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德·罗斯(Todd Rose)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心灵、头脑和教育”项目主任、教授,个体科学实验室负责人,TED超受欢迎的演讲人。著有畅销书《平均的终结》。此外,他还是“个人机会中心”的合作创始人兼主任。这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旨在促进职场、学校和社会接纳个性原则。
奥吉·奥加斯(Ogi Ogas)神经科学家,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黑马计划”项目负责人。
控制着庞大机构的人在看问题时往往过于抽象,忘记了真实的人类是什么样子,并试图使人类去适应系统而不是让系统去适应人类。
—— 伯特兰·罗素
英格丽德·卡罗齐(Ingrid Carozzi)是纽约最受欢迎的花卉艺术家之一。她为上流社会的婚礼、巴宝莉旗舰店和瑞典皇室提供奢侈华丽且独一无二的植物装饰。不过,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英格丽德属于大器晚成的类型。在她生命的大多数时候,没有人想到她会取得这样巨大的成功,因为那时他们丝毫看不出她有这方面的潜质。
英格丽德30多岁时,在曼哈顿一家公关公司做一名底层职员,这是一系列不适合她的工作中的最后一个,她以前曾担任过航空公司的空姐、英语教师、赌场主持人和女招待员。她最初学的是社会人类学专业,后来在5所不同的大学中断断续续地进行过学习。尽管英格丽德满怀热忱,换了一个又一个职业,但她仍未能在职场获得成功。
不止一个人认为英格丽德的问题在于她缺乏自律,他们建议,如果她真想有所成就,就需要确定一个目标并努力工作。但事实上英格丽德一直在努力工作。在从事公关工作时,她已经开始相信自己真正的问题并不简单,不是用努力与否就可以解释清楚的,她真正的问题在于她根本找不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英格丽德说:“我一直在努力按社会规定的路线行走,因为我认为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但是,每当我尝试这样做的时候,却发现问题似乎永远得不到解决。”
大多数黑马人物都表达出与英格丽德相似的观点,但要形成这样的认识并不容易。因为没有人愿意谈论自己辍学的事情,也没有人愿意谈论自己被老板炒鱿鱼,或辛苦地忍受自己讨厌的工作,更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有自卑心理,在社会上感觉无足轻重或自惭形秽。归根结底,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在生活中格格不入。然而,大多数黑马人物在对此深有体会之前,至少经历了一个不快乐的时期。
例如,约翰·科奇(John Coach)在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门槛极高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录取为博士生后,很快感到导师基于数学的抽象编程方法与自己崇尚创造、以人为本的天性格格不入。这让约翰感到极不自在,于是他决定放弃学习,不再攻读博士学位。
另一个例子来自道格·霍尔(Doug Hoerr)。他曾在一家位于伊利诺伊州皮奥里亚的一个亲戚的园林公司工作了10年之久,负责设计建造郊区花园、住宅露台以及铺设灯柱。尽管道格喜欢设计项目,并且总是渴望能在户外亲手工作,但他仍然觉得自己受到了来自工作方面的限制。他没有遵循传统景观设计的标准蓝图,而是渴望用新颖的具有创造性的方式来布置植物,他将园艺变成一块活生生的调色板,从而表达自己的创作愿景。道格意识到自己需要做出改变,于是他决定辞去工作,并把自己的私人物品悉数变卖,然后开始了海外投资。
我们在黑马人物的人生旅程中反复遇到一个同样的主题:他们曾一度觉得自己和生活格格不入,就像放在方洞里的圆形钉子一样。一些黑马人物被困在单调乏味的工作里面,而这些工作几乎不需要具备任何智力因素;另一些黑马人物则在他们认为自己应当驾驭的领域发展出令人羡慕的专业知识,因为这样才能赢得尊敬、收入稳定或有利可图,但即使如此,他们也没有产生任何满足感。尽管感到无聊、沮丧,感叹英雄无用武之地或茫然不知所措,但大多数黑马人物都先勉强凑合着过了几年,最后才意识到自己并没有过上一种充实的生活。
于是接下来就会出现生活的转折点。
这种情形正如英格丽德所说:“直到走上这条蜿蜒的人生小径,我才有了自豪感。”
对珍妮·麦考密克来说,人生的转折点就是躺在潮湿的草地上,仰望着繁星点点的苍穹,并发誓要弄清恒星旋转的奥秘。对艾伦·鲁洛来说,人生的转折点就是结束自己在小镇辛苦打拼的事业,然后开始闯荡大城市。
但在到达人生的十字路口之前,黑马人物通常还是不假思索地试图沿着社会给他们安排的路线行进,只是后来,一种新的设想激励他们重新做出决定。他们似乎依据最可能给他们带来满足感的一些考虑而做出了自己的抉择。
因此,在我们与黑马人物的对话中,满足感表现在两个关键地方。首先,它体现于他们自我描述的精神状态。黑马人物告诉我们,他们“热爱自己的生活”。其次,同时也更具启发意义的是,满足感作为一种鲜明主题,在他们的话语中不断涌现。
