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强调“必须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亟待关注的重要课题。尤其是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技术迅猛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近期由腾讯研究院与北京邮电大学交互技术与体验系统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联合举办“大模型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研究报告发布暨专家研讨会”,会上由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苏森,腾讯研究院总顾问杨健联合发布报告成果,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以及腾讯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图书馆基金会、文化和旅游部信息中心、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来自文化与科技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主题分享和深入交流研讨。
在本次研究报告中课题组深入探讨了大模型赋能传统文化现在和未来的十大核心关键议题,总结了10个关键词洞察,以点窥面尝试勾勒出大模型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蓝图。以期凝聚行业共识,激发各方合作,推动大模型技术在传统文化领域的广泛落地,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主创说
十大核心观点
1.“双向奔赴”
大模型和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双向奔赴。既是相互促进,也是互利共赢。
大模型技术的产业落地和创新应用,离不开中文语料的数据支持,提升模型本身的可信度要求专业的语料数据训练。立足我国文化资源优势,激活文化数据价值,能够助力大模型安全发展,助力人机价值对齐,扩展大模型的行业落地空间。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一直传承至今并持续焕发生机活力的伟大文明,具备“兼收并蓄”和“应物变化”的特点。在每次技术发展的浪潮中,传统文化总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拥抱并适应每一次技术的飞跃。通过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有机融合,成为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促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由之路,也将增益国际传播和文明互鉴。
2.“新质变革”
随着技术的发展,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从农业时代口耳相传,到工业时代印刷影视的广泛传播,再到信息时代数字网络的高效传播,当前已经进入智能时代的融合共创。大模型作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将催生文化行业具有新兴科技思维的新型劳动者群体,同时将开创全新创作工具、基础设施平台等新型劳动资料,以及产生新兴的跨媒介个性交互等内容形态、创新体验场景等新型劳动对象,3大要素未来预期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创造新动能、新服务、新业态,有望对原有产业逻辑带来新质变革。
3.“文化行业大模型”
行业大模型是大模型产业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通用大模型的泛化能力和专业能力难以平衡,行业大模型在精专化和经济性上占优。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要求能够准确反映中华文化的精神与价值,文化行业大模型能够提供更加准确结果。
本次研究中文化行业大模型是指针对文化行业需求(特指传统文化领域),采用传统文化相关专业数据进行训练,形成文化专用知识和能力的深度学习模型。应用范围主要包括如中华文化遗产相关的保护、创作、生产、传播与消费等。文化行业大模型以文化行业专业数据为语料,面向文化传承、创新和多样性的场景,容错性低、专业性强。既可以用于文化产业的场景构建和专业应用,也可以服务于普通用户,支持文化教育、旅游、参观、娱乐等多种场景。
4.“探索孵化”
大模型作为共性关键技术,能够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疑难杂症”提供解决方案,对传统文化资源、创意、生产、传播和体验的全价值链场景进行赋能。基于本研究的调研发现,业界已在部分场景开始尝试大模型应用的创新服务模式,但整体实践尚处于探索孵化期,不同环节的应用程度差异较大。
- 如何提高数字化准确度、效率的同时还能降低成本,是传统文化资源场景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部分文保场景已经开始探索,例如利用大模型多模态处理能力对文化数据理解和识别,辅助标注;利用大模型的泛化能力基于现有图像生成缺失的颜色和细节,为文物修复工作提供智能辅助与参考。
- 如何准确凝练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创造出真正影响当代消费者的精品内容,是传统文化创意场景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创意是文化科技表达的内核,大模型有潜力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提取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文化元素、符号和标识,成为创意产生与创造的辅助与助手。
- 如何提高文化生产的规模、品质、效率以及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是传统文化生产场景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当前市场上大模型应用,可以辅助或自动化地完成部分文化产品的创作过程,如文本生成、音乐创作、图像设计、视频生成、视频配音/ 翻译等,为传统文化生产场景提供了高效率工具,变革传统生产模式。
