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经济观察报告》项目组出品
 
随着移动终端的广泛普及,信息基础设施的快速推进,以及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的日益丰富,移动互联已进入到社交互联新阶段,基于用户的平台经济迅速崛起,并朝着为各行业创造价值的新型互联模式发展。 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与平台经济的发展不仅对经济增长、转型升级、就业等宏观经济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推动生产要素、资源配置、市场交易、信用关系等微观经济领域带来革命性变化。 数字时代,传统企业需要重新思考商业逻辑,构建新的商业模式,主动融入产业互联网生态,依托平台经济的势能提质增效,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链影响力。

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整体进程较慢

1 / 企业内部转型模式多为自上而下
从现实情况来看,企业数字化转型计划大多由首席执行官、首席营销官和首席信息官/首席技术官负责和推动。 有关调查数据显示,64%的受访者将自己企业的首席执行官视为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推动者”,而针对中层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的这一数据骤降至16%和12%[1]。 企业基层员工缺乏对于数字化的深刻认知,数字化转型与基层业务融合较为薄弱。
2 / 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缓慢
国有企业既是数字化转型的集团军,又是数字化转型的排头兵。 当前绝大多数国企已开启数字化转型进程,但是仍处于起步或初期转型阶段。 根据腾讯研究院2021年6月份针对60余家央企的调研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 (71.1%) 认为所在企业尚处于启动阶段。 对于数字化转型的成效,近半数 (50.4%) 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在转型初期,尚未取得明显效果; 两成以上 (23.6%) 的受访者则表示转型遇到障碍,正在努力寻求突破[2]
3 / 数字化转型有效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
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长期采用粗放式发展,生存能力弱、平均寿命较短,在经济环境中处于弱势地位,受宏观经济和疫情的影响较大。 我国中小企业具有“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3]。 但是受疫情影响,中小企业的营业收入普遍出现了严重下滑。 招商银行调研数据显示,疫情对小微企业造成严重冲击,大量企业经营困难 (16.9%) ,甚至面临倒闭风险 (5.8%) ,67.1%的小微企业预计现金流无法维持三个月以上。 在传统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数字经济展现出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以及巨大的增长潜力。 对广大中小企业而言,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拥抱数字经济是非常明确的创新变革方向。 根据IDC公布调研数据,成功开展数字化转型的中小企业取得明显进步,销售额和员工工作效率提高了50%。

