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内德拉·格洛佛·塔瓦布,美国畅销书作家,注册心理治疗师,从事人际关系治疗长达十四年,是近年炙手可热的关系专家,Instagram上具有影响力的治疗师之一。治疗机构“万花筒心理咨询中心”的所有者和创办人。
“我有一种不堪重负的感觉。”金双手抱头,幽幽地说。她蜜月刚结束两周就到我这儿来咨询了。金新婚燕尔,事业有成。她做任何事都是佼佼者,这一点令她非常自豪,但同时也被自己凡事都要尽善尽美的执念搞得寝食难安。她每天一睁开眼就感觉筋疲力尽,甚至害怕起床。她不仅要做最好的自己,还坚持以最好的形象示人。她要做最好的朋友、最好的女儿、最好的姐妹和最好的同事。此刻,她又给自己添了一项新任务——做最好的妻子。总有一天,她还要做一个最好的母亲。在她看来,要做到最好就应该永不说“不”,拒绝别人会显得自私又小气。她前来向我求助,正是希望能找到一种可以轻松搞定更多事情的方法。
金躺在我诊室的治疗椅上,列出了所有她答应别人下周要做的事情。她坚持说朋友需要她帮忙搬家,同事也非要她协助才能管理好手头的项目。她总是自告奋勇接下很多任务,又苦于没有时间完成,于是恨不得能把自己变成三头六臂或把一秒掰成两秒用。
见她还在滔滔不绝地细数每一件她想要搞定的事情,我赶紧叫停,然后温和地提醒她,想拥有更多时间是不可能的。起初,她看起来有点儿失落。于是我说:“别担心,我可以帮你减轻负担。”她脸上的表情告诉我,她似乎从未想过这些问题真的可以得到解决。对于她的反应我并不感到惊讶。我遇到过许多人,尤其是女性,她们不停地付出,到头来却疲惫不堪甚至极度沮丧。这就是现代社会里过度疲劳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的原因。
首先,我鼓励金列出她那一周要做的所有工作和家务。不出我所料,她已经把一整周的事情全都计划好了。她草拟了完成每项任务的时间表,并且很快意识到,想要完成她计划的所有事情,时间根本不够用。
我问她:“哪些事是你真正需要做的?哪些事是可以拜托别人做的?你觉得你的朋友可以找别人帮忙搬家吗?”她考虑了片刻,回答说“可以”,但还是主动坚持要去帮忙。那一刻,我看出了金的问题所在。她只知道一味助人为乐,却没有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时间来设置限度,正是这种严重的界限缺失导致了她的焦虑。没错,她是个热心肠,她只是很想帮助别人!但是这种帮助别人的强烈意愿已经超出了她所能承受的范围。她迫切需要为自己减负。我提出可以委托别人去做,这个建议被她一口回绝了。在她看来,帮助别人的唯一方法就是凡事亲力亲为。
金很抗拒对他人说“不”,这使她不得不前来向我求助,这正是她所有担心、压力和极度焦虑的根源。研究表明,感到焦虑的人日益增多,而复杂的人际关系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焦虑和抑郁已然成为人们寻求心理治疗的两种最常见原因。就像金一样,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一旦受到焦虑的影响,便会开始选择接受治疗。
我帮助金卸下了她需要时刻为人提供帮助的心理负担。我也帮她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懂得拒绝他人,才能为自己争取所需的时间。拒绝他人可以令她更加从容地适应妻子这一全新的角色;拒绝他人可以减轻她的烦恼,使她不至于一起床就感到不堪重负,从而轻松地面对新的一天。
界限帮助你在人际关系中体验到安全与舒适的预期和需求。为人际关系设定一些预期,有助于你在精神和情绪上保持良好的状态。知道何时拒绝、何时接受他人的请求,也是决定你与他人交往的舒适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金开始在脑子里不断重复自己的想法和计划,并且不停地担心自己的时间不够用,这一切都严重影响了她正常生活与工作的能力。简而言之,她压力太大了。人的神经系统对压力的反应会引发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当我们有压力时,大脑很难停止工作,睡眠也会因此受到影响,于是渐渐产生了畏惧。