- 如何将传统文化内容精准分发,创新应用以大模型为基础的各种传播新载体,是传统文化传播场景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面对中文语料缺失对中华文化在全球传播造成的潜在影响,大模型在传统文化传播场景中应用价值有待深化。
- 如何创新文化体验形态,增强消费者的体验交互感,深挖文化内涵价值,是传统文化体验场景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大模型能够为参与者提供实时、多模态、精准化的互动内容,增加沉浸体验感同时,提升互动价值输出。并与智能化消费终端结合,创新线上线下融合、无限扩展、跨域协同的传统文化体验场景。
当前实践应用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化资源、生产和体验场景中,传统文化创意场景中的探索开始涉及但并不突出,而传播场景中的应用落地仍需进一步论证,而且当前实践多集中于先进技术的传统应用模式,创造性应用还有待探索。
5.“守正与安全”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关系国家文化安全。大模型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守正”是底线原则。如果不能守正,文化行业大模型应用寸步难行。“守正”,要求大模型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时语料输入的专业性和输出结果的负责性。专业的语料资源筑基大模型的专业赋能,但由于我国传统文化领域众多,版权繁杂,构建一个具备科学性、客观性、尊重性的专业传统文化语料库,是实现守正需要解决的核心挑战之一。输出结果的负责性,可以从时代性与当代价值、历史和文化意识、文化批判性、文化多样性、人文关怀五个维度来考量。
6.“创新与发展”
文化行业的市场属性是新时代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现实要求。当前受用户个性化需求增长、文化产业竞争加速、跨界融合需求迫切、国际传播影响力增大的因素影响,在守正基础上,大模型赋能传统文化的创新需求凸显。历经初期对于大模型应用的兴奋和追捧,在同质化、浅表化的早期应用基础上,创新出符合时代特征和市场需求的产品和解决方案,需要充分把握大模型作为智能时代先进生产力的典型特征,挖掘跨文化理解、多模态支持、多场景应用三大创新点,在文化传承发展全价值链条上创新出由先进技术带来的颠覆性应用和服务模式。
7.“语料方、技术方与场景方三方共创”
大模型落地文化行业,需要推动语料提供者、技术开发者和场景应用方的三方关键主体融合共创。
从语料提供角度来看,传统文化数据具有数量“大”、种类“多”、质量“杂”、版权“广”等特点,如何保障文化行业大模型的语料全面、准确,在不影响各专有数据安全独立的条件下,推进各数据版权方加强合作,打破壁垒,需要探索“1+X”的传统文化专业语料库建设机制,1是政府推动建设的传统文化基础语料库,X代表掌握传统文化数据的文化单位或机构,并探索权益分配机制、本地化模型训练等模式支撑。
从技术开发角度来看,实现大模型应用合法合规基础上的价值对齐是实现文化价值、技术要素有机统一的保障,为了实现模型输出结果的负责性,避免虚假信息、歧视性和偏见问题、文化敏感性问题,需要从语料准备、算法设计、训练干预、用户交互和安全管控等全链路进行设计开发。
从场景应用角度来看,传统文化应用大模型技术呈现出新思维、新形式和新表达方式,但由于部分文化单位缺乏足够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技术能力,无法与大模型技术进行有效融合,以及实际文化业务需求和技术应用供给之间存在较大“认知鸿沟”等脱节现象。需要进一步鼓励文化单位与科技公司跨界合作和融合创新,形成大模型创新应用试点示范和经验推广,激发大模型与传统文化应用创新的市场端和文化端持续动力。
8.“分层有序建设”
在文化行业大模型的建设路径上,需要克服孤岛式、集约式建设模式,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推动“文化行业基础大模型、领域大模型、场景大模型”分层有序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文化单位、企业、社会等多主体力量,构建一个同步建设、相互关联、协同发展的文化行业大模型生态体系,促进模型之间的数据流通与资源共享。
文化行业基础大模型是以国家推动建设的传统文化基础语料库为数据训练集进行训练,核心优势为传统文化通用性和适用性,可作为文化行业相关大模型的底座模型,为大模型“守正”的基础。
由于文化行业包含领域众多且专业性强特征,文化行业领域大模型以文化行业各细分领域组织的领域数据为语料进行训练,领域知识突出,能够结合领域场景和需求,基于底座模型进行创新开发。
而当前市场化主流模式为文化行业场景模型,即以各文化资源单位组织的专有数据为语料,聚焦特定应用场景的知识,可以结合不同应用场景需求,并基于上述底座模型进行持续“创新”应用。
在未来,文化行业领域、场景大模型等各垂类模型有可能发展成为基础大模型的方案供给者,面向消费端将呈现单一、简约端口,通过智能代理模式实现用户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连接,以及各层级大模型应用的安全独立与联动。
图 文化行业大模型分层建设架构
9.“双轨并行”
共建文化行业大模型的可持续生态,应探索行政引导力量与市场化创新活力有效融合的双轨并行发展路径。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等领域,由政府进行规划引领、政策扶持、标准制定等。同时市场主体应发挥创新活力,基于市场需求和技术趋势,开展文化行业大模型的研发与应用,跑通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市场化探索合理的合作与利益分配机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
10.“文化智融”
大模型助力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需要将技术层面的突破与应用层面的创新转化为文化层面的深刻变革,一是加强传统文化内容的深度挖掘与价值提炼;二是推动构建多元化的传统文化传播矩阵;三是打造新的传统文化产业链和价值链。不仅要在应用层面实现传统文化的价值凝练与传播创新,更要在文化层面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增强其与中国特色相契合的时代内涵,并增进全球范围内对中华文化独特价值的认知与尊重。
专家寄语
更多有关《大模型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前沿思考,请点击微信读书链接查阅报告全文,期待您的宝贵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