当我们探究黑马人物走向卓越的关键时刻时,他们描述了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机会,而不是专注于训练技巧或获取新的技能。即使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如应付家庭开支、照料婴儿、经历家庭悲剧和经济衰退等,他们也在努力发现真实的自我,这又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他们的个性在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黑马人物经常在人生旅途上遇到岔路口,这促使他们放弃走笔直顺滑的阳关大道,而宁愿走一条蜿蜒曲折的羊肠小径。但这让我们开始思考一个新的问题:这些转折点的出现,究竟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你可能认为促使每个黑马人物做出人生抉择的原因各不相同,严格说来,情况确实如此。毕竟,满足感总是因人而异。但是,如果个人满足感因人而异、不尽相同,那这一事实本身就给我们提供了一条线索:由于这种动因可以反复刺激黑马人物相信他们需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向,所以它肯定是一种普遍存在且抑制个性发展的社会力量。就英格丽德而言,她清楚地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我觉得造成自己永远不能融入社会的罪魁祸首是詹代法则。”
英格丽德成长在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詹代法则是一套根深蒂固的文化信仰,涉及人的个性与成功之间的关系。正如英格丽德所解释的那样,“根据詹代法则,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同样的对待,每个人都应该采取同样的行动,你不应该认为你在任何方面表现特别,你绝对不应该只去做属于自己的事情”。
行文至此,想必我们可以对这种心态用一个更加熟悉的术语加以概括,它就是:标准化。
到了19世纪90年代,位于布鲁克林的施贵宝公司已经在美国成为乙醚、矿物盐泻药以及消毒牙膏的领先制造商,并且在奎宁、麻醉剂和氯仿市场也占有很大份额。该公司空前的商业成功标志着美国大型制药公司的诞生,而这一成就完全归功于其创始人对标准化的一贯坚持。
爱德华·鲁滨逊·施贵宝博士(Dr.Edward Robinson Squibb)最初是美国海军的一名医生,他负责评估海军采购的药物质量。但施贵宝很快发现,几乎每种药物的纯度不仅因不同的供应商存在差异,而且因不同批次也存在差异,有时甚至每瓶药物的质量都各不相同。施贵宝受不了这种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决定创建一家公司,旨在制造出一丝不苟、完全相同的药物。因此施贵宝公司长期以来坚持的座右铭是“可靠,一致,纯粹,有效”。
它坚定不移地致力于标准化生产,从而推动该公司一路向前、不断发展,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1世纪。直至今天,它顶着“百时美施贵宝”(Bristol-Myers Squibb)的名号依然存在。在标准化时代的初期,许多其他的美国公司也通过把自己的产品进行标准化生产而成为现代工业巨头,其中包括埃克森(Exxon最初是标准石油,也是第一家标准化生产煤油的公司)、凯洛格(Kellogg最初是巴特·克里克烤玉米片公司,也是第一家标准化生产谷物早餐的公司),以及福特汽车公司(其宣传口号是“只要汽车是黑色的,任何客户都可以把它涂成自己想要的颜色”)。
所有标准化的努力目标都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系统的工作效率。标准化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机制是通过消除个体差异而实现的。标准化建立了一些固定流程,输入固定的原料就会得到相同的产品输出,中间不会出现任何偏差或波动。
换言之,标准化心态所坚持的原则是否认个性化,认为个性化会导致出现各种问题。
当然,把标准化心态应用于指导产品制造还是很有道理的。假设你头疼,那你肯定希望同一个瓶子中倒出的每一片阿司匹林都完全一样。如果你开车穿越美国,无论是在马里兰州还是密苏里州加油,你都希望自己购买的每一加仑汽油品质都保持一致。尽管我们可能希望通过汽车定制来匹配自身品位,但亨利·福特对汽车的标准化生产仍然凸显出标准化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一个最大好处——降低成本。在福特生活的时代,大多数美国人不是在标准化汽车和定制化汽车之间做出决定,而是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买便宜的黑色T型车,要么根本就别想买车。
平心而论,如果你正在把一个生产体系进行标准化改造,那么个性化确实会带来问题。因为个性化会对产品是否“可靠、一致、纯粹有效”造成干扰,而这就意味着降低生产效率。这就是在标准化时代初期,管理者都要系统地把个性化从工业中清除出去的原因。
如果我们把自己局限于只享受标准化带来的产品,那我们就完全不需要阅读本书了。但是,一旦我们决定像标准化生产阿司匹林那样让人类也得以标准化,那我们对成功的集体概念以及实现成功所需的个人能力就彻底改变了。
这样发展也没有什么不妥之处,这仅仅是一种极为成功的制造理念在工作场所的自然延伸而已。在最终被标准化取代的19世纪的旧式定制工艺体系中,公司的工作场所经常需要重组,以便于每批新加入的劳动力能够适应环境。但是,号称“标准化之父”的美国实业家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当时就意识到,在一个机器昂贵而且笨重,但人工却费用低廉又具有拓展性的工厂生产体系当中,在机器周围安排工人比在工人周围安排机器更有效率。
所以,第一批被标准化不幸选中的就是工厂的工人。他们被分配担任固定不变的岗位角色,几乎不需要进行任何独立思考:拧紧那颗螺丝,把手捏袋捆扎起来,剪断那根电线。查理·卓别林在1936年创作并导演的电影《摩登时代》,描述了倒霉的小流浪汉企图对抗一个由机械化工厂组成的世界,几乎每个美国工人的身份都已发生蜕变,工人个体沦为实现工业效率的那台超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
