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腾讯论坛在上海世博中心举办。论坛以“无限可能”为主题,聚集AI大模型领域,公布了一系列AI创新进展,在技术底座、创新场景、AIfor Science三大领域带来升级,也是继6月行业大模型技术解决方案后的再次更新。
针对大模型AI技术发展,腾讯研究院、同济大学、腾讯云、腾讯新闻基于产学研等多方在AI领域的研究,共同发布了《人机共生——大模型时代的AI十大趋势观察》报告,从技术、应用、社会等角度,提出大模型时代的关键性趋势观察,并带来了大模型时代AI的十个关键词。
论坛现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党委书记施骞,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钟宁桦,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玉臣,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华东总部总经理张立军,腾讯云副总裁、腾讯教育副总裁付曼青,腾讯研究院副院长杜晓宇共同启动报告发布。
奇点之后
司晓 腾讯研究院院长
2022年,潘多拉的魔盒又被打开了一次。
当OpenAI 在2022年11月30日发布ChatGPT的时候,没有人会意识到,新一代人工智能浪潮将在接下来的6个月给人类社会带来一场眩晕式的变革。
在文字领域,虽然ChatGPT 最初以聊天机器人的形式出现,但很快我们发现LLMs(Large Language Model,大语言模型)的能力远不止如此。创作诗歌、小说、剧本甚至商业报告只是它的基础技能,阅读、分析、总结与翻译也都不在话下。
通过以特定的形式封装LLM,它将能够对复杂任务进行拆解,自我学习,利用其他工具(插件和 API),实现那些在以往我们认为只有人类才能完成的任务。
在短短的半年里,AI帮我们复习了文字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作用——承载抽象思维,与他者沟通(协作)。以至于许多科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认真思考那些科幻作品中人工智能背叛人类的故事是否并非是纯粹的幻想。
在视觉媒介中,也出现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技术。以Midjourny、StableDifussion 和DALL-E为代表的AI图像生成技术,改变了我们对图像创作的理解。人类第一次可以放下画笔(或鼠标、触控笔),仅凭语言来“创作”图片。尽管这种创作方式带来了版权与劳动者权益上的争议,但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似乎并不会停止。当Adobe在 2023 年发布新版本的Photoshop时,“让照片里的大象转个身”已经不再是不可完成的任务。
在音频领域的AI技术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以Amper Music为代表的AI音乐生成技术,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生成符合特定氛围的音乐。这些技术的出现,让音乐变成了彻底的个性化内容,它不再是像推荐歌单那样,帮你找到符合当下心情的音乐,而是可以根据你当下的心情生成音乐。在未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活在“自己的BGM”里。
但音乐并非音频领域的唯一进展,在微软推出的云服务Speech Studio上,你仅需上传30分钟自己声音的素材,就能创建一个与你声音完全相同的声音分身,你可以用它配音、主持、制作宣传片或是搭配数字人与网络上的其它人互动。
当然,你也可以将多种模态的AI技术进行任意组合,生成你自己的数字化身,甚至复活那些我们怀念的逝者。
而以上所列举的,只是过去一年我们所见证的无数AI 工具及其应用的九牛一毛。
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我们见证了AI的快速发展,这些新工具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范围改变着我们的世界。新一代的人工智能,不仅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而且也在创新和创造性任务中取得了进步。这样的进步,尽管带来了机遇也引发了担忧。其中最常见的担忧就是,AI会取代人类的工作,导致大规模的失业。在绘画和编剧领域,这已经引起了从业者的铺遍焦虑甚至是反抗行动。
在2023年5月的好莱坞编剧抗议活动中,编剧们首次提出了关于AI的诉求。美国编剧协会发起了一项抗议活动,将AI编写剧本视为剽窃行为,并要求制片厂在使用由 ChatGPT或Dall-E这样的技术生成文本和图像时设定严格的限制。编剧协会还进一步提出,现有的剧本不应当被用于训练AI等诉求。
在早前的2022年年末,Artstation、Deviantart和mimic 等绘画艺术平台上,画师也掀起了对AI的抵制活动,要求这些平台明确用户数据不得用于AI的训练。
