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等顶层设计要求,是新时代全社会范围内做好社会应急管理的根本遵循。2023年6月,国务院安委办、应急管理部确定的第22个安全生产月活动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回顾我国灾害治理历史,地震、水灾、山火、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和火灾、爆炸、疫情等其他类型的突发事件来临时,互联网一次次用鲜活的案例展现科技向善的一面。如何将灾害来临时让无数人相对独立、分散各处的善举,通过数字化技术和工具的连接和赋能,汇聚成为应急场景下不可忽视的巨大社会化力量,将成为社会应急数字化发展的鲜明主题。
当前,我国社会应急数字化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灾害应急状态下的社会救援救助供需对接不畅,需求发布、指挥体系启动、救援救助行动、救援物资供应等难以形成有效闭环的现实问题。探索发挥数字化应急救援救助平台的供需枢纽作用,使灾害应急状态下的各类资源借助于现代信息科技技术,实现闭环运行,对于推动社会应急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以上共识,在2023年12月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第11次会议上,中国应急管理学会与腾讯研究院、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社会应急实验室联合发布《数智赋能、人人应急:社会应急数字化研究报告》(扫描文末二维码即可查看完整报告)。作为国内首份关注社会应急数字化的系统性研究成果,课题组发起面向社会的数字化应用调研近7000份,并对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志愿者等群体开展深入访谈超过50场,调查研究历时一年形成4万余字成果,深入阐释了数字技术助力公众应急参与的创新思路与共建路径,期待凝聚更多社会共识和共建行动,以推动社会应急领域的“向善”愿景深化落地。
郑国光 应急管理部原副部长、原国家减灾委秘书长: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上升到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就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积极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更加注重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作用。2018年组建应急管理部,着力构建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以专业救援队伍为协同、以军队应急力量为突击、以社会力量为辅助的中国特色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社会救援力量得到了快速健康发展。根据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2020年底全国共有社会救援力量5184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应急救援力量体系中的重要辅助力量,社会救援力量在多次重大灾害抢险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和应急管理部门应当更加重视社会救援力量的建设,既要帮助社会救援力量的培训,进一步提升其专业救援能力,也要做好在灾害救援中各种救援力量的统筹协调和社会救援力量的运用,还要借助现代网络平台、通信手段、大数据技术等,构建社会应急数字化全景图,加强对社会救援力量的应急救援管理,全面提升社会救援力量参与灾害应急救援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
闪淳昌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原副主任、原国务院参事、原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
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国在推动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及加强管理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制度规范,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社会应急力量作为辅助力量,在灾害风险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社会力量建设中也还存在许多短板和不足。诸如现阶段社会应急力量建设还存在顶层设计亟待加强、体制机制有待深化改革、组织动员不够科学有效、标准规范亟待完善等,需要进一步推进思路理念、方法手段、体制机制创新。其中,以技术加管理为核心竞争力的互联网信息平台,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解决灾害救援过程中信息缺失、应急资源调配、救援资质审核管理等问题,助力社会应急数字化迈上新台阶。
薛澜 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苏世民书院院长、应急管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数字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数智赋能,人人应急”作为本报告的核心目标,对于解决我国社会应急领域痛点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近年来,从京津冀到大湾区,我国大范围遭受了暴雨洪涝灾害的侵袭,社会应急力量在救灾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灾害应急救援仍会面临诸多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应急管理制度优势,激发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活力,形成各方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共同体。同时,也要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应急、灾害救援的支撑作用,解决因信息不对称、数据缺失等救灾协调中的突出问题,提高社会应急力量管理水平。相信本报告将会在这些领域给读者提供重要的启迪。
扫描文末二维码,查看报告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