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一平 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董怀文 腾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2021年7月20日,南京禄口机场检测出9例新冠阳性病例,疫情外溢至多地,从其扩散路径来看,相比其他城市,南京都市圈内的城市都出现了关联病例。 同观疫情在东京、伦敦、纽约三大都市圈也呈现了类似的传播链路。 这主要是因为疫情的传播介质为人流、物流,而都市圈的本质正是人流、物流等要素的自然外溢。 那么,都市圈尺度下疫情防控,数字技术可以扮演何种角色?
中国积累了众多卓有成效的抗疫经验,其中以行政属地为管理单元,对高风险地区的封闭管理屡次有效阻断了新冠疫情传播。 在市域内的市、区、镇 (街) 、村 (居) 四级联动的疫情防控体系中,社区作为基层治理单元的重要作用凸显。
然而,2021年以来,新冠疫情防而不决,仍存在局部复发情况。
从本次南京疫情扩散路径来看,扬州作为正在积极融入南京都市圈的城市,关联病例最多。 都市圈内的淮安、马鞍山、芜湖等地均有确诊病例及无症状感染者。
图1: 本次南京疫情扩散路线
资料来源: 界面新闻,数据截至2021年7月30日
此前,5月广东的境外输入关联疫情中,广州、佛山发生属于一条传播链上的同一起聚集性疫情。 年初河北疫情暴发期间,固安县一确诊病例日常于北京、固安两地间乘地铁通勤。 去年北京新发地疫情的26例外省关联病例中,有21例来自河北。
上述案例中的疫情传播链条,均发生在都市圈范围内。 而观察国际三大都市圈的情况,我们同样发现了疫情在都市圈内传播的规律。
今年4月,东京都进入第三轮紧急事态后,相邻三县的大部分商业活动仍正常进行。 东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呼吁居民避免跨地区外出,并称要将东京都市圈当作一个整体来采取抗疫措施。 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称,政府应该考虑加强限流措施以减轻东京疫情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背后的原因之一是东京都市圈的轨道交通使用频率在国际领先。 超过300万的郊区居民每天搭乘地铁到东京市内上班上学,占到都市圈总人口的8%。 东京及周边地区反复处于疫情紧急状态。 截至今年2月,东京都市圈内的东京都 (Tokyo) 、千叶县 (Chiba) 、埼玉县 (Saitama) 的病床使用率居高不下。
资料来源: 日本厚生劳动省统计,Statista分析,数据截至2021年2月3日
在英国,英格兰人口最密集的20个区都在伦敦都市圈,其中超过54万人在伦敦金融城 (City of London) 工作,占整个地区人口的10%。 第一轮疫情暴发期间,其病例增速远高于其他地区。 流行病学家Gary Slutkin称原因是人口密集,接触广泛。 美国纽约都市圈也一度成为疫情的震中,每天有近100万人从都市圈周边城市进入中心城区工作,占到中心城区全部劳动力的20%。
可见,疫情在都市圈范围内传播广泛。 在完善社区和市域范围内抗疫举措的同时,建立都市圈尺度的疫情防控体系对于严控疫情传播风险尤为重要。
更进一步,都市圈抗疫策略不仅包括控制疫情传播,还需关注增强“城市韧性”,也就是提升城市抵御风险和从疫情中恢复的能力。
纽约和东京都市圈的医疗体系在疫情中曾面临挑战。 纽约疫情严重时期,大量医护人员需随时待命,在紧急情况下调至纽约。 周边地区的医院出现巨大医护人员缺口,不得不高薪聘请临时工。 东京都市圈周边地区人口高龄化较东京都更为严重,医疗资源也有限,疫情在东京都的暴发会造成周边地区医疗体制的崩溃。
伦敦则面临解封后经济复苏缓慢的问题。 去年8月底第一波疫情后,小城市商店的客流量恢复到疫情前的90%,而伦敦仅恢复到疫情前的30%。 进入伦敦市内的通勤时间长,市内可远程办公的行业多,导致线下复工较慢,阻碍市内餐饮零售业等实体行业的恢复。
主城区在疫情严重时会挤占周边城市的防疫资源,同时,周边城市对主城区的经济恢复起到支撑作用,由此可见都市圈疫情治理的整体性。
因此,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更需要从都市圈层面探索更高效的抗疫举措,以助力完善治理体系、全面恢复经济、提升城市韧性。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定义,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未来十年,中国数十个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崛起将成为新的城市发展命题。 各省“十四五”规划、四大核心城市群相关政策中提及全国近30个都市圈的发展愿景,其中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建设轨道交通体系。 虽然发达的轨道交通体系将带来都市圈的蓬勃发展,但空间格局的都市圈化使得各城市的社会治理范围不仅仅限于属地居民,城市内、城乡间的社会流动日益加速,对跨行政区的疫情协同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国际三大都市圈的案例也印证了这一风险。
