道。那什么是“好内容”呢,个人认为首先它得有娱乐性,泛娱乐嘛,娱乐都没有去哪儿泛?在目前的中国,观众去影院看电影,他首先追求的一定是娱乐,或者在完成社交活动的同时顺便娱乐,至少在商业片市场是这样。其次,要想真正上台阶,光娱乐还不够,还得有那么一点打动人心的东西。我看近期有很多网友留言,说看《夏洛特烦恼》,看到最后他哭了,有些地方触动了他。我想这就是好内容。
  至于如何才能发现好内容,我想大家可能都比我有经验。个人觉得应该是把功利心降到最低,然后按照科学的模式去操作一部作品——比如题材、类型和节奏要符合基本的市场规律,去寻找那些真正能让你放松、让你享受并能打动你内心的东西。
  IP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寻找共鸣,拒绝意淫
  尽管不同意“IP时代”这个说法,但既然大家都在说IP,我们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地处在了这样一个时代,一起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
  其实对于IP,我比较赞同的一种说法是:IP是经市场检验过的情感共鸣。十几二十年前我们做一个电影,可能就是厂长或者导演一拍脑子,就做了,是一个完全个人化的作品,没有经历过任何市场检验,这就导致它面临着巨大风险。也许相关创作者觉得它好得不得了,但观众就是不以为然。这种创作方式放到今天,多半死定了,至少放到商业市场是凶多吉少。
  现在我们的导演、编剧或演员在创作一个作品之前,这个作品的理念或故事,很多已经经过了市场检验,比如《小时代》系列,它就有着上千万忠实读者,拍出来不论好坏,都会有相当数量的观众去看,这个不服不行。但是,它的口碑如何、观众能看多久、会不会去二刷三刷,这个还得看内容本身。很多根据热门IP改编的影片,刚开始几天特猛,过了周末就断崖式下跌,这个现象其实是值得反思的。
  同时在目前的互联网时代,所有交流渠道都被打通,观众甚至可以参与到创作中来,影响编剧、导演的理念和决定,这不但让我们的作品可以和观众走得更近,也降低了风险。
  但另一方面我们面临的挑战是,IP太热,容易让人热到迷失。误以为拥有IP就万事大吉,这会让作品走向另一个方向。比如今年的《花千骨》火成这样,但你把它拍成电影就一定能够票房大卖吗?那可不一定,这个可能还得做详细的市场调查才行。另一方面,IP热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原创,而原创正是创意产业尤其是影视产业的核心,丢了这个谁都走不远。这是我们都要面临的共同挑战。
  我讲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