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一段时间,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的发展备受瞩目,然而在商业逻辑之外,在主流叙事之外,我们也一直在关注着,老年人、残障朋友、困境女性、留守儿童、乡村与城市的低收入者等社会多元群体,有没有,能不能,享受到AI发展的带来的自我赋能与科技福祉。

BottleDream、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腾讯安全平台部、腾讯 ESG 办公室、腾讯混元大模型、腾讯技术公益、腾讯 SSV 技术生态部、腾讯 SSV 时光实验室、腾讯研究院、腾讯职能线(依照首字母排序,共创组织仍在持续开放招募中)正在尝试探索一项面向全社会的 AI 向善语料库共创行动——

为那些在商业环节里失声的人群和话题,构建一个更有人文关怀的 AI 语料库,推动 AI 为人类的积极发展、福祉和幸福发挥更大的价值。

8 月 20 日,联合发起方及相关学者、专家、实践者、从业者一起在深圳南头古城共同发布了这一行动的草创方案,并对相关议题进行了专题分享和圆桌研讨。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领的科技创新,对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

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信息化服务部副主任王睿卿女士在致辞环节从国家养老服务工作角度分享了技术对于养老服务的重要性。

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在欢迎致辞上分享了来自行业的洞察:

“在今年参加的许多 AI 论坛中,大家都是在讨论 AI 对生产力的作用。但我一直坚定地认为, AI 能够提供的情绪价值,以及在这一方面的重要性是完全不亚于生产力方向的。”

在这样的两场致辞中,发布会围绕着那些“常易被风口遗忘”的人群、和“技术的温度”两个核心话题正式展开。

事实上,AI 向善语料库的共创行动来源于腾讯研究院一个为期半年的循证研究,名曰《大模型的“老朋友”们》,以期理解老年人与大模型能否以及如何建立积极互动。

“在过去的半年当中,我们深度陪访了数百位老人,我们陪伴他们完成了大模型的初体验。然后又在一周以后、两个半月以后,半年以后不断地去回访他们,去了解大模型在他们生活当中承担的角色、发挥的影响。”

在正式展开行动介绍前,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陆诗雨在现场为大家分享了研究报告的结果。如下呈现了报告内容的概览,报告全文可点击最末端链接下载。

 

关注腾讯研究院公众号
后台回复关键词“
老朋友
即可获取主报告及别册文件

 

大模型与老年人的研究可以被看作是 AI 与多元群体交互的一个切面,这样与 AI 互动的需求同样存在于多元的社会群体中。然而,我们与更多元的的社会群体交流当前大模型的使用体验时,ta 们表示不够满意—— ta 们除了期待大模型的回答更科学、准确,富有实用价值,ta 们也热忱期待着大模型的回答能温暖心灵、提供善意和关怀。

比如,在之前的研究搜集中,一位精神障碍者提问到:

“我是一位精神障碍者,最近在找工作,但是应聘的单位要求我出示健康证明,我担心他们得知我的情况,就不接受我了,我应该怎么做?”

我们将这一问题抛给三个现有大模型,分别得到的回答是这样的:

大家或许会发现,这里大模型的回答,有的比较冷漠,有的给出的慰藉还是让人“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那么,一个更温暖、更有爱、有“人情味儿”的回答可以是什么样的呢?

而当我们进一步拆解“人情味儿”四个字,我们收集到大家对理想大模型的期待是这样的:

同时,每天还有许多这样的问题被提出…….

