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经济参考报》深度报道《电信诈骗爆炸性增长》一文看到这样的内容:
利用大数据甄别进行源头反制
专家认为,如果能有全国范围的大数据进行搜集、分析,打击效果将事半功倍。还可在及时采录涉嫌诈骗电话信息的基础上,推动运营商对涉嫌诈骗号码进行源头反制。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各地公安机关在要求运营商配合拦截诈骗电话时普遍遭遇一个难题:运营商无法在海量的通讯业务中,对诈骗电话进行有效甄别,因此有的运营商拒绝对潜在诈骗电话进行拦截。
深圳市公安局民警吕福志指出,去年6月深圳市开设反信息诈骗咨询专线通过大数据的搜集,发现打入深圳市的诈骗电话的重复率非常高,特别是邮政、银行等社会特服号码,经常被诈骗分子改号使用。
该专线建立了涉嫌诈骗电话号码“黑名单”制度。深圳市公安局将号码清单通过媒体公开发布,并发至深圳各大运营商,要求他们对清单中所列电话号码进行技术拦截、封堵,列入黑名单进行处理。目前专线已截获各种政府公开电话的改号变种2800个,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吕福志说:“我们通知运营商对相关电话号码进行关停处置后,如果由于运营商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而导致群众再次被骗,那么运营商就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严重时可以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共犯刑责。”为敦促各大运营商主动作为,深圳市公安局还曾以“运营商知而不理涉嫌共同犯罪”为主题召开新闻发布会。
显然这是将该做法当作了典型案例,我笑了。
看看成绩,去年6月开设,目前已截获各种政府公开号码的改号变种2800个。 16个月才收集了2800个号码,再到搜狗、腾讯、360、金山、百度、灵犀等软件看看,每一个截获的骚扰电话、诈骗电话都远多于这个数,而且每天有大量的软件使用者举报。
再看看举报(截获)的号码,营销骚扰电话比例非常大,诈骗电话并不多,而且回拨是空号的比例很大。对骚扰电话来说,统计举报次数,并加标注是有意义的。某个电话号一拨打到手机,手机应用就会提醒,“该号码被XXX人举报为房地产营销电话”,这样机主就可以选择接或不接了。这样的统计,靠用户大家一起搭建一个识别网,是有意义的。
但这种做法并不适用于诈骗电话。 原因如下:
原因1:为反侦查,一般一个诈骗电话不会用很长时间。甚至有的号码只使用几小时,预存的百元话费用完也就放弃,骗到手一个就放弃。这种情况下,等不到你判定为号码是诈骗电话,该号码就已经被废弃,这是截获并关闭这个号码已无意义。
原因2:一个号码被举报电话诈骗,由于语音点对点传输,除非启用录音功能,很难留下可跟踪的证据,基于有限的、不完整的举报信息,判定一个号码是诈骗号码并不合适。
原因3:关停号码对骗子几乎没有任何影响。骗子很容易换一个号码再来。
原因4:任意显号技术已被骗子熟练掌握,显示的号码并不是真的号码,可以显示任意号码,甚至直接显示“110”/“10086”,如果判定错误,会影响到真正号码所有者的利益。近期甚至开始出现大量的营销电话手机显示为“未知”,连号码都不知道,怎么拦截?
原因5:电信运营商并不是没有处理,找到一个新华网旧消息,记者从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了到,2009年广东省全年共有约90万个手机号码因为群发非法、垃圾信息而被停止短信功能。而很少有号码申诉处罚有误,要求重新开通短信功能的。
看完上面的内容,大家还觉得拦截少数的诈骗分子所用的号码,会有明显的效果吗?那么,大数据究竟能不能在治理诈骗电话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呢?
答案是肯定的,但大数据不是应用在简单的对号码的统计上,而是应用在对举报信息的汇总比对,发现规律,掌握诈骗流程,追踪并抓获骗子上。除非骗子骗了一次就洗手不干,否则都肯定会留下线索,而降这些线索集合起来,就能发现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可以寻找诈骗流程的薄弱环节突破,即使不能抓获诈骗罪犯,也可能发现流程漏洞,切断资金流,从而降低骗子成功的概率。
见中国大数据:点对点诈骗,大数据不能统计号码被举报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