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赵子飞 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刘媛媛 腾讯研究院研究员
自动化与人工智能技术正发挥应对疫情与促进经济复苏的双重使命
(二)巨大经济潜力尚待挖掘。 人工智能技术尚处于非常初期的发展阶段,预计十年内将获得长足发展。 普华永道在《抓住机遇: 人工智能的真正价值》 [2] 测算表明,受益于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和应用,2018—2030年全球GDP将增长14%,增加15.7万亿美元。 其中,生产效率的提高体现在短期收益中,企业通过运营流程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辅助作用,提升劳动附加值和生产率; 消费侧变革主要体现在长期收益中,人工智能提供更具个性化及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偏好又进一步拉动企业推陈出新,形成良性循环。 根据普华永道全球CEO调查,63%的CEO认为人工智能将产生比互联网更大的影响 [3] 。
图1: 人工智能技术拉动全球GDP增长
来源: 普华永道《抓住机遇: 人工智能的真正价值》
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力市场仍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
(一)就业总需求将增加。 世界经济论坛2020年10月召开“变革先锋峰会”并发布《2020未来就业报告》 [4] ,涉及15个行业和26个经济体,预计到2025年,机器可能会取代8500万个工作岗位,但人工智能推动的经济增长同时还会产生9700万个新岗位。
科技进步对劳动力市场形成冲击并非新问题。 19世纪初,英国纺织工人发起砸毁纺织机器的“卢德运动”,但机械化带来生产效率的极大提升,创造的就业机会远多于减少的传统手工业岗位,当前人工智能所引发的关注和怀疑与之相似。 几十年前互联网技术萌芽时,人们就忧虑互联网带来大规模失业,但实际上互联网创造了大量工作岗位,为美国贡献了十分之一的GDP。 人工智能驱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继续变革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但并不会带来大规模的失业。
(二)人工智能对就业的改造是长期、渐进且不可逆的过程。 著名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大学教授Daron Acemoglu与波士顿大学助理教授Pascual Restrepo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了论文《人与机器之间的竞争: 技术对增长、生产要素分配和就业的影响》 [5] ,解析了人工智能在投资作用下对劳动力的影响。
长期性体现在两个阶段的相互更替。 第一阶段是资金的长期成本相比劳动力低,AI取代部分人的工作,出现“技术跃升期”; 第二阶段是AI创造新的工作职位,劳动力的成本低于资金的长期成本,进入“技术平台期”。
渐进性体现在失业与就业两个进程的相互作用。 失业方面: AI取代劳动力的前提是劳动力价格过高,AI取代部分劳动力后,造成某些行业失业人数上升,这又会降低这些行业的工资,投资也就会失去用AI改造的动力。 就业方面: AI创造的新职位,因不能立刻吸纳足够的劳动力而出现高薪,这将吸引其他行业的优秀人才,使其他行业产生空缺,进而逐级传导、层层吸收相匹配劳动力。 被AI取代的劳动力并不一定需要重新学习劳动技能,他们在遭遇一段时间的失业后,又可以匹配到跟他们原来相近的工作。
不可逆性亦体现为平均收入将持续增加。 即便在“技术跃升期”,AI取代了部分职位,但由于投资回报率的提升,企业盈利将通过税收惠及更多的人。 从整个社会来看,全社会总劳动时间变少,但平均收入却上升了,即“少干活多拿钱”。
(三)“总体收入扩张效应”有望创造新雇佣需求。 普华永道《机器人真的会窃取我们的工作吗》报告 [6] 认为,人工智能提升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将对产品价格产生显著影响,提高消费者福利和实际收入水平,从而扩大消费需求; 企业为了满足新增需求则需要雇佣更多劳动力,从而创造新就业。 除了降低物价,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还能提升现有产品质量,创造更多新产品,这同样创造了更多就业需求。
人工智能对劳动市场影响的四个特点
(一)机器劳动时长增加将减少劳动力工作时间。 世界经济论坛报告显示,人类和机器之间工作时长再分配正在进行,到2025年,人类和机器工作时长将会持平。 算法和机器将主要集中在信息和数据处理和检索、管理任务以及传统体力劳动的部分方面。 人类在管理、建议、决策、推理、沟通和互动等工作方面会保持比较优势。 2025年,冗余劳动力工作占比将从15.4%下降到9%,新兴职业占比将从7.8%上升到13.5%。
(二)新增就业多为新职业或发生重大变化后的现有职业。 20个经济体中共有99个需求持续增长的工作岗位,且这些工作技能相似,进一步形成不同的专业集群,向云计算、工程、数据与AI、文化与内容、销售聚集。 从就业岗位看,数据分析师、AI工程师、大数据工程师、自动化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等需求将大幅增加,机器操作员、行政人员、会计、图书管理员等重复性需求将缩减。
图2: 专业集群转化与聚集
来源: 世界经济论坛《2020未来就业报告》
图3: 需求新增/减少的就业岗位
来源: 世界经济论坛《2020未来就业报告》
(三)新技术对不同行业的影响显著不同。 从行业看,交通业、制造业、建筑业、零售业就业替代将比较显著。 2030年以前,金融服务将受到较为明显的冲击,而对交通业的冲击将体现在自动驾驶技术成熟以后。 教育业、医疗、饮食等行业受到的影响则相对微弱。
图4: 存在自动化风险的潜在行业
来源: 普华永道《机器人真的会窃取我们的工作吗》
(四)不同人群受到影响有所差异。 国际劳工组织《2021年世界就业和社会展望》报告 [7] 显示,数字平台为传统劳动力市场中被边缘化的人群提供了新的工作机会,并帮助企业获得个性化和灵活的劳动力。 受教育程度高低、性别也有差异,长期而言中低等受教育人群将受到较大冲击。 [8]
经济结构和人才结构将是决定从人工智能发展中获益能力的重要因素
(一)中国的经济结构在人工智能时代具有独特优势。 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门槛高,领先国家将获得经济增长的先发优势。 到 2 030 年,人工智能可推动中国 G DP 增长 2 6.1% 、北美 G DP 增长 1 4.5% ,南欧、亚洲发达地区、北欧居后,分别为 11.5% 、 1 0.4% 、 9 .9% ,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及 拉美地区仅为 5 .6% 和 5 .4% 。
中国短期增速或低于美国,但十年后或呈领先趋势。 原因有三: 其一,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大部分来自制造业,人工智能技术发挥的潜力更大,但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结合还需要一段时间; 其二,与美欧相比,中国市场再投资率更高,企业利润能够支持深化人工智能开发; 其三,人工智能促进经济转由消费者驱动,推动价值链上游转向更复杂、更高科技驱动的制造业和商业。 [9]
(二)有效人才供给不足是多国普遍面临的难题。 据普华永道测算 [10] ,未来20年内人工智能在中国或创造9000万个新增岗位,集中在服务业、建筑业等行业,而农业或出现约2200万个净流失岗位。 发达国家劳动力失衡颇为明显。 波士顿咨询公司《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未来工作》调查显示 [11] ,到2030年,美国在计算机和数学等关键行业的人才短缺高达610万人,建筑和工程人员短缺达130万人,白领工作将出现300万剩余岗位; 德国计算机和数学人才短缺预计为110万人,而澳大利亚人才缺口为33.3万人。 公共政策应照顾行业替换潮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波士顿咨询公司同时认为,失去或新增就业数是一个过于简单化的指标。 消除1000万就业机会的同时要满足1000万新增就业需求,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政策是一个重大挑战。
表1: 按行业预计由人工智能取代/新增的中国岗位(2017-2037)
来源: 普华永道《人工智能和相关技术对中国就业的净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