雷·克罗克是标准化最忠实的信徒之一,也是一家每年销售数十亿个巨无霸汉堡的专卖店的创始人。为了证明人类向齿轮的转变是合理的,他曾朝那些持标准化心态的智者发出呼吁:“正如你们所看到的那样,我们发现自己不能信任那些特立独行、我行我素的家伙。我们必须尽快让他们学会循规蹈矩……你不能对他们做出丝毫退让。公司不能信任个人,但个人必须信任公司。”
本着这种精神,标准化者最初为工作场所设计了一种新的商业组织形式,即把雇员严格分为两个等级。位于底层的是工人(根据弗雷德里克·泰勒的说法),他们有服从义务,“服从我们给出的命令,按我们说的去做,并且执行起来要有效率”。位于上面一层的是管理者,他们告诉工人该做什么,并因此获得授权,可以在公司内部做出所有决定。
这似乎可以让管理者尝到甜头。但即使他们没收了工人以前的大部分权力和自主性,管理者很快发现自己也并非公司里不可或缺的人才,而同样被视为可以被替代的机器部件。在标准化的组织结构中,每个管理者都只是在扮演一个事先就定义好的固定角色而已。审计官和市场营销总监的职责不会因担任该职务的具体人员变动而发生变化。在一个标准化的工作场所,任何职位都适用“个性化会带来问题”这句格言。
接下来,标准化的影响开始波及我们的孩子。教育改革家对商界推行标准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大为赞赏并深受启发,决定以追求效率为指导原则,重新设计学校体制和课堂体验。于是在20世纪初期,整个美国教育体系通过标准化课程、标准化教科书、标准化成绩、标准化考试、标准化学期以及标准化文凭,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模仿工人和管理者的产业分工模式,职业教育者从此被严格划分为教师和管理者两个层级。教室也模仿工厂进行了重新设计,学校甚至模仿工厂敲钟轮换班次的做法,通过打铃来作为上下课的标志。1916年,埃尔伍德·库伯利(EllwoodCubberley)在那部极有影响、堪称教育标准化指南的《公立学校管理》(Public School Administration)中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学校就是工厂。我们在这种工厂中要把生产原料(儿童)加工并塑造成产品,以满足生活的各种需求。”
首先我们把工作标准化,然后我们把教育标准化,接下来,我们将标准化的工作场所与标准化的教育系统结合起来,建立了标准化的职业生涯。一旦我们的整个人生——从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到退休的那天上午——都被标准化了,就标志着人类生活已经完全标准化了。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标准化的人生历程在律师、医生以及工程师的职业之路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在这些领域,如果没有按固定的流程和方式完成所有规定的培训步骤,就很难成为一名可以上岗的专业人员。高中、医科大学预科生、医学院、医师资格考试、医学实习、住院医师、主治医师——成功!在整个20世纪,标准化几乎逐渐渗透到每一种职业中,因此发展到今天,社会已经形成了培养航空公司飞行员、行政总厨、核物理学家、公司会计、电影摄影师、高中校长、药剂师和百货商店经理等职业角色的规定路线。
标准化职业生涯的确立,开创了标准化时代对成功的定义:通过爬上制度阶梯获得财富和地位。一旦通往财富和能力的道路变得明确、固定并可以预测,那么社会中的每个成员就能对获取职业成功所需要的准备工作具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首先选择你的职业目标,然后坚定地沿着恰当的训练轨迹一路前进,直至到达指定终点。这样看来,标准公式中没有任何地方涉及个人满足感也就不足为奇了。满足感取决于人的个性,而个性化在标准化时代发轫之日起就被逐出了正轨。
于是,标准化的统一价值观随着工厂和学校的兴起而在整个工业化世界蔓延开来。我们之所以全心全意地接受这种非人性的制度,是因为在标准化时代,社会对其公民做出了一个含蓄的承诺:如果你能走上通往目标的正轨,你将获得就业机会、社会地位和经济保障。这一承诺最终在美国社会中变得根深蒂固(并在欧洲固化为一种更为死板的形式,在亚洲甚至僵化为一种完全石化的状态),以至它成为一种基本的社会公约。
根据这一标准化公约条款的规定,只要你放弃追求个人满足感,转而沿着标准化路线去实现专业上的卓越表现,社会就会奖励你。
为什么会有人同意这种否定人性的说法?因为从表面上看,标准化公约似乎既平等又公平,特别是与以前的情况相比更容易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在19世纪,真正的机会仅限于那些拥有恰当家庭、恰当种族、恰当宗教、恰当性别或恰当银行账户的特权阶层。相比之下,标准化公约似乎建立了一个真正的精英制度。
虽然根据这一公约,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成功,因为你仍需要努力工作并展示自己的才能,但在人类历史上这是第一次,任何人都有机会在制度的阶梯上攀登。它至今仍向人们如此承诺:根据我们标准化制度的判断,谁表现出的优点最多,谁就能获得社会提供的最佳机会。该公约承诺,只要坚持沿着社会规定路线前进,任何人都有公平的机会成为放射科医生、专利律师、管理顾问、《财富》世界500强高管或常春藤联盟教授。你获取奖励所要做的事情也是其他所有人获取奖励必须做的事情,所以,你只需要比你的同龄人做得更好就行了。
上同样的课,但成绩更好;参加同样的考试,但分数更高;追求同样的文凭,但能上更好的大学。在标准化公约中取得成功的主要秘诀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八字箴言”:
同样做事,表现更佳!(Be the same as everyone else, only better.)