六大挑战: 发展逻辑、 收益评估、 行业属性、发展阶段、产品供给和数字人才

1 / 数字经济发展的新逻辑给传统企业带来新挑战
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要素主要是土地、劳动力、货币、机器等,基本的单元是工厂,基础设施主要依赖铁路、公路、电网等,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方式是靠资本积累。 数字经济时代,主要的生产要素是数据,基本单元是产业生态,基础设施主要是互联网、物联网和数字化通信等,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方式是知识和数据的积累。 传统企业要搭上数字经济的便车,必须依赖数字技术重塑其发展逻辑,通过数字技术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管理成本、财务成本等各类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运营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数字经济如果要成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必须加快拓展新型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从解决实体企业成本、效率、创新和安全等问题的角度出发,推动企业超越消费互联网的单维度经营理念并调整投资偏好和组合,从而突破创新困境和市场瓶颈,提升运营效率和风险抵御能力。
2 / 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长期收益与短期收益难以有效平衡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传统企业面临的困难不尽相同,但是短期的数字化转型成本压力是横亘在企业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付出成本和代价,比如引入科技能力提升业务智能化、改善连接方式创造全新的客户体验、融入数字生态体系接受平台企业的挑战和竞争、打破组织壁垒推行数字文化、运用数据驱动重塑商业场景和供应链、优化员工结构以适应数字化转型要求等,如果不从以上方面进行系统的数字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的成本有些是显性的,可以在财务报表上反映出来,有些隐性的成本则需要企业改善基因以应对创新的挑战,这些成本在短期也会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决策和对转型效果的客观评估。 特别是对于地方的传统企业,如果因数字化转型而引发结构性失业问题,公共部门推行数字化转型的支持力度和积极性也会大为减弱。
3 / 行业属性对于企业数字化转型影响明显
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在于打通信息流,实现产业全流程的智能协同,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在劳动力替代成本、数据收集和智能化协同、企业转型动力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除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科研、设计等服务业外,大多数传统服务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相对于一二产业较低,劳动力的数字化替代成本比较低,数字化转型较为容易。 此外,服务业企业多为轻资产公司,数据主要集中在客户、市场、运营和管理等方面,技术数据较少,数据类型相对于一、二产业较少,各个环节的智能化协同更容易实现。 最后,与一、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的规范化操作不同,交通出行、上门服务、餐饮外卖、物流、医疗、教育等服务业大多是面对面为顾客提供相关服务,产品具有非标准化的特点,客户和企业之间互动性较强,数字技术对于用户体验的提升效果明显,企业数字化转型动力更强。
4 / 企业规模与企业发展阶段对于数字化转型影响显著
当前我国各行业的数字能力建设整体处于初级阶段,但是行业内不同规模和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分化显著,行业内的数字鸿沟依然普遍存在。 根据埃森哲的研究报告显示,数字化转型的领军企业已经与行业内其他企业拉开较大差距,特别是在冶金、化工建材、快速消费品、医药和传统零售等领域。 数字化转型的领军企业基本属于传统行业内的头部企业或第一梯队,其自身的资产规模、市场规模都比较大,产业链的整合能力比较强,一般具有比较稳定的高素质管理团队和对市场、客户的深刻理解,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对于行业痛点的分析、数字化转型方案的系统性设计以及财务风险的把控能力等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 大量处于行业第二、第三梯队的企业由于资产规模、市场份额过小,加上社保、税收、融资等制度性成本较高,企业生存压力普遍较大,缺乏成熟的战略思考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对于数字化转型的趋势还属于被动适应的态势。
5 / 中小企业数字化服务产品供给不足
中小企业顺利开展数字化转型离不开强大的数字化服务产业。 在大量中小企业自身缺乏足够的数字化转型能力的情况下,需要扩大普惠型数字化产品及服务的供给能力。 中国中小企业数字化升级的配套服务行业整体保持高速发展,2015年行业市场规模仅179.4亿元,至2019年已超过千亿级规模,但整体供给与先进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美国所有的企业 (约2000万家) 基本上都完成了信息化,同时美国厂商为全球约3000万家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4]
6 / 专业技能人才及跨界人才大量空缺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引发了组织、业态、模式的深度变革,也形成了大量新兴领域的人才需求,导致数字人才的结构性短缺。 当前,大多数人才分布在传统的产品研发、运营和市场领域,深入掌握大数据采集与分析、先进制造流程及工艺优化、数字化战略制定和管理、全生命周期数据挖掘等领域专业技能的人才相对较少。

科技、市场和产业链三要素驱动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

1 / 科技发展为企业带来更多转型可能性
AI、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拥有开放性、分布式、灵活性以及可对接性等特点,上述技术难以与传统企业的隔离性、集中式、单一线性架构兼容,并推动企业重塑其组织形式。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要求企业站在万物互联的角度上重构技术系统和业务系统,同时保障安全性,注重合规问题。
2 /   传统企业客户的新需求推动企业转型
企业目标客户群体的网络属性逐步增强,触达客户的渠道逐渐线上化,而客户通过点赞、访问量、信用评分等表达对产品和服务反馈。 客户群体越来越看重体验简单化、直观化、时效性等特点,这就要求企业需要对用户侧投入更多精力,颠覆传统企业以产品出发、围绕产品展开业务的思维模式,在数字化变革中真正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导向。
3 / 传统子细分领域数字化带动全产业链数字化
我国数字技术与传统行业的融合主要聚焦于产业链中的部分子细分领域,如下游端用户的场景开发、上游端供应商的撮合平台、物流的订单数据整合和融资等。 相比传统企业的产业链模式,科技互联具有减成本、增收入、提升体验等优势。 未来,随着仿真研发、共享生产等模式的进一步普及,全数字化产业链将为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平台和发展机遇。

打造数字化转型支撑体系和政策工具

1 / 构建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撑体系
建立并迭代升级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撑体系,强化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产业新基建支撑能力。 支持龙头企业、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联合建设数字化转型服务中心,创新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针对产业集群提供行业定制化的数字化产品、技术、咨询和培训等服务。 构建数字产业化创新网络,链接科创资源,推动共性技术沉淀,挖掘创新应用场景,加速数字化转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 把握数字经济的创新属性和跨界属性,通过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教育政策和智力共享政策,构建多层次的数字化转型人才培养体系,培育数字化复合型人才。
2 / 创新数字化转型的财政金融政策工具
为积极投入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提供税收抵扣、政策性贷款及上市融资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引导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帮助中小企业迈过转型的心理门槛。 加强国家级投资基金与科技初创企业合作,培育细分领域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供应商。 设立企业数字化转型基金,引导数字化转型供应商提供普惠性、通用型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助力打造千行百业的数字化产业链。 统筹运用政府采购、专项债、企业技术改造资金等政策工具,加大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资源投入强度和政策工具创新。