据我观察,许多心理健康问题都与界限问题有相同的表现,这其中就包括忘记自我关爱、感觉不堪重负、怨恨、逃避等。
(1)
忘记自我关爱
我们在飞机上都听过这样一句安全提示:“请先为自己戴好氧气面罩,再去帮助身边的老人与孩子。”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当帮助他人的意愿极其强烈时,我们必定会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
有数不清的人在接受治疗时对我抱怨道:“我根本没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一番快速评估之后,结果一目了然:这些人根本就没为自己腾出任何时间。事实上,他们经常忘了如何关爱自己。他们无法挤出时间吃一顿健康的饭,也没时间做一次仅需五分钟的冥想,却舍得每周花好几个小时到孩子的学校当志愿者。这种关爱他人和关爱自我的失衡是界限问题的最直接体现。
自我关爱可不仅仅是休息一两天去做个水疗那么简单。我们也不能将自我关爱与自私画上等号。拒绝为他人提供帮助也是自我关爱的一种表现,自我关爱就是首先关注自己的需求,比如戴氧气面罩这件事,如果你先把它用在自己身上,你会有更多的力量去帮助他人。仔细想想你就会发现,自我关爱的根本就在于设定界限,即为了自己的情感与身心健康而拒绝做某事。
(2)
感觉不堪重负
金寻求治疗的原因是她长期感觉不堪重负,这正是界限问题最常见的表现之一。感觉不堪重负的人往往想做太多他们根本没时间去做的事。他们沉迷于将自己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这种忙碌的现象如今司空见惯。每个人都拼了命地给自己找事做,全然不顾自己的时间够不够用。这样一来,代价便是我们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设定界限绝对是应对此类问题最积极主动的办法,你可以由此来判断哪些事才是你真正应付得了的,从而以百分之百的精力完成手头的事情,避免凡事都力不从心。
(3)
怨恨
感觉自己被利用,从而沮丧、愤怒、烦恼和痛苦,这些都是由于不设界限而产生的怨恨情绪。心存怨恨会影响我们与人相处的方式,令我们无法在人际关系中做最好的自己。它会引起冲突,会让我们变得偏执,会在人与人之间筑起一道墙。长期的不满会影响我们对他人意图的理解。当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只是出于对他人的义务,而不是为了获得助人为乐的喜悦,产生怨恨情绪是很自然的。
如果一个客户对我说“我不得不照顾我妈妈,真烦”,我立刻就能听出他的恼怒和怨恨。我会和他一起探究为何照顾母亲这件事会对他造成如此大的压力,令他感觉这么无可奈何。这个过程往往会动摇他的信念。他希望母亲能得到照顾,但这件事不必由他一个人独自承担。他完全可以向其他家庭成员求助,甚至全权委托。设定这样一个界限可以在很大限度上缓解他的压力。
(4)
逃避
消失、视而不见,或者切断与他人的联系,这些行为都属于逃避。不回应对方的请求、迟迟不做解释,或者干脆躲起来谁也不见,这么做都是在逃避问题,而不是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但是,逃避只是一味拖延时间,并不能使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同样的问题还会反复出现在我们一段又一段的人际关系里。
逃避是为了表达对某事的厌倦而采取的消极对抗的手段。逃避就是什么都不做,静静等待问题自动消失。这种办法看似最安全稳妥,实际上那只是当事人出于对问题的恐惧而做出的反应。双方都避而不谈对一段关系的预期并不能保证从此就没有冲突,所以逃避只能使情况得以暂缓,只有设定界限才能让问题迎刃而解。
常听人说“好想抛开一切一走了之”,这种想法正是逃避的最极端的表现。如果你经常幻想能一个人待着,不接任何电话,或者干脆躲起来,这意味着你想以逃避来解决问题。但是,这在现实生活中是行不通的。
学会坚守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界限将有助于消除前文提到的症状,并且有效控制抑郁和焦虑的一次次发作。对心理界限缺乏了解会导致一些不良习惯的出现,那么,究竟什么是界限呢?