这条箴言的对立面也恰好构成了标准化公约的致命缺陷:标准化机构所提供的机会从来就没有把个人满足感纳入考虑范畴。
标准化公约显然对此抱着一种极为谨慎的态度,它要求我们抑制自己的渴望,并以培养专业能力需要付出漫长的艰辛努力为名,让我们延迟享受自己的幸福。根据该公约的精神,幸福是努力工作和坚持学习所产生的回报。如果有人不走社会规定的阳关大道,反而想着去做稀奇古怪的事情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会让大多数人觉得这是一种自我放纵和有勇无谋。如果你在付出努力之前就期待收获幸福,你会遭人鄙视,他们会认为你是奇葩或者被宠坏的顽童,更糟糕的情况下,甚至把你当成千禧年出生的新一代宠儿。
这在詹代法则中有明确表示,同时也暗含于标准化公约当中,并且标准化时代的人们几乎全都接受了这样的判词。大多数父母之所以同意签署该公约,是因为他们先前已经得出了结论:放弃追求虚无缥缈的短期幸福不过是子女现在付出的小小代价而已,但换来的是一个让人熟悉、安心又很有保障的未来生活。当然,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幸福,但他们心中持有这样一种信念,即沿着规定路线前进所获得的社会回报,可以让子女今后有机会来满足他们自己的任何需求和兴趣,也就相当于对他们先前在人生旅途中所放弃的任何臆想的快乐进行了补偿。
这当然是一笔合算的交易。如果成功指的是有机会在制度阶梯上攀爬,在学业和工作的层级结构中占据一个万众瞩目的闪光位置,那么你将尽其所能地防止自己的孩子身陷孤立无援的社会底层。正如任何一位大学招生负责人或高中辅导员所能告诉你的那样,大多数父母都不想听到关于如何过上充实生活的哲学指导,至少在他们的孩子被斯坦福大学录取之前是这样的。他们只想知道如何才能提高孩子的升学机会。
公约迫使我们通过简单的线性计算来衡量个人的成功:你爬了多高。这种对成功的理解也体现为另一种方式,即如果有人真的爬到了社会顶层,我们就认为他们绝对生活得很幸福。如果最终奖赏不会带来个人的满足感,那攀登阶梯还有什么意义?所以,当我们听到国家橄榄球联盟的球员或好莱坞演员抱怨自己时运不济时,我们几乎不会对他们产生丝毫同情。你已经名利双收、身价百万,还觉得沮丧,是不是发神经啊?对于那些一辈子从事卑微工作的人,我们同样固执己见,对他们的痛苦不屑一顾。毕竟,只有人生赢家才有权享受幸福!根据标准化公约,如果没有坚持到底取得成功,你就不应该指望得到和那些曾为攀登顶峰流血流汗的胜利者一样的回报。
尽管大多数父母都心知肚明,参加SAT预科课程或在大学入学申请时言过其实并不能让子女生活得更快乐、更有意义,但他们仍固执地认为这些活动至关重要,可以帮助子女实现公约所承诺的美好生活,并避免陷入因僭越公约而产生的可怕泥潭。这就是为什么当选择在哪里抚养孩子时,拥有这方面能力的父母通常会根据当地学区的平均成绩和大学入学率来评估备选社区,甚至愿意为生活在SAT平均分数更高的社区支付额外费用。
然而,不假思索地接受一个无视个人满足感的人才培养体系,已经对我们所有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当你意识到自己没有过上一种真实的生活时,你就不得不经历一场痛彻灵魂的人生危机,并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和否定。
它会迫使你走上一个人生转折点。
标准化公约并不优先考虑个人满足感,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黑马人物所感受到的不满、躁动和疑惑,经常遭到那些人生正轨制定者的忽视或贬低。抱怨自己没有得到回报的学生和员工常常被认为是在主张不该有的权利而遭到开除,或者由于他们认为社会应考虑自己的个性而遭到他人的嘲笑。
如果你选择走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就会发现即使是那些最关心自己的人,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如上所述的一些负面意见。但这不是因为你的家人和朋友希望你墨守成规,而是因为你的选择与他们对世界观的基本认识相冲突。他们希望你成功,但他们能想到的获取成功的唯一方法就是遵循标准公式:知道自己的目标,努力工作,并坚持到底。
因此,任何到达自己人生转折点的黑马人物都必须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你可以选择继续自欺欺人,相信如果努力工作就必将成功,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打破公约。
在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英格丽德·卡罗齐都试图身体力行,去贯彻那句“同样做事,表现更佳”的八字箴言,只是她每次都事与愿违,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她喜欢艺术,并考虑在瑞典攻读设计院校,但她的家人明确表示,艺术不是一种正当追求;而其他人则告诉她,不管怎么说,她都缺乏成为一名艺术家所需的那些专业技能。英格丽德至今记得她一位朋友的父亲曾问她:“你为什么想成为一名设计师呢?你现在连画画都不会。”