腾讯案例: 千帆、云星园、优才计划与数字方舟

1 / 云服务和SaaS产品助力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
腾讯大力发展产业互联网,以腾讯云为核心发展云计算基础设施及应用产品。 从IaaS技术层面看,腾讯的“星星海”定制化云服务区解决方案及自研的数据中心技术“t-block” 有效提升了云服务的整体表现及效益。 从SaaS产品方面看,腾讯会议已成为中国最大规模的独立云会议应用,企业微信、腾讯文档等协同办公产品已经成为企业数字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服务超过550万企业客户,并与超过4亿微信用户链接。 微信等产品大力发展微信视频号、小商店、微信广告、小商店、智慧零售等业务,构建生态共同赋能电商等行业在私域流量探索。
在产业协同方面,腾讯积极构建企业服务生态,链接合作伙伴共同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 腾讯的“千帆计划”包括“一云一端三大项目”。 腾讯云为 SaaS 企业提供数字化基础设施与技术方面的支持,企业微信赋能SaaS企业的C2B能力,“三大项目”则包括SaaS加速器、SaaS技术联盟和SaaS臻选,为厂商提供销售、技术、资本和培训等服务。 “千帆计划”吸引了超过百家合作伙伴加入,覆盖30多种类型和行业,目前提供 CRM、ERP、营销、法务等多种行业类SaaS服务,并将根据客户需求进一步丰富服务内容。
2 / 云星园计划贴身服务园区中小企业
2020年8月,腾讯云针对科技园区企业推出专项“星·园计划”。 计划在三年内,腾讯云将联合各地政府和合作伙伴,投入数亿资源扶持全国30万中小企业,重点扶持互联网、游戏、电商、文创、数字经济等方向上的创新企业。 星·园计划定位于为园区及园区中小企业助力,以园区、伙伴、企业三方共赢为价值导向。
3 / 优才计划打造数字化人才培养新生态
“优才计划”是由腾讯云培训认证中心官方发起,旨在携手行业权威组织机构,链接全国高校、腾讯云合作伙伴及联盟会员单位及用云企业,依托腾讯云认证体系及产业实践资源,以培养产业互联网时代数字化人才,构建从“人才培养”到“人才输出”新模式为目标,面向企业、高校大学生、IT从业者推出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腾讯云面向“优才计划”的参与企业、高校及个人提供包括云计算线上视频课程、云资源、动手实验室、认证考试及企业线下培训课程等超百万的优惠福利举措,利用腾讯云丰富的技术及生态资源,全面支撑新基建下人才培养就业需求。
4 / 字方舟免费开放数字化工具
2020年5月,腾讯宣布启动“数字方舟”计划,从降低成本、引流拓客、设立专项基金、技术开源等方面支持中小微企业转型,重点帮助农业、工业、商业、教育、医疗、文旅等六大领域,是腾讯响应国家发展改革委《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倡议》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从蓝图到伟业: 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思考与行动》,海德思哲和科锐国际

[2]腾讯研究院公众号,《当前国企数字化转型的进程、挑战与思路》,牛福莲,陈维宣,程曦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刘鹤主持召开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

来自: http://www.gov.cn/guowuyuan/2018-08/20/content_5315204.htm

[4]每经网.中国企业服务厂商同美国同行仍有较大差距 客户付费意愿需进一步挖掘: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9-08-28/1366789.html

本文节选自《维度、力度和限度: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观察报告(2021)》。 后台回复关键词“ 数字经济2021 ”,即可提取8万字数字经济观察报告。

总顾问   司晓  杨健

编委会   杨乐 李刚 李沐 周海涛 刘琼 张钦坤 杜晓宇 吴绪亮 柳雁军 王真 陈守双 杜明灯 周政华 王融 袁媛 王强 吴朋阳 彭云

撰写团队  

报告主笔人  腾讯研究院 王 星

编写组成员

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 肖坦 冯宇彦 张敏翀 谢丽芳 李郅 吴悦宁 火雪挺 闵钰 陈济棠 黄超 曹齐芳 陈思媚 邓杰汉 段俊 熊俊宇 严琨 郭骥 韩鹏 

WXG微信事业群: 茹炳晟 刘春燕 张楷文 赵沫 王潇咏 

IEG互动娱乐事业群: 刘骏 管旭东 沈琼烨

PCG平台与内容事业群: 姜琬馨 史梓笙 

TEG技术工程事业群: 李蓝青 

CDG企业发展事业群: 何亚波 

腾讯科协秘书处: 刘云

外部专家: 袁豪磊 霍鹏 苗琳娟 唐晓娜 闫佳 叶灿 邓楠 何益帆 

写作支持: 张沐阳 胡佳欣 张子月 胡璇钰 张雪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