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系腾讯互联网与社会研究院研究员王馨

在腾讯慈善大数据中,我们发现一个相当明显的“性别差异”——80%的捐款来自于男性,男人们捐得钱是女人们的4倍。

为什么男人这么爱捐?女人却如此“小气”?除去收入差异的原因,我们来洞悉一下心理的秘密。

男人更有“拯救情结”?

心理学界有一个共识:性别差异是人类各种差异之首。

自人类进化而来,男与女就是这宇宙间天然形成的两大“帮派”,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有着天壤之别。

对男人来说,世界是用来改变的;而对于女人来说,世界是需要适应的。

所以男人从出生便开始意识到,自己对这个世界肩负责任,他们内心都有一种强烈的“拯救情结”。

什么是拯救情结?

指对世界或者对与自己不相干的第三人,有强烈的使命感。有强烈的“助人动机”,产生帮助行为,使对方从磨难中获得拯救。

超人、蝙蝠侠、钢铁侠、美国队长……包括我们的梁山好汉、七侠五义,都如出一辙是男性。

这种强烈的性别文化,让男性在别人需要援手时,显得更加无私和主动,对陌生人更容易拔刀相助。

但深究他们“拯救情结”的心理潜意识:往往是“我很强大,所以我要承担更多责任。我应该解救痛苦者于危难。”

他们不需要看到痛苦者受难的画面,也不需要听更多煽情的故事,只要知道对方处于弱势,便会潇洒出手。

强者的拯救行为,便是男性表达“拯救情结”的一贯做法。

有人会问了,女人就没有“拯救情结”吗?

当然有,但女人的拯救行为,与男人非常不同。

女人的性别文化,不需要表现自己“强大”,她们都是偏向情感的动物,所以她们的拯救行为以“呵护”、“养育”为核心。

当看到地震灾区流离失所的人们,女人们坐在电视机前的第一反应是“感同身受”,甚至流下眼泪。

这是因为女性的同情心阈限比男性低很多,换句话说就是她们非常容易被感动,也非常容易同情别人。

但她们的表达方式,往往不是“拯救”,而更多是“陪伴”。

她们更愿意陪同受伤害的一方,拥抱他们,倾听他们诉说苦痛,陪着他们一起流泪。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些亲身前往灾区的志愿者往往是女性,比如马航事件中陪伴遇难者亲属的“慈济”义工,基本上都是女性。

所以,捐款这件事,更符合男人的“拯救行为”,自然男性参与者更多。女人并不“小气”,而是她们表达“拯救”的方式,与男性不同而已。

当你泪流满面地求助时,男人会问你需要什么,而女人则会抱抱你。

男人捐得是成就感,女人捐得是安全感

再谈谈“钱”这件事,男人和女人对钱的心理意识有很大差异,这一点也让男性显得更爱捐钱。

自原始社会起,两性就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男性狩猎,女性养家。

所以,钱在男人的意识里等于成就感,如果他们能打回更多猎物,或者挣回更多的钱,说明他们越有本事!

对男人来说,金钱象征着能力与社会地位。当他们捐款与施舍时,他们会获得成就感。

对女人来说,钱等于安全感,因为长期的社会分工,让女人成为家庭的服务者,从柴米油盐到日常用品,都是她们掰着手里的钱,一点一点建设出来的。所以她们更愿意把钱花给自己的家。

这也是女性成为淘宝拥趸的原因,她们可不仅仅给自己买漂亮衣服和化妆品,她们还会买花瓶、沙发巾和吸尘器,让家变得更美好更舒适。购物行为对女人来说,是营建一个“安全的家”的过程。

所以“钱”对她们来说,就是“安全感”。

和男人那种“我捐钱我好棒”的心理完全不同。让女人们捐钱,总会在心理上引发小小的不安。“钱捐了,我的家怎么办?”

和钱相比,她们更喜欢捐物,特别是那些生活用品,衣物、被子或食品。

怎么样?这回大家都明白为啥在捐款面前,男人看起来像“散财童子”,而女人是“铁公鸡”了吧?

并不是男人比女人更无私更大方,而是“捐款行为”更符合男性的心理动机和行为习惯!

如果你想发起一呼百应,不分男女的“公益活动”,那就让男人捐款,而让女人捐物,或者征集女性志愿者来陪伴创伤群体吧。

这种方式想必会非常成功,且能让有爱心男人女人,都倾“囊”相助,各显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