设定健康有益的界限会让你感到安全和平静,觉得自己被爱、被尊重。界限不仅可以定义他人在你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可以定义你在他人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而它的意义还远不止于此。
界限的意义:
界限是提醒别人如何对待你的一种暗示。它可以很明确,比如直截了当地说“我要告诉你的这件事只有我们两个人知道,我希望你能保守秘密”,也可以很含蓄,比如在门口为客人准备一个放置鞋袜的篮子起到暗示作用。当你在为自己设定界限的时候,也不能忽略别人试图向你传达的界限。
一个人的家庭背景和性格决定了他如何接受和执行界限。如果你的原生家庭从不互相沟通彼此的界限,或者经常忽视这些界限,那么你长大后很可能会缺乏沟通技巧,很难坚定自信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假如父母有一方长期酗酒,那么子女长大后通常很难对别人设定界限。那些有不良嗜好的父母通常会传递出这样一种信息:孩子的界限并不比自己的酒瘾或烟瘾来得重要。因此,这些孩子长大后就很难理解和定义界限。如果你的原生家庭能够沟通并尊重彼此的界限,那么在任何情况下你都可以更轻松地确认自己的界限。
一个人的性格将决定他尊重或拒绝接受界限的心理舒适度。有焦虑倾向的人在遇到困难时更容易产生过度反应。这样的人普遍存在情绪调节的问题,因此他们很难根据情况做出恰当的反应。那些大家公认的“刺头”(比如总是觉得自己有理、为一点儿小事争论不休,或者难以接受他人与自己不同的人)则比一般人更有可能抵制界限。能尊重界限的人通常都具备开放(能接受改变)和自省(愿意学习和成长)等性格特征。
对所有年龄层的人来说,界限都是必要的。就像人在一段关系中会发生改变一样,界限在人际关系中也会发生变化。人在经历外出求学、结婚或组建家庭等变化的时候,界限也要随之发生改变。
实际上,界限还分三个层次。
(1)
松散的界限
松散的界限最不牢靠,它们多因表达不当而形成,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损害你的身心健康。这样的界限会让你感到筋疲力尽、负担过重、抑郁焦虑,还会导致不健康的人际关系。开篇故事里的金就是被松散界限影响了身心健康的典型。
界限松散一般表现为:
设定松散界限的例子:
(2)
僵硬的界限
僵硬的界限则是另一个极端。它相当于在心里筑起一道墙,把他人拒之门外以确保自己的安全。但是,以自我封闭的方式来保证安全是非常不健康的,这样做会引发一系列其他问题。如果说松散界限会导致不健康的过分亲密(情感纠缠),那么设定僵硬界限则是一种以制造距离为目的的自我保护机制。形成这种界限通常是因为害怕自己变得脆弱或有过被人利用的经历。设定僵硬界限的人会定下严格的规则,面对任何情况都绝不破例。假如一个界限僵硬的人说“我从不借钱给别人”,他一定会说到做到,即使是一个从不四处借钱的朋友此刻正深陷危机,他也绝不会心软。
界限僵硬一般表现为:
设定僵硬界限的例子:
(3)
健康的界限
当你过去遇到的问题没有再次出现在你目前的人际交往中,这基本就可以说明你设置的界限是健康的。这需要你十分了解自己的情绪、精神状态和身体素质,同时还需要配合清楚有效的沟通。
界限健康一般表现为:
设定健康界限的例子:
设定界限确实很不容易。有时我们会因为担心他人可能做出的反应而乱了阵脚,然后轻易就退缩了。你会在脑海中把各种尴尬的场景预演个遍,并且做出最坏的打算。但请相信我,为了拥有一段健康稳定的关系,经历短暂的不适总是值得的!
一旦确定自己想要设定的界限,就要牢记这个过程必须分两步:先沟通,后行动。
(1)
沟通
第一步便是口头表达你的需求。人们无法根据你的肢体语言或未说出口的期望准确判定你的界限,只有当你明确地说出自己的期望,别人才不会误解你的需求。坚定表明自己的立场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不妨参考以下方式来表达你的界限:
(2)
行动
仅仅靠沟通来设定界限是不够的,你必须以行动来证明你传达的信息。总是指望对方读懂你的心思往往会导致一段不健康的关系,所以你必须采取行动。打个比方,假如你对朋友说:“请执行我们共同制订的计划,这对我来说很重要。如果你需要改变计划,请务必提前几个小时给我发个短信。”由于你已经口头表达了你的界限,所以当这个界限被侵犯时,你就必须用行动来维护它。在这种情况下,你要让你的朋友知道你无法适应这个突然改变的计划,因为他没有提前通知你。你可以温和地回复他:“我很想跟你出去玩儿,但我实在无法临时更改行程。我们下周再约吧。”我知道这么做很难,但只有通过行动来重视自己的界限,才能让大多数人知道你设立的界限是认真的,从而让所有人都认真对待你的界限。
(3)
界限不仅是为你而设,也是为他人而设
在我组织的研讨会上经常会听到一些参与者分享他们在沟通界限时的失败经历。许多人认为,一旦自己设定了界限,别人就自然会遵守。因此,设定界限的人在传达界限之后一般都不会采取什么行动,但不采取行动往往会导致关系的持续恶化。你不仅要努力确保自己的界限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还要保证将这些界限贯彻到底。
这项工作最大的拦路虎就是对他人反应的顾虑。我们不妨事先做好准备,看看究竟会发生什么。
要考虑他人可能出现的反应,这一点固然重要,但也不必太过专注于此。
人们对界限的常见反应包括:
(1)
抗拒
人们通常会抗拒在一段关系中发生的变化。这些界限一开始可能会让人不知所措,然而,如果对方尊重你,他们必然也会尊重这些变化。每个人都在不断成长和进步,我们的人际关系也必须如此。无论是在你刚刚设定一个界限之后,还是过了一段时间,一旦对方决定不再尊重你的界限,抗拒就随时可能发生。
事实上,抗拒是一种害怕的表现,害怕事情会变得不同,害怕被迫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尽管“不同”并不意味着“不好”,但有些人的确会在处理新的关系时遇到困难。
也许当金告诉她的朋友自己无法帮她搬家时,朋友当下会表示理解,并回答她“好的”,可是第二天,她又会问道:“你真的不能帮我搬家吗?你不是一直都会帮我吗?”
