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鱼归来开直播

陈 维    腾讯研究院研究员
王健飞    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随着微信视频号深耕海鲜等食品类目,我们很想知道,国内海鲜产业带的数字化转型进展几何。因此,这次调研目的地是江苏省连云港市,它有着历史悠久的港口,也是新欧亚大陆桥的东起点,还拥有全国闻名遐迩的花果山。当然最有名的还是海鲜。而海鲜最出名的要属赣榆区的海头镇和石桥镇,统称“大海头”。“北方海鲜看连云港,连云港海鲜看赣榆”。据说这里的海鲜产业带,撑起了中国北方三分之一以上的规模。而近些年,当地更是通过直播带货的形式,让海鲜从渔船到餐桌更为便捷。经过5小时高铁,我们终于踏上了赣榆区的街道,却与我往常印象中的海边小镇非常的不同——这里没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没有ins风格的椰影海滩。

白天的赣榆街面上,行人不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辆辆冷链货车,一个个街头直播馆,以及深扎在产业带中,没有任何装饰痕迹的销售门店。门店里售卖着海鲜产业相关的海水,冰袋等。

这里的海景,不是碧海银滩,而是凌晨被一盏盏直播灯点亮的港口,和后半夜热闹非凡的海货交易。点点灯火中,还能看到几位婆婆在用古老的手法编织着的绿色大渔网。

古老传统和前沿现代的变奏,是如何融合在一个小小的县域并和谐发展?

从赶海而来

赣榆区海鲜产业带的发展是通过一个个小小的摄像头,助推产业数实融合的过程。

早在七八年前,那时短视频行业还没有演化出“直播带货”的商业模式,赣榆区的广大渔民就已经开始使用快手等短视频分享日常。慢慢的,这些内容发展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赶海视频”。由于天然靠海,渔业和海鲜养殖业发达,独具特色的数字内容制作成为吸流的源头。

“初七”就是这样一个传奇。初七生于1984年,原名黄东叶,由于生在初七,从而得名“村里的初七”。他出过海,打过鱼,养过海产,而现在,又成了头部主播。

2017年,初七入局短视频电商,2018年底在快手便有了百万粉丝。

他黝黑的皮肤上,身穿着运动套装,趿拉着拖鞋,在码头跟渔民一起分拣着刚刚捕捞上来的海鱼。在渔船上,一个穿着橙黄色防水服的渔民将渔网不断抖开,将渔网中的鱼倾倒在船舱里。几位女性坐在船舷上,一边带着手套将卡在网上的鱼摘下来,一边将鱼按品种和大小扔进不同的篓子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船头,一个女主播正用手机开着直播,以渔民们分拣海货为背景,手里不时捡起船中的鱼来给直播间里的朋友们介绍。

初七有些腼腆,说着一口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聊到直播带货时,他表现得像个“学徒”,但一谈起海货,便化身为海产品专家,成熟而自信地摆谈。前后的反差,让你很难意识到这是一个在快手创下单场销售额1900万纪录的主播。

但这样的反差感或许也是直播带货令人着迷之处。数字化工具的发展,给了每一位朴实的中国人,每一个活跃的市场主体被看见的机会。

一个真实的场景印在我们脑海里:初七走到渔船的边上,只看了一眼就对身前的同行说“这种鱼你最好别卖,刺应该比较多,评价不一定好”。

初七便是赣榆海鲜产业带中众多带货直播的缩影。如果你曾在短视频上关注或购买过海鲜产品,一定曾经刷到过“三子”“喜哥喜嫂”“彩云海鲜”“王立红海鲜”“慧子海鲜”等赣榆网红们的视频号直播间。他们的存在,重新擦亮了被模糊的地理标签和个体印记。

个体故事背后,饱含着赣榆海鲜产业带的崛起密码——地理优势+人才优势+技术浪潮+行业风口。

背靠实体产业

素有“江苏北大门”之称的连云港市赣榆区,有着悠久的出海历史。

《史记》记载,秦朝著名方士徐福的出生地便是如今的赣榆区金山镇。相传赣榆区的吴公村,是当年徐福东渡制造楼船的“坞工”后裔所建立。赣榆区木质渔船的制造工艺也因此进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赣榆身后这片大海,不仅造就了精妙的造船工艺,还为老百姓提供了生计。

赣榆的海岸线总长62.5公里,兴庄河口以南为淤泥质海岸,是“虾兵蟹将”的天堂,各种高品质的海洋养殖都分布在这里。2012年底,赣榆港开港,港口的防波堤进一步拓展了滩涂面积,让港口外的海岸线更利于水产养殖。

除了自产海鲜,赣榆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海鲜中转集散中心。

即便在每年的休渔期,直播也不会停歇。从赣榆港口登陆的进口海鲜会填补本地海鲜的空白。在2021年,超过40万斤的进口海鲜通过海头镇的主播送到全国餐桌。

此外,赣榆区身处江苏省最北侧,而赣榆港又位于赣榆的最北侧。因此,以赣榆港为中心的加工、集散、直播销售产业带,也吸引了十几公里外的许多日照商户。不少山东产的海鲜,沿烟沪线和沈海高速来到赣榆寻求销路。

