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办的“互联网+城市交通”市场融合政策研讨会在京举行,主题为“互联网+城市交通”的市场融合。
从专车模式出现以来,围绕专车是否合法以及来自政府部门的监管就未曾间断过,在刚刚过去的两会上,专车运营性质及其监管问题再次引起与会代表的关注和重点讨论。
此次研讨会的两项议题为,在互联网经济同交通行业融合发展中,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如何发挥;以及如何在遵循市场调配资源的原则下,对互联网专车新业态制定创新的监管方案。此外,探讨如何有效协调管理,通过市场机制保护和鼓励“互联网+城市交通”创新,为行业发展及政策制定提供思路和参考也成为研讨方向。
互联网技术改变出行方式
2014年,互联网技术对出行领域的渗透,催生了滴滴打车、快的打车等移动出行平台——这些平台通过收集乘客需求和司机信息,做到乘客和司机之间的最佳匹配,大幅提升了城市交通的运力和效率水平。
但根据移动出行平台后台统计数据,受限于出租车数量和城市综合交通状况等的条件限制,仍然有40%的出租车用车需求得不到满足,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消费者希望获得更加舒适、便捷和个性化的出行服务。
随后市场中出现的专车服务,满足了出租车运力的供需匹配,同时也提供了高品质、多层次、个性化高端的商务出行方式,降低了私家车的使用频率。
随后滴滴、快的等专车公司推出企业出行服务,有助于企业节省成本,以及公务车改革落地。不过,由于专车需来自租赁公司,而租赁公司的自有车辆也比较紧张,在部分地区已经无法满足专车平台的订单需求。关于是否“准许社会闲置车辆进入专车”的呼声渐起,并引发激烈的社会讨论。
专车应如何监管?
在今年的地方“两会”,就已经有不少地方代表委员就专车监管问题提出建议。有部分地方代表委员认为,若专车监管重新引入数量管控的管理模式的话,则很可能会让专车这一有可能真正解决大城市公共交通困局的新兴业态重蹈当年出租车管理的覆辙,陷进旧管理模式的瓶颈,引发新的城市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施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呼吁专车管理应该响应李克强总理的“简政放权”思想,放开特许经营,走备案制或者登记制,即国家主管部门针对专车平台制定出一个标准,允许达到该标准的平台按照市场需求整合社会闲散交通资源,但同时要求平台为其上的车和司机承担所有责任。
这种办法避免了走出租车、租赁车数量管控的老路,防止从一个垄断变成另一个垄断。
就在3月16日,合并后的滴滴快的发布了《互联网专车服务管理及乘客安全保障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此举填补了互联网专车行业安全管理标准的空白,使专车服务做到事前严格准入,事中实时监控,事后全程可追溯。其中就规定了车辆必须具备国家规定的安全行驶条件,对司机也有严格规定,以及对车辆和司机进行严格的实时监控等。
盘活闲散的交通资源
在此次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综合交通规划研究院院长张国华、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东、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总工程师何霞、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教授周其仁、北京市政协委员陈小兵等政府官员、学者及法律界人士,表达了支持专车盘活社会闲散交通资源的观点,建议政府尽快考虑运营车辆与汽车共享结合的问题,通过专业运力加社会车辆共享模式来解决滴滴专车等运力不足问题。
多个专家认为,涨落式出行需求不能只靠运营车辆满足,必须盘活现有社会车辆才是有效解决办法,对于道路拥挤、污染排放以及行业发展最有力。
此外还建议滴滴等企业尽快与政府共同研究运营车辆融合社会车辆的监管方案,保证乘客安全,通过平台门槛保证政府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