听到这些失望之词,英格丽德常常感到自责。像生活在工业化世界中的任何人一样,她也接受了标准化公约的价值观—―当然,联系其具体情况,她的标准化公约就是所谓的詹代法则。“在年轻的时候,我一直对自己充满怀疑,”英格丽德回忆道,“那时,我觉得要想开心,自己必须选择擅长的东西,而我也一直努力在这样做,只是我似乎从来都不擅长做任何事情。正因为我对任何事情都不擅长,所以我从来都没有感到快乐。”
英格丽德30多岁时搬到纽约,希望美国能给她提供新的机会。她立刻喜欢上了曼哈顿的繁华喧闹和丰富多彩,因为这与斯堪的纳维亚单调的生活方式大不相同。为了获得工作签证,让自己能留在美国,她找到了一份公关助理的工作,向新闻记者推销奢侈品牌。她还从事自由职业,为企业做品牌和设计工作。正是这种稳定的就业状态给英格丽德提供了在曼哈顿生存下去的机会,但她内心深处仍渴望寻找一个更适合自己的角色。
十年过去了,当英格丽德完全听天由命地埋头发展自己的公关事业时,突然,一位以前的客户给她提供了一份不同寻常的兼职工作——瑞典-美国商会要求英格丽德为即将在文华东方酒店举行的室内庆典设计花卉装饰。
“我以前从来没有做过与花卉相关的任何工作。”英格丽德解释说,“瑞典-美国商会的负责人之所以选择我来做这项工作,是因为我在瑞典长大,而且她认为从我以前为他们所做的设计工作中可以看出,我对颜色搭配很有眼光。”
标准化公约要求我们遵循标准公式来获得卓越能力,而这种卓越能力将来又会给我们带来满足感——但愿如此吧。但黑马人物在追求满足感的过程中会发挥自身个性,而这就为获得卓越能力创造出最佳条件。要有效做到这一点,你就需要尽可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只有详细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欲望,你才能发现并利用适合展现真我风采的机会。在近20年中,英格丽德卡在教育的死胡同中,并经历了一系列的职业悲剧,不过最后她终于对自己有了相当清晰的认识。
她知道自己喜欢创造一些可以“让人们的生活瞬间变得更美好”的事物,从而给他们带来快乐。她讨厌做重复冗长的工作,她更喜欢有明确时间限制的短期项目。她喜欢给任务定下最后期限,因为这样可以激励她发挥得更好。同样,她喜欢有经费预算的工作,因为这些限制因素会激励她产生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她知道自己具有优秀的视觉理解能力,对颜色有一种来自直觉的悟性。她喜欢通过设计来传达信息。她喜欢干繁重的体力活,如搬运、锤击和切割。她喜欢在完成一个项目后立即得到客户的反馈,这被她形容为“即时满足感”。她喜欢烹饪。事实证明,制作花卉的手艺也包含了许多与烹饪相同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对她进行烹饪很有用:“你把所有成分搭配在一起,做成一道你可以端上餐桌供客人品尝的菜肴。”最后,她还明白了如何使事物看起来显得高贵奢华,但又不至于太过花哨,“这就是帮你从公司客户身上赚钱的地方”。
在年轻的时候,英格丽德对自己并没有这样全面的了解,而且由于詹代法则的影响,她也不相信细节有多重要。但现在她意识到,为公共活动精心安排花卉装饰可能最适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英格丽德充满热情地投身于这个项目。她怀着一种淳朴的感觉去搜寻那些打捞而来的木头,然后敲敲打打,完全靠自己的双手做出具有田园风格的木箱。这些木箱里不仅装满了鲜花,还装满了瑞典流行的盆栽草本植物,如皇冠莳萝和百里香等。英格丽德用她敏锐的眼光挑选颜色,以确保花朵、草本植物和木板的颜色都协调一致,并与活动场所的其他装饰相得益彰。欣赏英格丽德创作出的最后成品,就像是在观赏一幅由鲁本斯创作的农产品店铺画,效果极佳,让人震撼。
一位客人被英格丽德的花卉布置感动得泪流满面,她告诉英格丽德,看到这些花卉,自己仿佛又回到了童年。雇用英格丽德的那位瑞典-美国商会主席也兴奋不已,后来,她经常请英格丽德为其他活动设计花卉装饰,并自豪地告诉客人她是如何慧眼识珠,“发现”英格丽德在这方面所具有的天赋的。该活动的主厨经营着一家米其林二星级餐厅,他把英格丽德拉到一边,对她大加赞赏。这个厨师还说,看到英格丽德布置的草本植物与自己准备的菜肴形成绝配,他简直高兴坏了。整个晚上,客人们络绎不绝地和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女士攀谈,只因她设计出了精彩绝伦的花卉作品。