自产、中转加进口,让赣榆的海鲜产业有了更稳定的上游供应,这成为了赣榆海鲜电商发展的稳固“地基”。稍有供应链资源的赣榆主播,就不怕自己的直播间“爆单”。

直播带货时代

2016年,连云港赣榆区的海头镇就开始发展海鲜电商,并成为赣榆区首个淘宝镇。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当地其他乡镇也紧跟其后,开始在电商平台上注册、销售产品。借助短视频行业的兴起,短视频直播不止带动了赣榆海鲜的发展,也把赣榆的赶海人带火了。

2018年,连云港市赣榆区海头镇在快手播放量Top10乡镇中,以165亿次排名全国第一,赣榆区石桥镇以65亿播量排在第三,一个区在榜单中独占两席

2022年底,微信视频号开始引入广州智零网络科技等两家公司,成为赣榆海鲜产业带服务商,为当地直播带货产业提供了联动公私域的数字化选项。

赣榆的许多直播间设立在户外,仅以一个三面防风的应急帐篷作为遮蔽,以渔船和海港作为背景。这些商户刚下渔船,便钻进直播间,详细地介绍着每一件货品的产地,特性,甚至烹饪方法,让更多线上买家了解他们的工作状态,朴实的生活。镜头背后,少为人知的是,冬日的夜晚,海边的气温有时会低至零下10度,一场长达数小时的直播后,主播们腿和脚常会冻得发麻。

然而,寒冷浇灭不了当地人勤劳致富的热情。根据赣榆区政府官方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区的电商从业者已经达到了6万人。到2023年,赣榆区海鲜的线上与线下销售额的非官方估算比例已达7:6,直播带货已经成为赣榆海鲜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小海鲜”成了赣榆的区域名片,而这些主播与商户成为了向全国递送名片的代言人。从虚拟的“在线”到真实的“在场”,再到“在县”,数字营商工具的生根发芽,一定程度上填平了一个“区县”与一线“平台”之间的数字鸿沟。

数字化方向

在数字化浪潮下,像赣榆区这样有特色且产业基础较好的县域,实现了从“产业之城”向“数字之城”的转型,这也为赣榆的中小微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成长环境和机遇。产品因地而起,因人而兴,成功转型的中小微经济更为适应高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并迅速做出反应,同时产生出强大的辐射效应,带动更多的商家,在数字化工具的助力下完成数字化蜕变和成长,并在特定的细分领域,形成了占据绝对优势的“数字化产业带”。

扎根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中的海鲜产业带,也让我们看到了数字营商工具和产业发展进一步融合的方向:

1.加强物流配送能力建设:相比其他食品,生鲜,尤其是海鲜在电商中的客诉率一直较高,这与物流配送有较大的关系。即便是在商品质量完全合格的情况下,商家放在保温箱里的干冰也只能起到有限的保冷作用。一个包裹上午抵达快递站,客户若未能及时取件,等到下班再取,海鲜可能就坏掉了,这是在调研中商家时长提及的困难。如何利用物流体系,保证海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新鲜度和品质,尤其是最后一公里不“变味”尤为重要。

2.数字溯源保障品质:海鲜属于标品中的非标品,同一个产地,同一种海鲜,一批货与一批货,一船货与一船货也可能有极大的质量差异。如可引入数字化技术,对海鲜产品进行追溯管理,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这既能保障消费者端的消费体验,也能帮助商家更好地管理供应链,降低成本。

3.加强区域品牌建设:从发展态势来看,赣榆海鲜整体强,个体也强。但在个体与整体之间缺乏认知连接。一个客户可能在赣榆区的多个头部主播那做过几次回头客,也不一定对赣榆区域有认知。通过让头部企业与各位主播在区域品牌上竞合,有助于提高区域所有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度。比如依靠品牌推广活动、社交媒体等渠道,让更多的客户了解和信赖产品,真正地实现“在县”经济。

4.强化私域管理:海鲜作为中等频次的食品,消费者对复购有着较强的诉求。但目前,在赣榆地区通过私域池进行销售的商家比较少,主要通过主播日常的视频内容在公域流量中重新获客实现。通过将粉丝转化为私域客群,将进一步降低主播们激发老顾客再次购买的成本,让基于信任的私域流量打法被商家接受

写在最后

调研接近尾声,那位婆婆在街边织补渔网的画面常被唤醒,仿佛是数字化时代的隐喻。年轻人把那张传统的“渔网”以数字化的新形态铺展开来,正编织着一张新型的“数字化渔网”。

渔网上,携带着古老产业渴望新动能的期盼,也孕育着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场景新模式。借助这张渔网,插上新型数字营商工具的翅膀,勤劳朴实的新时代“渔民”,正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数字化深度融合,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建设的积极实践者和收获者。

通过数字平台的链接,活跃的市场主体们,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在线上开拓出新的销售市场,有效地拉通和带动了供应链、产业链上下游生态企业的共同发展。这正是数实融合为中国经济提供新动能的生动案例。

此次调研中,我们体会到了中国数字经济的勃勃生机,也感受到了蕴藏在数字生态中的经济韧性,让我们更加确信随着数实融合赋能传统实体产业的转型升级,将会催生出更为完善的新业态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