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合作伙伴陆续获得移动业务转售牌照后,中国移动也在2月底和相关企业达成转售协议。
目前已经有18家企业在和中国移动签署协议,最早于3月初发放牌照。虚拟运营商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邹学勇透露,这18家企业在同中国移动签署协议后,将于本月底上报工信部审批。
牌照即将尘埃落定,但转售企业和虚拟运营商行业很快就会迎来新的问题:虚拟运营商的监管该由谁来实施?批发来套餐后如何进行设计定价?盈利空间跟规模有多大?
自主设计套餐价格也高
“从批发模式上来看,中国电信以转售现有套餐模式为主,中国联通采用业务资源池的模式。也就是说,电信是将既有套餐以4折批发给转售商。而联通则是将语音分钟、流量以6折批发给转售商,由其自主定制套餐。”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一名研究虚拟运营商业务的专家表示,在前者的收入折扣模式下,当用户没有使用完套餐内业务量时,用户剩余消费的利润将被运营商重新收回。但在后者的业务量折扣模式下,业务消费剩余属于转售企业所有,这意味着虚拟运营商设计套餐有余量转移的空间。
“电信卖的是面包成品,联通卖的是面粉原料,转售企业要结合自身业务,设计出不同的套餐类型,在4-6折批发价的基础上实现溢价。”该人士表示。
据媒体报道,虚拟运营商在正式运营后,资费将分为两类。一类是“现有套餐”,套餐内容、资费标准与运营商现有套餐完全一致;一类是“定制套餐”,其内容构成和资费标准与运营商现有套餐存在一定差距,由虚拟运营商自主制定。
不过,一家虚拟运营商的市场部负责人说,虽然在跟运营商签署协议时,其中规定转售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自主设计套餐,也就是所谓的组模模式,但“我们内部做过设计,在现有批发价格的基础上,定制出的套餐资费很难低于三大运营商的现有标准。”
要确保各家转售商间互联互通
第三批牌照发放后,虚拟运营市场的入局者基本上就确定下来,定价、监管问题也将日益凸显。
“转售价格主要还是由运营商和转售商来推动,并不能依靠政府定价来刺激市场。”工信部一位虚拟运营商研究人士指出。在价格上,转售企业和运营商应该是互补合作的平等商务关系,但在用户信息保护、实名制、网络信息安全等层面,会由工信部等部门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管理,“重点在于虚拟运营商要保持业务的互联互通,不得违背用户利益。”
一个利好消息是,整个政策环境也在逐渐“解绑”。在近日印发《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中,取消了电信业务资费标准审批、基础电信与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备案核准。电信业务资费标准审批制度的取消,意味着把价格制定的“指挥棒”交给了市场。邹学勇认为,审批制度的取消也给了虚拟运营商自主权,“转售企业设计出的套餐模式,不用再报备通管局等部门审核批准,这等于缩短了市场流程,非常有利于虚拟运营商用套餐、资费等手段开展竞争。”
首年赚钱无望
“从目前国内运营商高额的终端补贴和渠道佣金来看,虚拟运营商在第一年内,基本不可能实现盈利。”一位工信部研究专家指出,从国外虚拟运营商的模式来看,基本在3~5年内能够实现正向现金流,5~7年实现累计盈利。而以4折批发价来计算国内虚拟运营商市场空间的话,在转售末期必须达到80万的用户、ARPU值超过60元/月,才能实现规模盈利。
另外一个现象是,随着更多的虚拟运营商加入市场竞争,要实现规模化盈利,资金门槛还将会进一步提高。“考虑到基础运营商收取的保证金和预付批发费用,在第三年虚拟运营商将会面临资金需求的峰值。如果试点末期达到100万用户,算上业务量批发预付和用户话费后付,以及终端补贴存货,起码需要1~2个亿的资金储备,这还是在资金回流速度快的前提下。如果要成为大型虚拟运营商,还要在人力等成本上持续投入,需要5~10亿的资金保证。”上述人士表示。
见和讯科技:“中移动敲定18家虚拟运营伙伴 3月初或正式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