人们在表示抗拒时通常会说:
那么,如何处理对方的抗拒?首先承认你听出了对方的担忧,然后重申一遍你最初设置的界限,例如:
(2)
试探底线
小孩子经常爱试探大人的底线,那是因为他们还小,必须通过这样做才能逐步独立。成年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虽然听懂了你的诉求,却仍想探一探你愿意做出多大的让步。就好比金已经告诉她的朋友自己无法帮她搬家,她的朋友仍要问她:“那么,改到下周如何?”这位朋友显然在试探金的这一决定是否有弹性。如果金回答说:“好吧,那就下周吧”,这等于在明确地告知对方:我的界限有回旋的余地。
人们在试探底线时通常会说:
那么,如何应对对方的试探?看清对方的意图,并大胆地指出:“你在试探我的底线。”明确地表达你对于被试探底线的感受。例如,“当你不尊重我的界限时,我感觉……”然后重申一遍自己的界限,用不着做任何解释。因为一旦解释就等于在给对方机会来反对你提出的需求。我们在试图安慰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可能被说服,从而放弃之前设定的健康的界限。所以,尽最大努力明确你的界限,不做任何解释,这样你就不会被对方说服。
(3)
选择无视
有时候,对方会通过一种消极对抗的方式,假装听不见你提出的界限,也就是所谓的“选择无视”。但界限一经提出,就必须得到尊重。如果对方一再无视你的界限,你就会在心里产生怨恨的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怨恨会慢慢地侵蚀你们对彼此的尊重。
就拿金的例子来说吧,在她说完“我没法帮你搬家”这句话没两天,朋友再次问:“这个周末你几点能来帮我搬家?”金有以下几种选择:重申自己的界限、顺其自然地去帮忙搬家或者不给回应就直接不去。最好的做法是,断然表示:“两天前我就说过,我没法帮你搬家。”如果不敢重申自己的界限,她很可能最终还是会去帮忙,那么在她下一次设定界限时,她的朋友也极有可能继续无视。
无视界限的人通常会:
那么,如何对付无视你的界限的人?重申你的界限,并请求对方复述一遍。同时强调这种改变不是暂时的,会一直持续下去。你可以说:“将来遇到类似情况,我还会这么处理。”一旦发现对方无视你的界限就立即做出反应,否则界限就会自动消失。
(4)
做合理化解释并提出质疑
既然这些如今被看作不合适的行为在过去你统统可以接受,人们就会质疑你现在设定的界限,同时为他们自己的行为做合理化解释,认为完全没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金的朋友可能会问一些尖锐的问题,比如“你为什么不能帮我搬家?换作我,我肯定会帮忙”。这类问题常常会把你问得哑口无言。你很容易被这类问题套住,于是开始找各种借口解释或道歉。然而,为自己所设的界限道歉是毫无意义的。别忘了,对方想要的并不是你的道歉,而是你放弃自己的界限。设定界限是为了保护你自己,根本无须做任何解释和道歉。当你决定不再做之前做过的一些事情时,人们肯定会质疑你的转变。你完全可以告诉他们今时不同往日,你就是单纯改变主意了或者之前的做法已不再适合你了。
当人们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并对你提出质疑时,通常会说:
那么,如何面对对方的合理化解释或质疑?千万不要做任何解释。你可以简短地回答对方:“因为这样对我们都好。”有些话多说无益,只会让你陷入反反复复的谈判。
(5)
防御性反应
当人们感受到攻击时,就会产生防御性反应。简单明了的措辞有助于降低对方的心理防线。然而,无论你如何表达自己的期待和愿望,都难免会遇到一些戒备心强的人。为了自我保护,对方会把问题的焦点转移到你身上,因为他们不想让自己成为犯错的一方。
在这种情况下,金的朋友可能会答道:“我又不是天天搬家,你要是实在不想帮我就算了。”戒备心强的人此时根本听不进你说的话,因为他们一听就觉得你在针对他们,于是不停地在心里盘算要如何对付你。他们的回应更多的是关于自己,而不是你。他们只专注于满足自己的需求,根本不打算接受你提出的任何改变。但健康的人际关系绝不是单方面努力形成的,在一段关系中,双方的需求同等重要。
防御性反应通常表现为:
当对方处于防御状态时,如何与他们交谈?
