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德利   腾讯研究院资深专家

三位奠基人

计算机作为一门科学,主要源于数学,最早源于“二战”。 艾伦·图灵、冯·诺依曼和克劳德·香农无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三位奠基人。 他们都是数学家,都曾参与“二战”密码破译或盟军重大科研项目。
艾伦·图灵 (1912年—1954年) ,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被称为“ 计算机科学 之父”“人工智能之父”。 他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机”“图灵测试”,其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 (1950年) 是人工智能的开山之作。 图灵在“二战”中曾协助军方破解德国密码系统 Enigma 。 不幸的是,年轻的图灵死于家中的床上,床头放着被咬了一口泡过氰化物的苹果。 为纪念图灵对计算机科学的巨大贡献, 美国计算机协会 于1966年设立 图灵奖 ,该奖项是“计算机界的 诺贝尔奖 ”。
冯·诺依曼 (1903年—1957年) ,出生于 匈牙利 犹太人 ,是20世纪最著名的数学家之一, 理论计算机科学 博弈论 的奠基者,常被誉为“电子计算机之父”。 他提出了计算机制造的三个基本原则,即采用二进制逻辑、程序存储执行以及计算机由五个部分组成 运算器 控制器 存储器 输入设备 输出设备 ,该理论被称为冯·诺依曼体系结构。
克劳德·香农 (1916年—2001年) ,美国数学家和密码学家,是“信息论之父”。 1948年发表划时代的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宣告“信息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香农还被认为是数字计算机理论和数字电路设计理论的创始人。 其硕士毕业论文《中继及开关电路的符号分析》,论证了数字计算机及数字线路逻辑设计的可能性,被誉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一篇硕士论文”。

三个发展阶段

从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发明算起,数字技术经历了计算机、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三个阶段。

1 / 计算机阶段(1946年-1970年代)

“二战”中,同盟国为满足快速计算需要,在艾伦·图灵和冯·诺依曼的指导下研发电子计算机。 1943年,英国发明了第一台可编程的电子计算机——巨人计算机 (Colossus Computer) ,以破译德军密码; 同年,美国为完成火炮弹道运算,开始研制可编程的通用计算机ENIAC。 1946年2月14日,该机器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宣布诞生,标志着数字时代的来临。

从1946年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到上世纪70年代,是数字技术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由计算机驱动,贝尔实验室、施乐帕克研究中心、IBM、仙童半导体公司、德州仪器、英特尔、通用电气是当时无可争议的风云公司。 计算机阶段大体有四个子阶段。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以真空电子管为主要电路元件,又称为“真空管计算机”。 其体积庞大,耗电量大,易发热,因而工作时间不能太长。

1947年,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它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 1953年11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实验型“晶体管电脑”启用,它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投入运作的晶体管计算机。 从50年代中后期开始,晶体管取代真空管成为计算机的核心器件,这就是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

1958年,仙童公司和德州仪器公司分别发明了集成电路 (IC) 。 1964年,IBM360系统研制成功,它以中小规模 集成电路 构成计算机的主要功能部件,标志着第三代计算机登上历史舞台。 有学者进一步把70年代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看作第四代计算机。

微处理器是由一片或少数几片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的中央处理器。 1971年11月15日,第一台微处理器——Intel 4004问世,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 人们对谁是第一台现代个人电脑 (PC) 尚存争议,较多人认为是1973年的施乐奥托 (Alto) ,或1975年的 Altair 8800。 1976年的Apple I、1981年的IBM5150也是较早的产品,它们为两家公司在PC市场上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2 / 联网阶段(1969年-2015年)

计算机是“二战”的产物,互联网则是冷战的产物。 1969年10月29日,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 (ARPA) 组建的阿帕网 (ARPANET) 第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它连接了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 、斯坦福研究院、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和犹他大学四个节点。 阿帕网的诞生,标志着数字技术进入以互联网为主的发展阶段。

阿帕网早期采用的是 网络控制协议 (NCP) 。 该协议只能用于同构环境,难以满足越来越多计算机网络接入需求。 因此,高级研究计划局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 (IPTO) 的罗伯特·卡恩 (Robert Kahn) 和斯坦福大学的温特·瑟夫 (Vint Cerf) 开始研究下一代通信协议。

1973年,两人开发了传输控制协议 (TCP) ; 1974年,两人联合发表题为《关于分组交换的网络通信协议》的论文,正式提出TCP/IP协议。 1983年1月1日,高级研究计划局决定淘汰NCP协议,TCP/IP取而代之。 从此,阿帕网迅速成长为一个全球互连的网络。 1983年1月1日也被很多人认为是互联网的官方生日,罗伯特·卡恩和温特·瑟夫也被誉为“互联网之父”。 值得一提的是,温特·瑟夫是术语“Internet”的提出者,他在1974年论文“Specification of Internet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gram”中首次书面使用了“Internet”。

1989年3月,欧洲核子研究中心 (CERN) 的英国工程师蒂姆·伯纳斯-李 (Tim Berners-Lee) 提交了《信息管理: 建议书》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 Proposal) 。 这是一份关于万维网(WWW)的项目开发计划,标志着互联网进入万维网时代。 1991年,全球第一个网站诞生,网址为 http://info.cern.ch 。 蒂姆因此被称为“互联网之父”。