“那是一个伟大的自我发现时刻,”英格丽德告诉我们,“因为我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尽管当时没有什么存款,英格丽德还是在布鲁克林成立了自己的花卉设计公司——瓶罐工作室(Tin Can Studios)。起初,她的整个业务只是一个网站,上面贴满了她的花卉布景照片。但口碑传播很厉害,她很快就全身心地沉浸于花卉设计工作了。英格丽德说:“在创业初期,我没有任何开销,因为只有我一个人工作,并且我不需要库存,因为客户会把钱预付给我,而我则用这笔钱购买所需花卉以及工作中需要的其他东西。”
当英格丽德决定辞去公关工作,全力以赴地去实现一个未经实践检验的商业理念时,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记住的重要时间节点。当时,她并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她对自己追求的新事业能赚多少钱没有任何概念,也不清楚自己的生意最终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此外,她也不是突然才开始“努力工作”,因为她一直都在努力。她显然也没有在一个让自己始终深感压抑的职业道路上“坚持到底”,而她以前就从未想过要在花艺行业工作。这也不是对现有体制的一种蔑视,她的客户在品味上通常比较保守,因为公司客户追求的是可靠性而非叛逆性。
相反,英格丽德决定永远抛弃标准化公式和詹代法则,并开拓一条属于自己的曲折道路。
她不是通过参加传统的花艺课程来学习这方面的技术,而是在实践中反复试验,以及通过向供货商求教等方式来了解关于花艺的知识。在新创一个花卉布景时,英格丽德没有遵循花卉艺术的标准模板,而是贯彻自己所理解的一些关于优秀视觉设计的基本原则。换句话说,她开始认真对待那句格言,真正重视自己的个性。
“我真的不在乎其他花店老板是怎么把康乃馨扎成球形或把花扎成一束的,有时我想采取的做法和他们完全相反。”英格丽德解释说,“我把自己的花朵当成一个由学生组成的班级,其中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个性。这朵花更艳丽,那朵花应该躲在角落里,至于另一朵花,则应该看着我,并冲着相机微笑。”这样处理的结果就是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花卉布景,其特色在于手工制作的容器、现成物体的利用、丰富的材质、强烈的对比、出人意料的搭配组合以及油画般的色彩感觉。
她不仅成了一名花卉设计师,而且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变成了鼎鼎大名的花艺设计师——英格丽德·卡罗齐。
英格丽德的个性化成功道路不太可能被他人复制,因为别人不太可能具有和她完全一样的兴趣、能力,以及在生活中遇到和她同样的转折机会。但是,如果透过她叙述的独特细节,我们就会发现每个黑马人物成功故事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共同模式。
回想一下先前介绍的约翰·科奇,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高度理论化的计算机科学博士项目时感到自己和周围世界格格不入。“我当时正经历着一种阻抗失配(impedance mismatch)。”约翰借用了一个电气工程学术语来进行解释。“一位教授发现我缺乏兴趣,就问我,‘难道你不想出名?’但他所说的‘出名’是在一本杂志上写一篇也许会被十来个人读到的深奥难懂的论文。但是还有很多其他的成名方式,包括通过教学或创作。”于是在读博的第二年,约翰由于自己的个性和学校枯燥的编程教学无法匹配而使他不得不选择退学。他认为自己将会大有前途的计算机生涯从此宣告结束。“我觉得自己是人生战场上的失败者。”约翰说,“多年以来,我一走到伯克利大学附近,就感觉心里很不是滋味。”但在他辍学不久,约翰就与硅谷一家初创公司的年轻首席执行官进行了一次面谈,因为这位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想设计一种新型的个人计算机。约翰向对方传达了一个颠覆传统的观点:面向人类的软件(而非硬件)创新,很快将会对计算机行业的发展产生空前影响。史蒂夫·乔布斯对此深表赞同,于是他聘请约翰为苹果公司的第一位软件副总裁。
很快,约翰在为苹果II代和III代计算机设计开创性的战略软件计划以及第一个商用图形用户界面的过程当中,找到了个人满足感。“这是以前从未做过的软件,其编码方式与他们在伯克利大学学到的完全不同。那可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之一。”
和英格丽德一样,约翰决定通过发挥自己的个性来追求个人满足感,从而掌握卓越的专业能力。道格·霍尔也是如此。在30岁出头的时候,他从伊利诺伊州的皮奥里亚徒步来到英国农村参观著名的乡村花园,以便向世界上技艺最精湛的园艺师学习。道格解释说:“如果我想师从最好的音乐家学习演奏蓝调音乐,我可能会去芝加哥找巴迪·盖伊。但当时我想成为一名世界级的景观设计师和园艺专家,而这方面最好的导师都在英国。”道格在英国的学习经历并不轻松。他最初只能做一名普通工人,每天都在除杂草、挖土、推手推车,几乎没有任何报酬。最后,在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之后,他才可以在共进晚餐时和园艺设计大师切磋手艺。