(6)
玩失踪
不做任何解释就结束一件事情或者突然让对方找不着,这种做法通常被称为“玩失踪”。玩失踪也是人们对界限的一种消极回应。消极对抗型性格的人最爱用这一招。他们一般不当面说明是否反对,而是通过行动让你明白他们的感受。对方通常在你表达自己的期望后就立即突然消失(也可能发生在一两天后)。我们通常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惩罚。
举个例子,金说:“我这周末不能帮你搬家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她像往常一样发了几条短信问候这位朋友,朋友都不予回复。金十分肯定这位朋友收到了她的短信,因为她看到了那些短信下面的“已读”标记。
玩失踪的人通常会:
那么,如何对付玩失踪的人?发送措辞严谨的一条短信或一封邮件,告知对方你已经注意到他的行为。对方此时很可能会做出回应,因为他不想让别人看出自己内心的烦乱。在回复中表达你的感受以及你对这段关系的重视。如果对方拖了好几天才回复你,就必须清楚地重申你对于“玩失踪”这种行为的感受。如果你自始至终没有收到任何回复,那就提醒自己他们的反应绝不是针对你,而是他们处理这种情况的惯用做法。
(7)
冷战
这种反应虽然没有玩失踪那么极端,但也足够令人痛苦。冷战同样是一种消极对抗,也可以理解为对你设定界限的一种惩罚。在你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之后,对方会明显变得冷淡。尽管你试图进一步交谈,对方也只会做出像“是”或“不是”这样简短的回答。作为被冷落的一方,你会感到孤立无援、不知所措。对方明明就在你身边,感觉却如同相隔万里。
假如金的朋友对她实施冷战,情况就会是这个样子:这个周末过后,金和这位朋友如约共进午餐。朋友全程保持安静,看起来心事重重,与之前简直判若两人。金一直试图与她攀谈,然而对方的回答都不超过两个字。
当对方对你实施冷战时,他通常会:
那么,如何应对冷战?把你注意到的情况说出来,比如“你看起来不太高兴,可以聊一聊我刚才对你说的话吗”。明确指出你认为问题出在哪里,并拒绝接受对方的行为。也许你可以适当地向他解释一下你为何设定这一界限,比如“我实在应付不过来,我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了”。
(8)
接受
接受是对界限做出健康回应的一种方式,也是检验一段人际关系是否健康的标志。
假如是这种情况,金的朋友的回应就应该是“谢谢你告诉我这些”,于是金就此轻松地摆脱了帮朋友搬家的任务。这么做既没人犯规,也没人受到伤害。尽管你对设定界限还有种种担心,但以我的经验来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欣然接受。若是有人以不健康的方式回应你,这通常释放出一个信号,表明你早就应该设定界限了,你甚至需要重新评估这段关系。
长久以来,你很有可能一直否认这些问题的存在。也许你的问题正是宁可满腹委屈也不敢拒绝别人的请求,或者可能是面对别人的冒犯只能忍气吞声。界限是解决大多数人际关系问题的良药。前提是双方都必须参与进来,尊重彼此的界限。
不健康的人际关系一般表现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身需求的变化,界限的内容与范围也会不断地扩展。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要思考一下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加入对技术的界限
一旦学会如何识别界限问题、如何传达你的需求以及如何采取后续的行动,你就可以开始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执行自己的界限了。界限在许多不同的情境里都很重要,下面是大家普遍认为关系最复杂的几种情境。我们将在本书的后半部分对每一种情境做更为详细的探讨。
(1)
家庭
家庭被列入关系复杂的情境实在不足为奇。在家庭关系,尤其是亲子关系中,设定界限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大挑战。成年人往往对于如何驾驭与年迈父母的互动不知所措。父母也应该尊重孩子的界限和需求,即使他们年龄尚小。就连小朋友也可以为自己设定一些界限,比如不吃肉或者不想见某些人,因为感到不自在。父母如果尊重孩子的界限,就能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一个安全、有爱的空间,促使他们养成清晰表达自己需求的好习惯。反之,如果父母忽略了孩子的选择,孩子就会因此感到孤独和被忽视,认为自己的需求无关紧要,长大后自然就很难为自己设定界限。
