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腾讯公司战略升级,将“ 推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 ”纳入公司核心战略,首期投入500亿元,在基础科学、教育创新、乡村振兴、碳中和、FEW(食物、能源与水)、公众应急、养老科技和 公益数字化 等方面推动社会价值创新。
5月20日,在2021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上,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郭凯天发表 主旨演讲(点击查看演讲原文) ,并正式发布了由腾讯基金会联合腾讯研究院制作的 《2021公益数字化研究报告》 。
在本次研究中,腾讯基金会与腾讯研究院通过问卷调研270家公益组织,覆盖国内28个省市以及14个公益服务领域,涉及不同规模和发展阶段的机构,并开展深度访谈15场,致力于听取并传递行业相关方的声音,力求更准确地洞察公益数字化现状和未来趋势。
本次研究通过梳理公益数字化的内涵、“四浪叠加”的历程及驱动因素,展现数字社会下公益数字化的必由之路。 但当前调研显示公益数字化的发展“任重道远”,面临投入不足、人才不足、供给不足等资源瓶颈。
未来数字化与公益的融合发力点将体现在数字化公益服务、数字化公益组织和数字化公益生态三维层面,通过提升服务专业度、深化公众信任感、加强协作敏捷性,提升公益组织与受助群体、与捐赠人、与上下游之间链接的广度和深度,并从效率和价值多方面创新提升,走出公益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并行之路,实现科技向善的理念引导下,创造更为创新可持续社会价值。
本研究最后倡议未来公益行业与社会相关力量携手共创,共拓公益数字化的广阔蓝图。
1.必由之路: 传统公益的痛点正在成为数字化的起点
全球已经步入数字社会,数字化浪潮不可逆转,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基本面。 公益数字化有助于公益组织获得更广泛的社会价值认可,破解公益资源瓶颈,改变传统粗放运作模式。
公益数字化是公益组织应时代之需,解决长期以来公益运作的痛点,以科技助力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价值实现的新路径。 当然,公益数字化解锁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这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续的生长与进化。
历经二十余年发展,公益数字化围绕着“传播-捐赠-服务模式”呈现出四个阶段的螺旋式演进。 站在2021年展望未来,公益数字化回归以社会价值为中心,步入“公益服务创新”内核。 意味着公益数字化从散点式突破,逐步进入深水区。
3.矛盾心态: 有意愿但投入不足,面临资金、人才、供给等多重掣肘
调研显示,虽然近七成公益组织负责人表示对于数字化有需求,但66%的公益组织在数字化领域的投入仅占总募资额的1%以下,这种有想法但不投入的原因可以归结为: 人才、资金、产品等多方掣肘。
例如公益组织仍未找到“如何做数字化”的答案,对很多公益组织来说,数字化是“可选项”而非“必选项”、短期数字化成效不明显,长期数字化投入大、持续难,使得多数组织和资方保持观望态度、推进行动迟缓。
从资源限制来看,面临“资金、技术、人才”三重壁垒。 公益组织数字化程度不是政府、企业、基金会等资方关注和扶持的重点,缺乏利好支持和积极信号。 有限的市场空间和差异化需求限制了产品规模化,加剧公益数字化产品供需不匹配的态势。 而来自公益领域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弱、企业的技术志愿者面临需求对接障碍和语境差异,进一步阻碍数字化人才储备,限制了公益数字化的发展。
4.基础薄弱: 筹款”热”项目”冷”,“沉睡数据”待激活
公益数字化在传播、筹款等环节先行试水 ,调研显示,85%的公益组织已实现互联网平台筹款,88%已开通社交媒体账号,如微信公众号、短视频账号等。 然而面向公益服务环节(例如需求管理、执行、评估等)技术产品却因服务场景差异大、个性化程度高,需要定制化开发而进展缓慢,仍有近五成公益组织期待利用数字化进行服务创新,在需求识别、执行与评估等环节优化服务链路。
由于使用平台不统一,公益组织的运营数据往往分散且留存标准维度不统一,导致组织内部数据连接不畅。 调研显示,40%的公益组织没有统一的数据收集和存储标准,87%仅能实现部分数据的管理。 而服务对象信息的敏感性以及跨平台数据共享中存在的信息安全隐患,则制约了组织间的行业信息共享,并进一步限制公益领域的深度研究和洞察。