都市圈的本质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的自然流通和区域协同,而数字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连接和计算。 因此,数字技术通过连接人口、资源、交通,以及其背后的数据流,打造数字空间协同,进而推动都市圈区域一体化,深刻影响都市圈的发展变革。
从疫情防控的具体策略来看,数字技术 可以帮助打造一套适配都市圈特征的管理体系: 针对要素流通,实时连接反映人流、物流等情况的信息和数据; 针对区域协同,打破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的信息壁垒,实现统一监测管理、统一调配资源。
观察国内外都市圈疫情发展脉络,将都市圈协同联防纳入疫情整体防控治理体系,对完善治理体系、全面恢复经济、提升城市韧性尤为必要。 而数字技术在源头识别、信息共享、资源调配方面的广泛应用,对提升都市圈疫情防控体系的治理效率有着现实意义。
源头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及时识别密切接触者、计算疫情传播途径、甄别污染源。 人口流动追踪技术和工业互联网标识能够精准标记人和物的数字身份,实现跨区域的疫情溯源。
首先,时空大数据云平台在疫情防控中可以在疫情监测等多个环节发挥作用。 时空大数据同时具有地理信息和时间维度,符合都市圈防疫对流动性的监测和及时溯源的需求,通过获取感染者时空分布、流动状态、各区域感染率等时空数据了解疫情传播路径和各区域的疫情发展程度。
此外,“健康码”“物流码”等城市二维码可以对人、物进行认证追踪。 腾讯与中国国家信息中心共同启动共筑疫情“数据长城”计划,利用健康码系统和GIS地理信息数据,追踪用户出行轨迹,阻断高风险地区的人口流动。 如能实现各种类、各区域二维码在统一平台上的互认互通,更能充分发挥二维码在跨区域治理中的价值。
除了使用“健康码”等进行人流监控,“物流码”“食品药品码”可以结合工业互联网标识,为每个实体物品赋予虚拟“身份证”,对冷链产品等进行生产到销售的全生命周期追溯以及消杀情况的记录,及时识别疫情源头。
国际上也不乏相关案例,新加坡的TraceTogether App通过手机的短距离蓝牙信号探测近距离接触过的用户,产生的数据会上传至卫生部统一监测分析; 日本的研究人员通过提取灾害预警App中的匿名手机GPS定位数据,评估紧急状态下东京区域人口流动的变化。
政务信息共享平台、疫情地图等产品,可以推动多维度疫情的共享,增强信息韧性,实现信息链条完善、信息精准对接、风险死角回避。
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推出了各地风险等级查询、核酸检测结果查询、密接人员自查等功能,并可以关联各地健康码的数据,加速全国防疫工作一体化。
国内多省市通过疫情地图汇总每日疫情分布情况。 如江西的地理信息平台“天地图·江西”,显示了全省区县级的病例数据,为企业和各政府部门提供统一的地理信息底板。
美国丹佛公共卫生部门在官网上为丹佛都市圈建立了疫情数据信息平台,用户可以调取丹佛都市圈整体和每个县的新冠确诊率、死亡率、入院率和疫苗接种率。 在此之前,丹佛都市圈安全委员会在2012年就创造了全美都市圈抗灾手册标杆《丹佛全险区域恢复框架》,为城市的灾后恢复工作提供指导。 大温哥华地区政府联合疾控部门搭建了新冠废水可视化平台,每周更新全域5个处理厂废水样本中的新冠病毒浓度。 用户也可通过该平台监控疫情在各区域的分布。
在应急协调方面,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可有效弥补防疫物资和服务的供需脱节,有助于物资调配的统一布局。
当前,工业互联网标识技术被应用于口罩等抗疫物资的分发,有效支撑了民生需求。 这套体系可以直接从物资生产环节开始采集数据,追踪销售、分配、使用的全过程。 如有健全的数据共享机制,可以进一步打通企业物资供给数据、医疗机构和政府的需求数据及物流数据。
另外,捐赠管理溯源区块链平台利用区块链公开透明、不可篡改的特点,将物资捐赠情况、慈善机构、物流公司、政府部门的信息记录上链,实现跨部门的信息精准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