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大会》第四季开播有一段时间了,不少观众对这一季的普遍观感是:热搜少了,内容好了。
这几年,随着《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等节目的走红,脱口秀演员和他们的段子经常成为网络关注的焦点。2020年的《脱口秀大会》,凭借着多元的演员阵容、密集的犀利金句,曾创造77次热搜的纪录。罗永浩的“真还传”、李雪琴和王建国的“雪国列车”CP,杨笠的“普信男”等话题一度引起全网范围内的讨论。
打造《脱口秀大会》的笑果文化,线下票价也从几十元涨到几百元,但依旧一票难求。根据笑果文化透露,其售卖线下演出票的小程序已有百万级别的用户,而入驻上海新天地的笑果工厂,截至2020年底,已经举办了超过200场商业演出,上座率达99%,自然客流量超过10万人次。
不得不说,在几档明星节目播出之后,整个脱口秀行业都变热了,线下脱口秀更是呈现出燎原之势。仅去年一年,脱口秀俱乐部数量暴增4倍,线下演出场次则增加2倍以上,从一线城市辐射至二三线城市的脱口秀市场也逐渐壮大。
问题来了,为什么在网络时代,线下的脱口秀却越来越火了?
线下脱口秀热火朝天的另一面,是过去几年线下文娱业态的持续落寞。
2021年7月,#中国现存KTV企业不及七年前一半#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月,我国现存的KTV企业只剩下6.4万家,其中多达4万家企业注销或吊销。
早在去年2月,KTV行业的掌舵人就集体发出过哀叹。北京K歌之王总经理宣布将与全部200多名员工解除劳动合同。在网络流传的公开信中,他表示:“2019年开始,效益与前几年相比,差距之大,令人咋舌”。同一时间,魅KTV创始人吴海在一篇名为《哎,我只是个做中小微企业的》的文章里恳陈,魅KTV每月固定成本支出551.54万元,账上现有的钱只能维持两个月。
KTV的衰亡似乎只是线下旧的文娱业态现状的一个缩影。过去承包了中国人大部分休闲时间的KTV、麻将馆、商场、电影院等场所,都面临着客群老化、客流量减少的窘境。
其中一大原因在于——移动化观影时代的来临,取代了过去线下电影和演出的一部分市场,而层出不穷的线上唱歌App则取代了传统线下KTV,麻将馆等更是因为不符合年轻人喜好而逐渐没落。
但线下娱乐的需求并没有被完全消解,只有满足社交、原创、互动这三大特点的新线下娱乐业态才能活下来。这也是近年来,剧本杀、密室逃脱和本文所要讨论的线下脱口秀等新业态大受追捧的原因。
原创、互动好理解,为什么还有“社交”?社交是一种普适性的人类需求,是基于时间、空间和交互资源产生的人类共情。进入互联网时代,虚拟的社交空间占据了用户更多的时间,但线上的娱乐往往是单向的弱社交关系,唯有线下才能连接强社交,拓展消费者的社交圈层。
历史上,社交的产生主要基于实体空间。比如在欧洲,酒馆是咖啡馆形态出现以前就存在的“社交空间”,不同阶层人士皆可以聚集并相互交流信息。社交空间的存在不会因为时代而改变,但却会因为时代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存在方式。
脱口秀所形成的场域便是社交空间的一种演化。
从商业角度上来说,线下脱口秀无论是对演员还是脱口秀俱乐部来说,都不是一门好生意。
简单来说,在国内,以影视演员、主持人乃至脱口秀演员等为代表的艺人,有两种主要的变现路径:一种是赚To C的钱,也就是靠卖门票或个人专辑等形式赚粉丝和观众的钱;而另一种是赚To B的钱,也就是靠接代言,赚化妆品、电脑厂商等品牌方的钱。
但国内的脱口秀行业尚未形成一条成熟的产业链,所以脱口秀演员们往往会自诩为“聪明的穷鬼”。在上一季《脱口秀大会》,何广智就靠着“穷人”的故事一路晋级。他曾说过这么一个段子,“我是一名全职的脱口秀演员,一个月能挣1500。这个段子是去年写的,今年的话,一毛钱没有挣到。”
线下脱口秀一般观看人数在50-100人之间,票价集中在100-300元。以上海本地俱乐部喜剧联盒国为例,演出门票大多在180元,一个50人的场次总收入不到9000元,其中还涉及房租、5个演员的工资以及支持人员的报酬。甚至对于很多演员来说,在能接商演之前,都要在免费的开放麦上经历无数次的练手。
那为什么线下脱口秀还是越来越多?一大原因在于,杨笠、王勉等脱口秀“顶流”的走红无疑让脱口秀演员看到了成功的曙光。杨笠的段子引起了无数女性观众的共鸣,也收获了不少粉丝,其微博粉丝数已经达到了二百万。随之而来的是爆发式增长的节目宣传和广告数量,从护肤品牌三生花,到男装海澜之家等。
在脱口秀行业,大部分演员的职业路径都是:从开放麦到接商演再到上节目。其中,开放麦和商演等于是打怪环节,这也就吸引了无数新人参加线下演出。在线下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和人气之后,既增加了曝光的机会,也能保障线上舞台的出彩表现。