出于提升影响力和规模化的需要,近八成“大型”公益组织已开始数字化转型,但长期发力不足,决策者重视度低、缺乏适配工具、投入效果不明显等困难限制了机构持续数字化转型的动力和能力。
出于提升服务质量的驱动,六成“小型”公益组织也有通过数字化提高项目质量、扩大团队规模和运作效率的需求,但不知如何着手,受限于资金和成员意识不足而难以起步。
数字化与公益的融合发力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提升专业度、深化信任感和加强敏捷性,走出公益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并行之路 ,最终在科技向善的理念引导下,在数字社会创造更大、更广和更为创新可持续的社会价值。
从公益数字化的应用方向来看,未来公益数字化发展包含两层核心逻辑: 通过数字化助力传统公益服务的模式创新及体验升级,并助力传统公益组织的运营效能和信任度提升,从而打造数字社会的公益服务及组织。 数字化公益服务及组织的打造,离不开数字化公益生态力量,需要以机构为本、平台互联和跨界共建等各方力量形成合力。
整体上从内涵到外延,从内核到衍生的层次,形成公益数字化发展的未来蓝图。
数字技术赋能公益组织服务能力提升,在项目执行的核心环节,前沿技术有望再造服务场景,突破线下规模化瓶颈,为社会问题解决提供“从无到有”的新思路。 未来在行业数据共享、监测手段完善基础上,也会进一步增强项目需求和效果评估的数字化能力,实现公益投入资源的更加理性决策和更优化配置。
对于公益组织来说,项目及活动是组织对外开展公益服务的窗口。 良好的服务运行需要坚实而高效的机构运营作为基础,涉及捐赠人管理、筹款及资金管理、影响力建设、日常行政及内部管理等环节。 数字化技术及工具可以有效提升人、财、事的运营效能,促使公益组织工作流提速,从而为项目或活动运行提供更强有力的资源支撑。
无论是对公益组织还是公益行业而言,公信力都是持续发展的基石。 从技术创新上,基于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探索应用,有望实现善款流进、项目支出等全流程的信息透明和可追踪。 从模式优化上,基于捐赠人数据的获取、分析和决策,能够开展捐赠人千人千面的个性化维系,实现更具粘性和信任感的信任关系。
数字化将进一步加速公益组织与上下游、公益行业与商业领域之间形成更加互联互通的开放生态。 通过数字化,不仅帮助公益组织内部运作效率提升,而且能够促进不同公益组织之间、公益组织与志愿者、商业机构等主体的协同,提升整个公益协作网络对于人、资金、项目的资源承载和服务能力。
9.生态构建: 机构为本、平台互连、跨界共振,构建普惠共享可持续的生态网络
公益组织要以终为始,始于足下。 一方面积极拥抱公益数字化,以开放的心态和生态各方合作,另一方面要保持理性,以解决社会问题和提升社会价值为出发点,寻找组织适配的数字化路径,提升数字社会的全新竞争力。 在其中,头部公益组织正在引领及探索数字化先行范式。
平台正在塑造相互连接的全新公益数字化生态。 依托于平台的基础设施和资源开放,“独立”的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们能够更低门槛的成为公益数字化生态一部分。 平台生态在推动公益数字化普惠、共享、可持续方面意义非凡。
外部跨界的专业机构和个体正在成为共建公益数字化生态的重要力量,技术服务商需要保持耐心与公益组织共同成长,资源支持方同样需要重视数字化对于公益事业的长期红利。
公益数字化之旅已然开启,但公益数字化作为新生事物,还有进一步规范空间,也面临变革阵痛,既需向前一步,也要理性对待。 虽然数字化是公益的必由之路,但数字化并不是公益的目的,而是手段之一。 公益数字化需要探索技术与公益之间的均衡。 无论技术怎样在公益领域应用,都应当根植于公益理念,服务于公益的初心。 数字化需要构建和谐的人机关系,保障公益人和公益相关方的数字福祉。 数字化不是减少面对面服务或深入一线的“挡箭牌”,更不是要成为人为制造的“数字鸿沟”,造成诸如受助对象去“适应数字化工具而不得”的窘境。
同时,警惕追求数字化达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数字化应用可能产生诸如技术滥用/误用(如侵犯用户隐私)等负面效应。 在数字化实践中将用户隐私、数据安全等伦理因素纳入,推动数字化应用向着更高的社会效益目标前进。
科技是一种能力,向善是一种选择。 技术可以成为一股向善的力量,帮助公益组织解决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助力美好社会。
关注“ 腾讯研究院 ”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 公益数字化 ”,下载报告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