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腾讯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办“势在·必行——2015‘互联网+中国’峰会”。腾讯公共战略研究部总经理、腾讯研究院秘书长司晓博士讲解了腾讯“互联网+”脉动地图所展示的信息。(点击查看互联网+脉动地图

  司晓博士指出,该指数以腾讯两大核心社交产品及腾讯游戏的全样本数据,从登陆频次,消息量,互动频率,在线时长等二十余个数据纬度综合赋权,旨在测算移动端用户平均活跃度,成熟度。通过用户侧的这一核心指标绘制“互联网+”脉动地图,从而感知我国“互联网+”的发展脉搏,以为管理者、政策制定者、投资者提供有效参考。
  司晓博士表示,指数将以季度为单位定期发布,未来希望能够和各类宏观综合指数找到映射关系。司晓博士同时呼吁政府机构,更多的互联网公司、设备制造商以及运营商能够一起加入指数的构建,以更好地服务“互联网+”的建设。
  以下是司晓博士演讲全文:
  非常荣幸跟大家分享我们腾讯研究院关于“互联网+”脉动地图的报告。
  相信这些指数大家都不会陌生,比如说CPI和PMI等。此外,当股市从6000点跌到2000点再回升到现在4500点以后,我相信通过4500点这样一个数字,大家便可以大概感知到股市现在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因此,我们决定用腾讯的大数据来做一个“互联网+”的脉动指数,也就是我们所描绘的“互联网+”脉动地图。
  我们“互联网+”脉动指数冠以“腾讯”的名义,是因为目前为止我们所有的数据都是来自于腾讯的产品。
  而且我们用的是全样本数据。统计学家们可能都了解,现实中可操作的统计方法往往是抽样,而现在互联网的大数据存量给我们的研究奠定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
  另外,脉动指数是一个多维度的综合概念,就是说构建指数的维度涵盖了腾讯的多个产品,QQ、微信、还有腾讯游戏等。这三个核心产品数据中则又包括使用频次、消息数量、在线时间、娱乐时长,以及评论和互动等近20个维度。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综合赋权,最终得出了脉动指数。
  这也是腾讯做“互联网+”脉动指数的优势。如果某个用户一年在网络上的购物花费超过了100万元,就一定能证明他能很熟练地使用手机吗?不能!因为这是一个单一重复性的操作,最多只能证明他是一个土豪…但是腾讯的产品跨度非常大,而且数据维度非常全面,因此我们的数据能够非常充分地反映某个用户在移动端的活跃度。
  脉动指数是我们在移动端的指数,为什么选择移动端?我认为,PC时代只能算+互联网,更多是在工具层面,移动互联才是互联网+,才是超越工具层面的一种能力,你很难想象去“摇一摇”一台电脑,但是你可以摇一部手机。只有带有位置功能,陀螺仪等sensor的手机才可能成为人类的一个器官。
  除此之外,人均活跃度也非常重要。我们都知道,计算GDP时有总的GDP,也有人均GDP,这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
  我们用上述几个关键词描述我们的脉动指数,也就是说我们的脉动指数实际上是描述了用户在腾讯大数据上展现出来的平均活跃度,或者说使用的熟练程度。这可以说是我们“互联网+”发展的土壤和基础。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省级的“互联网+”脉动地图。北京是我们国家的互联网中心,其指数值大幅度领先于其他省市。脉动指数靠前的则是东南沿海及环渤海的8省/自治区,宁夏、陕西同样进入了前10位。而相对靠后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则主要集中在西南和中部地区。

  当我们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的数据进行排列时,我们发现,这些数据自然形成六大梯级。其中第一梯级发展超前,而第二至五梯级发展程度相对接近,这也就意味着下一梯级稍一努力便可跃升至前一梯级。第二梯队由环渤海地区的天津、辽宁和东南沿海的部分省份构成。第三梯级则主要分布在中国版图的中北部。第四梯级散布于中南、西南、西北、东北等地。第五梯级则横跨了中西部。第六梯级主要由内陆的六个省/自治区构成。
  除此之外,我们也把脉动指数和宏观综合指数做了对比。其中,宏观综合指数数据则采集自国家统计局等官方发布的数据,其中不仅包含经济的发展,也包括教育、社会消费等内容。
  一方面,通过对脉动指数和宏观综合指数进行排名比较后,我们发现,广西、海南、云南等地的“互联网+”脉动指数领先于其宏观综合指数。其中,广西更是以14名的优势大大超前。另一方面,由于脉动指数是人均的衡量,因此当我们将它与人均GDP进行对比时,同样发现,广西、山西、海南等地则处于相对领先的位置。当然,和脉动指数与宏观综合指标的位差一样,这里指的是与人均GDP的排序位差。