一方面,技术的进步似乎不可避免的仍在继续前进;但另一方面,创作者在短期内的利益受损又切实可见。劳动者与劳动工具之间的剑拔弩张,似乎印证着这一轮新AI浪潮确实有着工业革命的底色。
然而,事情也可能完全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随着AI的发展,个体而非企业,会被赋予越来越强的竞争力。
企业,从本质上说,是人类的大规模协同系统。它的作用,是以一种高效的形式,让成千上万的人可以组织在一起完成那些他们中的每个个体无法单独完成的工作。
当我们看完一场精彩绝伦的电影,玩完一局紧张刺激的游戏,看完一部惊心动魄的悬疑电视剧,我们要意识到是,在过去没有任何人可以独立完成这些基于现代内容产业的产品。在每部作品结尾滚动的工作人员表之上,有一个或多个企业将所有这些人有效的组织起来,才让他们能共同完成这些伟大的作品。
无论是制造业、服务业还是创新领域,企业都扮演着让个人才能集中在特定的任务上,从而更有效地创造价值的角色。
但是,如果真如许多科学家和咨询公司所预测的那样,一个企业中的大部分员工可以被AI替代,那么情况可能与他们设想的恰恰相反——这家企业并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个人也可以利用AI来完成这家企业所做的事情。
以游戏行业为例,这个行业是人类创造力和系统工程的完美结合。传统上,制作一款成功的游戏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包括程序员、设计师、艺术家、作曲家、故事编写者等等。在制作完成后,还要对游戏进行宣传、市场营销和销售。这些都需要大型的游戏公司将拥有不同才能的人协调和组织起来才能完成。然而,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这个模式可能发生重大变化。
现在,人工智能可以自动编写代码,设计游戏环境,甚至创作音乐和故事。这意味着,个体游戏开发者,只需借助这些AI工具,就可以完成一些过去需要大型团队协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他们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以更低的成本,制作出高质量的游戏,并让 AI去处理那些自己并不擅长的事情,比如制作游戏预告片。
这实际上释放了那些在过去因制作门槛而永远无法被实现的创意。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AI的影响。人工智能不仅可能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也可能改变我们组织和运营企业的方式。这个新的视角,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AI的影响,也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利用这些工具的个体创作者,可能会产生我们以前无法想象的新类型的游戏。这甚至很大程度上将游戏本身变成了一种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媒介,就像是短视频一样。
同样的趋势,也将随着AI的发展,浸润到其它行业,一个全民生产力爆发的时代似乎已迎来黎明。
从某种程度上说,随着这一轮AI的爆发,除了先行者或者说创造了行业本身的少数 AI公司,所有人都回到了同一个起跑线上。无论你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或创作者,还是一家企业的管理者或决策者,把握对AI的认知及对趋势的判断都成为了一张通向未来的船票。
在本报告中,腾讯研究院基于科技行业的发展以及腾讯自身在AI领域多年的深耕,共提出了10个关键性趋势观察。共分为技术篇、应用篇、社会篇三个章节。
在技术观察方向,我们关注在涌现的加持下AI向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通用人工智能)快速进化的趋势。
在应用观察层面,我们关注AI对产品交互的变革,与其他产品之间的联动,对企业生态的影响,对内容行业的冲击,对个人的赋能,以及MaaS的全新商业模式等。
在社会观察层面,我们将着重关注当下受到AI冲击最为明显的两个领域:版权与治理。
在这样的一个生产力发生重要转变的时间点,精确的预测未来似乎并不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因为技术总是有着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又有着诸多不可预测的意外因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但当我们越过奇点,斜率改变,我们将有机会看到正确的趋势。
关注腾讯研究院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人工智能2023”,填写基本信息后即可获取报告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