兄弟姐妹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受界限问题的困扰。年长一点儿的哥哥或姐姐可能会被指派一些具体的任务,比如照顾弟弟或妹妹。但随着弟弟妹妹长到一定的年龄,这一角色就不再被需要了。如果再加入配偶、孙辈和姻亲等关系,原本的亲子关系和手足关系就会变得更为复杂。我们将在本书的第10章对家庭关系做进一步探讨。
(2)
爱情
在恋爱关系中,当你过度承诺而行动不足时,界限问题就会出现。这通常表现为:你先答应了对方一堆事情,却又来不及全部完成,到头来你还是没能兑现自己的承诺。如果你想改变一些事情的处理方法,一定要说明改变的原因,比如“我不能像从前那样经常在上班时间给你发短信了,因为我们公司换了个新领导,我想给他留下一个好印象”。
如果对对方有太多的期望却又不明确表达,同样会产生界限的问题。一说到爱情,出于某种原因,我们都希望自己的伴侣能读懂我们的想法,不用问就能知道我们想要的一切,殊不知这种期望是不可能实现的。
如果双方从一开始就坦诚相待,坦率地说出对彼此的期望和能为对方做些什么,就能免去不少相互折磨与争吵。在一段长期的关系中,随着双方各自的成长和这段关系的进展,尤其是在同居、结婚和生孩子等关系变化的重要节点上,完全有必要设定一些界限。好在无论是相互认识的初期还是在一起多年以后,界限都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将你们联系在一起,为你们营造一个开放、自由的交流空间。我们会在第11章对恋爱关系展开讨论。
(3)
友情
几乎每个人都交过几个“损友”。有一天,当你回首往事,会不禁想道:“我当初怎么会和这种人成为朋友?他们一贯_______。”这道填空题有很多答案,比如“令我失望”“对我要求太多”“让我感到内疚”“说话不算话”等。不健康的界限会导致不健康的友谊。一切让你觉得付出大过收获的友谊都是不健康的,朋友之间经常以吵架收场也是有害的。
有人说,朋友是你为自己选择的家人。友谊本该为你的生活带来轻松、舒适、支持和快乐,而不是一次又一次的伤害。我将在本书的第12章为大家定义健康与不健康的友谊,看看究竟是什么阻止了你拥有健康的友谊。我们还将探讨如何改变或走出一段不健康的朋友关系。
(4)
工作
我在心理治疗过程中见过太多每周工作超过40小时的人,他们每次进来都显得疲惫不堪、心情沮丧、筋疲力尽。其实,过度劳累往往没有你想象的那样难以控制。你之所以感觉过度疲劳,原因就在于你与上司、同事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设定界限有助于你在工作和生活之间保持一种健康和谐的状态。如果你无法做到不把工作带回家、在假期里切断所有工作的电话或者在某段时间里完全停止工作,你就是在以牺牲自己和家人的幸福为代价而忽视自己的界限。我们将在本书的第13章进一步研究如何在工作场所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
(5)
技术
据报道,成年人和青少年的焦虑和抑郁程度日益升高,这一切都是由害怕错过消息的错失恐惧症和社交媒体消费带来的攀比心理导致的。由于不恰当地使用应用程序和社交媒体,恋人或夫妻之间出现不忠行为的比例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技术为人际关系带来了全新的挑战,这种挑战在短时间内几乎无法消除。
技术还将继续快速发展,所以我们有必要在适当的地方设定界限,以帮助我们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保护好自身的幸福和与他人的关系。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思考一下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加入对技术的界限。无论是在普通的人际关系还是家庭关系中,设定(尤其是对孩子设定)使用电子设备的界限都是至关重要的。我将在本书的第14章进一步研究关于技术的界限。
金的问题在于不懂得如何拒绝他人,然而界限对我们的帮助远不止于此。
(本文经授权节选自《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