1993年4月30日,CERN宣布万维网对所有人免费开放,万维网迅速普及。 同年,美国提出信息高速公路战略。 次年4月20日,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 互联网浪潮席卷全球,数字化生存渐行渐近。

3 / 新一代信息技术阶段(2016年至今) 

李国杰院士指出 (人民日报,2016) : “上世纪90年代发明万维网以后,信息领域虽然不断冒出新的热词,但一直没有出现称得上基本创新的重大发明。 ”与前两个阶段是由重大发明创造引领不同,新一代信息技术阶段是以集成应用为主,是数字技术加速与经济社会全方位深度融合的阶段。 “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发〔2010〕32号) 首先提出,但我们很难准确划分这一阶段的开始时间。

从整个数字技术发展史来看,把2016年作为迈入新一代信息技术阶段的时间较具标志意义——2016年是计算机发明70周年、人工智能提出60周年、光纤通信提出50周年、微处理器发明45周年、量子计算机提出35周年、电子商务提出20周年、云计算提出10周年。 2016年,我国印发《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 成功举办G20杭州峰会,大会发布了全球第一个由多国领导人共同签署的数字经济文件——《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 一个计算无处不在、软件定义一切、网络包容万物、连接随手可及、宽带永无止境、智慧点亮未来 (邬贺铨,2017) 的时代已经来临,数字革命进入了融合深化的新时代,人类站到换代发展的新起点。

 

五大基本定律

数字技术的典型特征是指数增长。 在计算 (Compute) 、带宽 (Bandwidth) 、网络 (Network) 、数据 (Data) 和能耗 (Energy) 等方面分别有摩尔定律、吉尔德定律、梅特卡夫定律、“大数据定律”和库梅定律。 这是数字技术的五个基本定律,我们可将之合称为“CBNDE定律”。 如下表所示。

数字技术CBNDE定律 来源: 腾讯研究院,2021年11月。

摩尔定律是数字时代的核心准则,是计算机第一定律。 1965年4月19日, 仙童半导体公司 工程师戈登·摩尔在《电子学》杂志上发表名为《让集成电路填满更多元件》的文章。 文中预言“在最小成本的前提下,集成电路所含有的元件数量大约每年便能增加一倍” (The complexity for minimum component costs has increased at a rate of roughly a factor of two per year) 。 其后,“每年翻一番”的论断先后被修正为“每两年翻一番”“每18个月翻一番”,从而有了今天常见的表述——“集成电路上晶体管数量每18个月翻一番。 ”

摩尔定律提出50多年来,时不时有人做出“摩尔定律已死”的论断,但其后发生的事实一再证明它依然有效。 摩尔本人也犯了过于保守的错误——最初预测它可以持续10年时间。 至今,摩尔定律仍然充满活力,它被历史学家称为“现代世界的节拍器”。

乔治·吉尔德被誉为“数字时代三大思想家之一”,曾师从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他认为,带宽的增长速度至少是计算机的三倍。 即“主干网的带宽每6个月增长一倍”,这被称为吉尔德定律 (Gilder’s Law)

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s law)也是由 乔治·吉尔德 提出,但以以太网之父 罗伯特·梅特卡夫 命名。 其内容是: 一个网络的价值等于该网络内 节点 数的平方。

“全球数据量每两年翻一番”,这是业界公认和流行的说法,例如: IDC (2011) 、enFact (2016) 、Brian Gallagher (2020) 。 该指数增长规律尚未命名,我们姑且称之为“大数据定律”。  

数据大爆炸,给人们的直观感受是计算机耗电量必随之大幅增加。 而研究表明,数据中心耗电量并不会和数据规模同步增长,效率的提高使能耗占比几乎保持不变。 斯坦福大学乔纳森·库梅教授提出了著名的库梅定律 (Koomey’s Law) : 计算机的能源效率大约每18个月翻一番,即计算设备的耗电量每18个月就会下降一半。

与牛顿运动定律、 E=MC2 、宇称不守恒等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理学定律不同,CBNDE实际上是经验法则或者预言,描述的是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工作,是人们付出努力所带来的持续进步。

十项重大发明

通过对数字技术的相关论述,我们认为最重要的10项技术发明是电子计算机、晶体管、集成电路、微处理器、Unix操作系统和C语言、光纤通信、阿帕网、TCP/IP协议、万维网和人工智能。 如下表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严格来说人工智能不是一项发明,而是一种方法或者技术领域。 自提出60多年来,众多科学家不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进步,例如: 马文·明斯基、约翰·麦卡锡、艾伦·纽厄尔、赫伯特·西蒙、犹大·伯尔、约舒亚·本希奥等。

数字技术领域的十项重大技术发明 来源: 腾讯研究院,2021年11月。

技术的变革和演进是复杂的。 经济史学家Thomson指出 (1984) : “技术变革就像上帝。 人们对它讨论颇多,有人顶礼膜拜,有人拒绝抵制,却没有多少人理解。 ”也许当下正酝酿着某项伟大的发明,或者它已经出现,只是尚未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离得越远,看得越清。 ”随着时间远去,相信人们会有更准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