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9日,在腾讯研究院举办的“腾讯科技向善暨数字未来大会2021”上,腾讯首席探索官、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网大为(David Wallerstein)的新书《重构地球:AI FOR FEW》正式发布。
据联合国预测,2050年全球将达到100亿人口。对地球来说,养活100亿人口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人类将面临“FEW”困境。在这本新书中,作者提出,面对困境我们必须行动起来,用人工智能(AI)技术为地球“重新编程”,重构地球。 本书不仅包含跨学科的最新研究,而且有前沿科技领域的鲜活案例。
图片:《重构地球:AI FOR FEW》
大会上,网大为先生做了新书发布的视频致辞,以下为致辞概要:
大家好,我是腾讯公司的CXO网大为。很抱歉,我没有办法来到中国跟你们在现场一起参与大会。因为疫情,我只能在欧洲祝大家新年快乐,希望今年下半年可以跟大家见面,好好讨论。
首先,非常感谢今天到场的各位专家,非常高兴我们能够有机会在一起去探讨FEW(食物、能源、水)的议题。感谢腾讯研究院同事们,你们做了非常详细、非常好的调研工作,帮助推出《重构地球》这本书,还有其他许多腾讯的小伙伴们,感谢大家来支持、参与我们的活动。
腾讯公司对地球的未来一直很感兴趣,围绕此议题组织了各种活动,包括每年召开的WE大会,我们希望给大家提供一个机会来探索科学问题,也包括全球性的挑战。同样,我们出版这本书也是为了给大家一个更详细地了解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的机会,尤其专注于“食物、能源、水”(FEW)这个领域。
食物、能源和水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同时它们有很强的相关性,在某一方面找到新的解决方案,可以促进其它两个领域的进步。解决FEW挑战会使地球、人类以及我们的文明更加安全。
写作《重构地球》这本书,一个很重要的理由是希望提升大众对FEW挑战的意识,同时也鼓励更多喜爱技术的年轻人参与到相关行动中,为保证人类的安全、地球的安全出一份力。
技术怎么帮助我们应对食物、能源和水的挑战? 技术是一种工具,它可以有很多用法,但目前来看,技术界对这些关乎人类生存重大挑战的关注还不够。我们对技术研发的关注点非常多,但是对最关键的问题、最大的挑战,还需要加大投入,让最优秀的专家在这些领域发挥作用。通过呈现已有的研究,我们这本书希望让大家一起思考世界在面临什么样的挑战,以及技术能提供什么样的解决方案,以便构建更安全的世界。
地球上现有的基础设施支撑着人类的生存需求,包括农业体系、能源体系等。但是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架构,大部分沿用老的体系,它产生于人口较少的时代。100年以前,我们这个世界只有二十亿人口,现在已经快接近八十亿人口了。显然,旧体系无法适应新需求。比如,我们看到现在的能源体系下污染问题、全球变暖对我们的下一代人来说是很大隐患。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满足更大规模的需求,同时不能透支下一代的生存空间,一个关键的突破点就是AI技术。
科技向善是我们的使命,我们需要和社会合作,共同面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大挑战。谢谢大家。
在腾讯科技向善暨数字未来大会上,网大为还通过腾讯会议连线的方式,参与了“AI For FEW(食物、能源、水)与可持续发展”主题圆桌论坛,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学及水资源学家王浩,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中国石化集团资本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文生,中国农业大学讲席教授、原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所长樊胜根,以及腾讯 AI Lab 和Robotics X 实验室主任、杰出科学家张正友一起讨论人工智能技术与治水、用水智能化、能源效率提升和农业改造等领域的交叉问题。这场圆桌论坛由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研究院总顾问杨健主持。
以下是圆桌论坛的发言摘要:
王浩:《重构地球》这本书非常重要,它从水的安全、粮食的安全、能源的安全、生态的安全、国家的安全、地球的安全等等不同层次,展现了一幅我们如何应对一百亿人口时的挑战以及如何重构地球的画卷。
重构地球,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征服自然,而是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如何重塑?应当在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条件下,推动高质量地发展、可持续地发展,具体的路径就是各行各业主动去拥抱未来、拥抱数字时代;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将无处不在地渗透到各行各业里,彼此互相合作,以更加科学的规律来做这些事情。而科学的规律就是重构地球的具体路径,唯有找到科学路径,“FEW”才能够应对2050年100亿人口的挑战。
黄文生:AI技术在石油行业已经有很多应用,比如智慧油田、智慧炼厂、智慧研究院、智慧销售网络、智慧管理中心、智慧优化联合服务中心等等,它能使我们的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解决可持续的问题。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全世界面临的挑战,这是化石能源所带来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以及环境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AI进一步地深化应用,进一步提高我们保障能源安全、引领石油化工工业发展的能力。
目前,我们需要向新能源进行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这同样给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希望AI技术在能源应用里能够实现开源,通过不同方式形成国际合作。
樊胜根:食物、水、能源是结合在一起的,做得好是正向循环,做得不好是恶性循环。解决这个问题,创新是出路。创新包括AI,整个农业系统的创新,现代化都市农业的发展,生物技术的开发,AI在这些领域可以推动其他方面创新的快速发展。整个产业系统也都可以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AI向前推进。
当前最大的挑战是鸿沟问题,技术的发展可能会使一部分人更富有,而另一部分人更匮乏。比如贫困的、低收入的消费者能不能获得健康营养的食物,这是未来的挑战之一。
网大为:AI在很多领域的探索才刚刚开始。“FEW”代表了人类的生存问题,我们现在是靠市场的方法来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问题,但是这个进程太慢了。我们需要更多的支持,需要鼓励更多优秀的科学家和研究者加入,向社会证明,AI确实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同时,我们需要更多的项目、更多的机会跟行业合作,推动这些技术的发展,这是关键的一点。
张正友:AI确实能够降低农业成本,但依然面临着挑战。主要的挑战有几个方面:第一个挑战来自AI技术所需要的数据,农业行业的数字化程度相对比较低,尤其是农业场景里有大量的复杂的物理方式完成,这个数据积累难度比较大,这对算法训练有很大的挑战。
第二个挑战是周期比较长。以农业为例,正常的农作物生长以月为单位,给方案印证带来比较大的压力,还需要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各个单位协助数据共通去缩短这个周期进度。
第三个问题就是技术的商业价值比较难以体现,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像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改造成本比较高,我们还没有大规模的机械化,传统的农业设备前期是没有投入的,AI技术的应用会带来巨大的压力。农业行业的利润也比较低,技术改进带来的收入不容易得到准确估计和测量。但是我们还是会继续投入技术的研发,同时也进一步与政府、企业、学术研究单位合作,共同努力,通过AI来完成这个事情。
杨健:“FEW”在英文当中是少的意思,不管是食物、能源还是水,在世界上越来越成为稀有资源,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它们之间相互叠加,错综复杂地联系在一起,我们不能孤立地应对这些挑战。
用什么样的方法能更直接、更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AI提供了非常好的思路。目前来看,AI在实际的运行和普及的过程当中,还面临着一些基础上的薄弱和条件的不足,这是我们后面需要加紧去解决的事情。我们要深入考虑,如何通过新的方式,让过去的生产组织方式发生根本的变化。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最基础的、最方便的点切入,一步步向前走,逐步解决AI面向未来的问题,以及“FEW”这样的全球性的问题。这是非常值得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