两年后,道格花光了所有钱财,于是他飞回伊利诺伊州,在位于埃文斯顿的公寓凹室里开了一家只有他一个人的景观建筑公司。道格说:“你可以说我是在英国获得了园艺学硕士学位之后才离开的。”为了应用他新学到的技能,他说服Crate and Barrel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聘用他在其芝加哥旗舰店前设计并建造了一处园艺种植园。这个设计前卫的种植园和芝加哥人以前所见过的园艺作品都不一样,它受到了顾客、建筑评论家甚至当时芝加哥市长理查德·M.戴利(Richard M.Daley)的赞扬。道格借鉴英国的园艺理念并用自己的方式加以表达,以一种泼辣大胆的方式重新定义了城市路边文化所具有的魅力。他的园艺创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芝加哥市政府邀请道格在其主要购物大道——密歇根大道的中庭地带也设计类似的园艺作品。
这正是道格日思夜想的挑战。
道格在芝加哥街道上变戏法似的创造出一幅壮观景象,他将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鳞茎植物和观赏性花草编织在一起,犹如一幅流动的彩色挂毯,并随着季节的轮换而发生相应变化,如此神奇的效果在美国城市景观中还从未出现过。道格还选用了一些人们完全陌生的新颖植物,如亮绿色的甘薯藤、古铜色的蓖麻子,它们会慢慢变成深红色;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在园艺中居然使用了随处可见的甘蓝菜。所有植物都是根据它们抵抗汽车尾气和城市污染的能力来甄别选择的,并且在遴选过程中还要考虑每个种植园的微型气候条件,因为这些微型气候条件反映了其特定的阳光、风向和湿度等影响因素,而这些影响因素经常在不同的地区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也是道格在英国学到的另一门技术。
道格的园艺杰作立即受到游客和已经审美疲劳的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并成为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元素。在接下来的20年里,芝加哥所有颇有名气的“密歇根大道中庭地带”都是由道格负责设计的。他的园艺理念在芝加哥被广为借鉴,现在芝加哥拥有长度超过100英里(约160千米)的园艺种植园,并被世界其他几十个城市争相采用。今天,21世纪的任何城市美化项目所要考虑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融入动态生活设计,而这完全可以追溯到道格当初的开拓性创作。
尽管每个黑马人物在人生旅途上经历的坎坷颠簸都独一无二且无法复制,但他们开启该旅程而跨出的第一步始终是相同的,即优先考虑自己的满足感。当黑马人物做出这样的选择时,他们考虑的不是将来自己能拥有多少财富,也不会关注自己将来掌握的专业能力可以达到何等水平,相反,他们只是意识到出现了一个适合自己个性的发展机会,于是他们就抓住这个机会。从那时起,他们做出的决定是基于他们理解的自己是谁,而不是根据别人所说的他们应该是谁。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地做出人生抉择,黑马人物不屈不挠地朝着可以发展出卓越专业能力的方向前进。
这并不是说那些沿着传统职业轨迹行进的人就显得有点愚蠢或已经误入歧途。他们既不愚蠢,也没有走上岔道。那些选择按社会规定路线规划自己人生的人理应得到我们的尊重和支持。他们的人生旅程虽然可能显得刻板僵硬且缺乏变化,但很多人已经凭此走向了成功。我们不会因一个人为了取得成功而采取任何特定的道路而加以批评,而是希望打开一本厚厚的地图册,找出里面未被发现的条条道路,但这本地图册却因人们对标准化公式的盲从而落在角落,被灰尘掩盖。
标准化制度所提供的机会从来不是为实现个人满足感而设计的,而我们永远也别指望它能朝这方面做出改变。这个系统是基于“个性化会带来问题”的原则而建立的,因此永远不可能被调整修改为接受人们的个性,就像一艘战舰不可能被改成一架战机一样。我们不能把个人摆脱标准化的人生经验通过标准化的方式来加以普及推广。但是,黑马人物的事例教会我们,你可以用个性化的方式摆脱标准化。
尽管本书在行文即将结束之时告诉我们如何修补当前的社会公约,从而建立一个更好的基于个人满足感的机会系统,但在采取行动之前,你无须等待该系统的全面修复,你现在就可以开始追求自己的个性化成功。