同样,为了给线上提供越来越多的内容供给,线下的场子和开放麦也越来越多。以单立人喜剧为例,每年都会举办“单立人原创喜剧大赛”,为线上节目输送了许多宝贵的演出资源,今年在《脱4》上大放异彩的徐志胜、邱瑞、童漠男、肉食动物等脱口秀演员都由单立人培养或参加过相关的比赛。
对演员来说,参加线上节目的机会毕竟有限,而线下的机会更多,也更具日常性。一年一季的《脱口秀大会》,显然只能输出数量有限的脱口秀演员,而线下却有大量的场次可以参与,许多演员甚至每天都会赶2-3场演出和开放麦。
脱口秀节目的迅速传播,离不开线上内容与线下活动的互补联动效应。在线上,爆款综艺通过社交互联网迅速扩大覆盖面,触达更多对喜剧内容感兴趣的用户;在线下,通过现场演出吸引观众参与互动,促使大众形成新的消费习惯,也成为演员积累经验、打磨段子的“练兵场”。
相较于线上,线下的途径更为直接,这种低门槛的表达形式,对于观众来说,可以很大程度地参与其中。
从互动方式看,线上内容大部分为单向阅读和观看,虽然可以评论和发弹幕,但依然无法与线下的互动感相比较。而脱口秀的一大特色便是“冒犯”,“冒犯”得以存在的基础就是演出者和观众之间产生的一种强有力的互动感。
从内容上看,线下的脱口秀也具备着线上没有的特性,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有无“人设”的区别。互联网信息传播迅速,为了快速让观众记住自己,脱口秀演员必须要给自己打造一个“人设”,而他所讲的段子也都是围绕“人设”铺展开来的。在线下演出时,这种压力就要小很多,表演也更纯粹。用一句话来区分线上线下,那就是线上是“人托段子”,线下可能就是“段子托人”。正是有这种差异的存在,不少喜欢更纯粹脱口秀内容的观众就转向了线下。
毛冬在播客《基本无害》的一期节目中,讨论了“单口喜剧演员该不该有人设”的问题。他认为,国内不少脱口秀演员的成长轨迹是依附于线上节目的,不仅是喜剧演员,也是艺人。作为艺人,他要找到自己的人设,要通过人设来找到对应的观众。真正的喜剧演员在观点输出时既可以做正方,又可以做反方,但是依托线上的艺人需要抓住观众,而这些观众本就基于人设才喜欢他的,所以也只能不断强化标签与人设。这可以说是线上演员的一种策略(strategy)。
在人设之外,脱口秀的基本特质是“冒犯”,这种冒犯形式上体现为常见的吐槽、调侃、讽刺、diss,内容上更多地关注个人生活中的难题,以矛盾对抗为乐。在现代社会,年轻人关注“内卷”“北漂”“沪漂”、买房难、脱单难等话题,于是这些现象在创作内容中体现出来,呈现这些内容的脱口秀也成为了时代的标签。
说脱口秀的人,代表着一种“敢说话”的特质,他们通过施加压力、然后化解压力的过程,来呈现出自身的反思。藉由吐槽来寻求认同、反思现实。
但这种“冒犯”与“love & peace”的理念背道而驰。由于互联网受众群体的多样性以及信息传播的碎片化特质,导致许多段子容易被片面理解,从而引发争议。而线下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些“传播误触”,因此更为安全。从线上到线下,也是一个“冒犯回归”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段子,脱口秀演员只能在线下演出。
线下脱口秀还有一个优势在于,在不同的地域,段子的认同感可以进一步加强。比如,某上海脱口秀演员的“金山大西瓜”梗,是上海地区以外的人很难理解的。
“用一句话来区分线上线下,那就是线上是“人托段子”,线下可能就是“段子托人”。
根据CBN Data发布的《2018中国年轻态喜剧受众消费大数据报告》显示,“年轻态喜剧”受众以18岁-29岁为主体。越来越多的现状也证明,年轻人越来越喜欢脱口秀了。可以说,当线上消费、社交到达一个峰值之后,中国年轻人回归真实体验的需求无比强烈,线下脱口秀的爆火也是消费社会进入成熟阶段的一大特征。当我们试图去理解线下脱口秀的爆火,我们应该看到它的背后,是年轻人审美趣味和交流方式正在发生转变。
脱口秀节目的核心,不是纯粹为娱乐而娱乐,“它不会让你逃避遇到的难题,而是让你换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去思考自己所处的环境,从而更有智慧地去处理问题”。在一个讽刺和冒犯能得到免责的场域,为人们充满无力感的生活带来快乐和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暂时地脱离现实,享受幽默,宣泄情绪,纾解压力,然后笑着面对生活,这也是脱口秀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