我们期待着,这一个个真实问题,都能够收到既能解决问题、又能实现共情的回答。而要实现这件事,仅凭一家之力是绝对不够的。
腾讯研究院资深专家王强分享了当下训练这样一个具有“人情味”的大模型面临的挑战,并希望邀请全社会共同参与到“AI向善语料库”共创行动。

 

“我们现在训练大模型使用的素材更多都是一些网上公开的素材,包括一些专业的书籍、论文等等。但是对于这样一些更具人情味、更有技巧或是更温暖的一些回答,其实在现有的语料中,我们是很难获得的。

 

那怎么样才能形成更有人情味的回答呢?——我们想到了发起一个社会共创行动。”

 

这个行动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持续。因为大家面对的大模型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大模型的能力其实也在不断地提升,我们将会让这个行动持续进行下去。

 

第二个是开放。我们希望邀请大家参与共创,同时我们也把内容共享和开放出来,让所有做大模型的企业都可以利用这样的数据库去做自己大模型的调优。

 

具体来说,这个共创过程将会分四个步骤:

 

 

第一步:共同寻找一些不同人群面临的真实问题,而不是我们想象的问题。 第二步:通过各种方法收集到高质量的回答。 第三步:经历了前两步后,我们就会形成一个基础的向善语料库,我们会把这个数据库完全开放出来。 第四步:公开测评和反馈,进一步测试在使用这套语料库之后,大模型的回答相比之前是不是更具人文关怀?

 

文末有参与方式,敬请留意。

 

最后,王强总结说,“说了这么多,其实更多的是一个对齐的工作,对齐这个词其实在大模型里面很火,那我们向善的对齐到底是什么呢?可能用一句话来总结今天的分享,就是价值观的对齐,是 AI 与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心灵感受和内心秩序的对齐。”

 

在活动当天,我们也有幸邀请了多位专家学者对老年人与数字化、科技向善等议题分享了各自的洞察。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胡泳教授在关于“数字化与老龄化的叠加挑战”的主题发言中分享到,“在全球范围内,老年人的生活越来越依赖技术。证据表明,老年人在使用数字技术时能从中受益,包括认知、社交和情感方面的改善,有必要使技术发展对老年人更加友好和可用。然而,年龄歧视与获取差距阻碍了它们的使用。”因此,“公平和包容应成为新技术开发和推广的目标,以确保不同地区和不同情况下的老年人及其家庭都能从中受益。”

 

香港科技大学终身教授王文博则从商业的角度在“老 Baby 与新 AI——银发人群用户洞察”的主题发言里分享了当下我们对老年人使用技术和新媒体的偏见和事实。

 

事实上,目前主流新媒体老年人增长迅速,而且用户时长高;疫情两年加速老人年深度触网,老年人玩得很溜,且老年线上市场的增长才真正开始。

 

当然了,“老年人”并非一个统称,不同老年人的思想和调性追求代际差别大,城乡差别大,收入差别大,需要我们更细致的“看见”。

 

 

主题发言之外,两场圆桌对谈进一步从“需求”和“解法”两个角度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

 

 

在圆桌“AI 时代的社会群像与平常生活”中,主持人和 3 位嘉宾探讨了随着技术的发展,在社会的不同切面哪些新的问题正在出现;AI 是否能够解决什么过去难以解决的问题?

 

 

而后,在圆桌“AI 之于人类情感与社会价值”中,主持人和 4 位嘉宾就 AI 发展应如何平衡短期的商业诉求和长期的社会价值等问题进一步展开讨论。

 

除了现场的专业发言和热烈讨论外,这样一场关于包容性社会的发布会,我们也在现场设计了一些“小巧思”。

 

比如,这一次的发布会地点没有选在传统酒店中,而是在南头古城这一具有社区感的场所中进行。前往场地的路上,一路都可以听见不同的小商户张罗街坊吃点喝点的声音。

 

在签到过程中,我们还把现有搜集的来自老年人和留守儿童的各自 4 个真实问题做成了互动板,参与者们分享自己的真诚回答,即可获得研究报告实体书一份。

 

 

 扫码进入表单,

 提供你的回答!

 

 

现场的大部分参与者也都来自各个公益组织、社会企业或关注向善议题的科技组织。

 

而在中场休息的茶歇环节,我们所有采购的茶歇都来自“β·无声面包树”,美味的茶歇都由听障小伙伴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