  接下来,从城市的维度进行一下展示。因为港澳台的数据采集不全,因此我们统计的实际上是中国大陆地区的各城市。在拥有数据源的351个城市中,我们可以看到,前10名中的绝大多数非常符合我们的日常认知,里面包含了8大省会/首府城市。只有广西防城港市和广东深圳市为非省会/首府城市。我想深圳也很好理解,但很多人之前并不熟悉防城港市。我们也觉得非常有意思,并希望有机会能够去探究一番。不仅是人均的测算,整体的总量指数测算时,也发现这些城市的排名都非常靠前。


  另外,我们的研究显示,阜阳、黔东南、开封等地的脉动指数大幅领先于GDP的排名。这跟我们前面做的省级测算一样,同样是从位差的角度来描述。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下数据背后的故事。如果我们将所测算的“互联网+”脉动指数的梯级作为横轴,纵轴以脉动指数与宏观综合指标的位差进行排序,则可将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为繁荣区、潜力区、快速成长区和追赶区四个部分。


  繁荣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脉动指数相对比较高,而且领先于其宏观综合指数排名。而在潜力区,脉动指数的数值相对不高,但是同样领先于当地的宏观综合指数。这说明虽然这些地区目前的“互联网+”发展状态不是很好,但是“互联网+”的意识已经非常好了,在这些地区我们建议可以做中长线投资布局,在稍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些地区的“互联网+”发展会有一个大幅的提升。而左下角快速成长区的这些省/自治区/直辖市,其本身“互联网+”发展水平还不错,都在一二三梯级之内,但是“互联网+”发展排名落后于宏观综合指标排名,也就意味着相较已有的经济环境,其“互联网+”发展还是有待提升的。由于其本身的基础已经比较好了,在这样的区域可以进行中短期投资,能够很快产生收益。
  我们还根据测算列举了最具“互联网+”投资价值和最具“互联网+”投资潜力的城市。我们愿与地方政府一起绘制本省/自治区的脉动地图并合作探究“互联网+”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尝试给出解决方案以弥补其中的不足和差距,从而促进本地区“互联网+”更好、更快发展。
  此外,我们将脉动指数与产业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大家都知道目前各产业的互联网化程度是不同的,而一般的感知是,“互联网+”更多的是在第三产业产生了效益。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互联网+”会在第一和第二产业产生更多的作用。我们的数据也说明,第三产业占比较大的省份/城市更具备“互联网+”发展优势。通过对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产业结构分析发现,当一二产业的占比较高时,其“互联网+”脉动指数则相对较低;而像上海和北京这种第三产业占比较高的地区,比如北京的第三产业占比接近80%,它的脉动指数则比较高。

  我们还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尝试。就是我们的“互联网+”脉动指数和别的行业指标指数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的数据分析发现,“互联网+”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科技创新指数体现出非常强的相关性。我们发现,脉动指数与科技创新指数在99%的置信水平上其相关系数达到了0.847。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数据与科学创新指数有很好的趋同效应。


  数据结果显示,省会/首府城市一般情况下在本省/自治区各地区中的指数值是最高或第二高的。但是除了省会/首府城市外,我们根据测算给出了除去省会/首府城市以外人均活跃度比较高的城市,以作为投资和决策参考。

  1935年时,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提出了“胡焕庸线”,他发现“黑河”到“腾冲”连线东南36%的国土面积上居住着我国96%的人口;而其他广袤的土地上,只生活着不到10%的人口。进入21世纪以后,这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我们发现该线东南各地区发展全国占比和为85.36%,与“胡焕庸线”几乎一致。此外,甚至雾霾和景点的分布图都与之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去年腾讯的QQ用户同时在线人数突破2亿时,很多网友也将分布图与之做了对比分析,发现也有同样的规律。

  我们还把这个范围进行了进一步限缩。当我们以江苏、上海等脉动指数排名前7位的地区作分割线时,发现包括京津在内,东南沿海只占国土总面积4.4%的地区上活跃着39.7%的活跃份额。这说明“互联网+”目前在中国的活跃度和成熟度同样具有非常强的区域特性。
  我们做的“互联网+”脉动指数只是在这个领域中的一次尝试。“互联网+”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这其中包括产业、经济、社会等多个维度。定义它很难,度量它更难,我们目前只是从一个切面来判断了解了下“互联网+”,也就是从用户这一端的活跃度来感知“互联网+”的发展。我们现在的测算只是截至2015年1月1日的一个基准线。接下来,我们还会发布总量报告以测度每一地区总的“互联网+”脉动指数。
  回想1997年CNNIC发布第一份《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时候,全国联网的计算机只有29.9万台。当这份数据报告每半年发布一次并持续至今,实际上我们仅通过其中的一个维度就可以清晰地感知到中国互联网产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也希望从这里开始,更多的互联网公司,包括中兴、华为等通信设备制造商,甚至运营商能够加入,与我们一起共同用这种方式为大家构建一个维度更多、综合度更高的“互联网+”的指数!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