无论你是在考虑沿着社会规划好的阳关大道行进,还是打算披荆斩棘地探索属于自己的曲折小径,接下来的四章都将告诉你该如何前进。每章都会具体描述构成黑马心态的一个要素。这些实用的可操作要素都基于一套强大的概念性原则,而这些原则不但脱胎于21世纪的科学,同时也属于一种跨学科的领域。由于它推动了个性化时代的出现,因此被恰如其分地称为个性化科学。当你阅读本书后面的内容时,这四个要素将会被逐渐结合起来,为你提供对这个世界以及自己在世界中所处位置的一种新颖理解。它们将告诉你如何在当下的生活中无须等待,就在此时此地,驱动并努力实现自己的个人满足感。
这种黑马心态听起来实在很美妙,甚至让人难以置信。尽管你可能愿意相信:优先考虑个人满足感会以某种方式引导自己必然成功,但你仍可能对本书提供的这些反直觉的建议心存疑虑——也许它所说的方法在某些情况下对某些人有效,但不是对每个人都适用,比如它就不适合我。
我们之所以难以相信黑马心态的四大要素,或者说相信这些要素对自己有效是如此困难,其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在一生中都习惯于通过标准化心态来看待成功,甚至对激情、目标、毅力和成就等基本概念的理解,我们也深受标准化公约中陈腐观念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个性化成功之旅中最困难的部分不是采用新的思维方式,而是抛弃旧的思维模式。
智人历史上最具变革性的时刻之一,体现在我们对两个天体之间关系的看法被完全逆转的时候。长久以来,人们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太阳理所当然地应当只是一颗围绕地球运行的卫星。但后来有一天,哥白尼提出了完全相反的一种观点:太阳才是真正的宇宙中心,而地球只是它的行星而已。
这可是一种基本前提之间的矛盾冲突,发生在每个人都觉得理所当然的事物和根本就不符合人类直觉感知的事物之间。毕竟,太阳看起来就是在围绕地球旋转。此外,自命不凡的日心说是建立在一种怪异且未经证实的数学基础之上,而支持地心说的数学1000多年来一直给人们提供着可靠的观测结果。于是在公元2世纪,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明确提出了描述天体在地球周围运动的复杂公式,在预测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的外观方面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那时每个人都盲目地认为太阳围着地球转,而这一错误假设对人们的影响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他们根本就不认为这是一个假设。如果你对那样的时代无法理解,并心生好奇,想知道当时的人们如何生活,那就可以不用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了,因为你现在正生活于那样的一个时代。一个多世纪以来,我们接受了一个显而易见且不言而喻的事实,即制度才是社会的合法中心,也是一种支配顺从个体在其中生活的最高实体。我们极难想象,除此之外,社会还能以其他任何方式运作起来。因此,当有人宣称我们可以基于一种新奇的原则,将人类作为社会的中心而重塑我们对卓越和成就的理解时,我们对其难以接受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可能以为,当哥白尼提出新的日心说思想时,其他社会成员的观点会随着他缜密的逻辑以及充分的证据而迅速发生改变。但事实并非如此。臆想是非常顽固的东西,尤其是当它们无缝接入日常现实的结构中时更是如此。难怪在哥白尼发表了关于宇宙新模型的学说一个世纪之后,大多数人仍然不相信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甚至在伽利略发现木星的4个卫星,无可辩驳地证明地球不是所有轨道的中心之后,他邀请那些坚持地心说的同事通过望远镜观察这些卫星的运行情况,许多人仍坚持说自己没有看到伽利略告诉他们可以看到的东西。有些人甚至声称,只要去看那些卫星就已经对自己的信仰构成了伤害。
标准化公约正在拖我们的后腿。虽然它对人才和成功的看法很容易理解,并且具有令人心安的可预测性,但对于一个认为追求标准化的卓越能力就能带来个人满足感的社会来说,它注定没有未来。与之相比,黑马心态则有助于创建出一个无边无际、充满成就和快乐的社会,它让我们见识了人类的无限潜力,比如一个来自皮奥里亚农场的男孩可以把城市变成花园,一个瑞典流浪汉可以发明一种全新的园艺形式,一个高中辍学者可以发现远在百万光年之外的新宇宙。
而要亲眼欣赏这个新宇宙,你只需透过望远镜凝视苍穹就行了。
《成为黑马》
作者:[美] 托德·罗斯 、[美] 奥吉·奥加斯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副标题:在个性化时代获得成功的最佳方案
原作名:Dark Horse: Achieving Success Through the Pursuit of Fulfillment
译者:陈友勋
出版年: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