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 出品的电视剧《后翼弃兵》最后一集中,身为象棋手的女主角伊丽莎白·哈蒙,即将与苏联天才棋手博戈夫决战世锦赛。在此之前,伊丽莎白与博戈夫棋场相逢从未取胜,于是在这场终局之战以前,众多棋手好友针对赛场上可能发生的棋局局势进行推演,并制定反击策略。

       当我们看完最后一集,出现在脑海里的关键词大概是:“天才少女”、“痴迷”、“药物”,不知不觉中,那些更普适和规律性的成功因素:勤奋、思考、伙伴,在淡化,当然,这种过于“庸常”的表达并不是观众喜闻乐见的故事情节。

       更多被记住的成功故事,都能被几个关键词概括,这既是讲故事的技巧,也是人类记忆的特点,它导致在所有创新的文本中,天才像熠熠生辉的恒星,苦心经营者则是微弱发光的卫星。

       伊非·巴赫尔在新书《相变》里,通过回溯成功故事的方式,强调了经营的重要性,经营策略中也可以孕育巨大的创新。巴赫尔称杰出的经营策略称为S型灵闪,它可以是一种新的经营方式,也可以是一种不涉及新技术的新应用。和耀眼的产品、技术创新相比,S型灵闪很难被发现和理解,因为它经常被买家、卖家和市场的复杂行为所掩盖。

电影续作:策略创新的胜利者

       詹姆斯·邦德是世界电影史上最受欢迎的、寿命最长的人物形象之一,在拍摄第26部邦德电影《幽灵党》时,演员们为了竞争电影中的角色争破了头皮,制片商们排着队争取市场营销权。但谁也没有想到,第一步007电影《诺博士》的拍摄,是从“被拒绝”开始的,制作公司拒绝购买剧本,明星拒绝出演,只有当时还是送奶工的肖恩·康纳利接下了这部片子。

       直到很多年后,电影工业将007系列电影总结为“特工和一个坏人、一辆快车、一款饮料、一个少女角色和一些双关语”,这时候,人们意识到,让詹姆斯·邦德大放异彩的不仅仅是弗莱明笔下的人设,更因为一些“套路化”的设定,这些有吸引力的设定在续作中被反复打磨、优化,有可能通向巨大的成功。

       同样的案例在电影续作中不胜枚举。

       1995年感恩节前的一个晚上,洛杉矶某大剧院中,灯光逐渐变暗,大幕升起。一个名叫巴斯·光年的玩具宇航员和一个名叫胡迪的玩具牛仔出场了。这部由皮克斯出品的《玩具总动员》,是电影行业第一部完全由电脑制作的故事片,它以1.92亿美元的本土票房,刷新了动画电影的纪录,成为1995年美国票房冠军,直到今天,它依然在烂番茄和豆瓣上拥有很高的评分。

       这种乔布斯之前试图抛弃的动画形式,一时间大受欢迎,也让乔布斯摇身一变成为亿万富翁。随后如法炮制的《怪兽电力公司》《海底总动员》《机器人总动员》一直统治者全球动画电影市场,从名字就能看出来他们一脉相承。

       针对皮克斯的成功,人们会不听追问:为什么皮克斯的电影这么催泪?这几乎是观众对皮克斯长久以来的印象,画面精美、催人泪下、非常治愈。事实上,精致的画面之下,皮克斯讲出真正的人生故事:子女和父母的关系是短暂的,养育孩子意味着分离,成长即甜蜜又痛苦。人生的境遇被写进动画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中,让观众感同身受。

       皮克斯的作品有相似的精神内核和叙事结构,一度代表着动画电影工业化的顶峰,《玩具总动员》开创模式上的先河,看似不经意、庸常的情感表达却赢得了长久的票房,同样也是经营策略的胜利者。它和詹姆斯·邦德系列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精准把握市场的喜好,再用高质量的表达能力完成电影,从而赢得长期的口碑和市场。

“经营策略”是一个盲盒

        20世纪90年代,IBM拥有80年历史的传奇硬件业务彻底崩溃,个人电脑取代了大型机,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失去技术创新能力的故事,实际不然。

       早在1981年,IBM推出了第一台个人电脑,并在三年内,达到50亿美元销售,占据了行业第一的位置,其他公司要么远远落后,要么完全退出这个行业。数十年来,IBM一直主宰着计算机市场,1981年IBM销售额为130亿美元,超过排在其后的7家竞争对手总和,它掌握了计算机世界的主导权,并将个人电脑的两项组件——软件和微处理器外包给了两家效果公司:微软和英特尔。没想到,这是这两桩外包案,埋下了隐患。

第一台IBM个人电脑,正式名称为IBM Model 5150,基于4.77 MHz的英特尔8088微处理器,使用微软的MS-DOS操作系统。IBM PC成为第一台被工业界广泛采用的PC,从而彻底改变了商用计算行业。

       IBM很快发现,个人买家更关心与朋友之间的文件传输,而不是计算机品牌。其他硬件品牌使用了英特尔的芯片和微软的软件,成功克隆IBM的电脑,蚕食其市场份额。1993年,IBM亏损81亿美元,解雇超过10万名员工,10年后IBM个人电脑业务卖身给了联想。曾今IBM雇用的两家小供应商,微软和英特尔市值加起来已经是IBM的十倍。

       这个故事打破了我们对科技行业的刻板影响。在充满硬核创造力的行业中,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只有天才型的发明与创造,才能引领市场潮流,然而发明创造往往是从0到1的突破,经营策略则是将一款产品商业化、推向市场的牵引力,完成从1到无限的增长。这两种创新所需要的能力和技能点是不一样的,在同一个企业中,也是不同的团队主导操作。

策略创新者,只是“小镇做题家”?

       这个世界没有孤立的事件,所有的创新和发展都源于背后的人和他们的思考方式。疯狂的创意需要艺术家,优质的经营方式需要策略家。但是后者常常被买卖者和市场的复杂性所掩盖,变得不易察觉。如果观察书店货架上摆放的人物传记,大多传记的标题,星光熠熠,描述传奇的缔造者,奇迹的书写者;只有仔细翻阅,认真解读,才能发现,商业和市场层面的策略,大多数时候都是难以被简单的、夸张的词汇概括。

       真正的棋手比《后翼弃兵》中的伊丽莎白·哈蒙要辛苦得多。灵光一现的时刻是罕见,更多时间在跟固有的思维模式做斗争。棋手可以分析为什么一次落子是不好的,为什么兵吃了象却输掉了游戏,但是顶级象棋大师加里·卡斯帕罗夫需要做的是,改变落子之前的决策过程。

       卡斯帕罗夫将这种思考方式记录在自传《棋与人生》中,“与世界冠军激战的五个月中,不仅了解他的下棋方式,也深刻地了解我自己的思维过程。我能够找出自己的错误,并改进决策过程本身。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剖析自己而不是仅仅靠直觉判断。”这跟本文开头提及《后翼弃兵》的最终一战一样,伊丽莎白的小伙伴预测博戈夫可能的走棋,然而当你不了解这个人的思维模式时,只能将他所有可能的落子路线穷举出来,再找出每一种可能性的应对策略。但当我们熟知一个人的动机根源,则能对ta所有行动有所预判。

        这就是成为策略创新者的诀窍,卡斯帕罗夫定义它为“系统思维”,意味着要仔细检查决策的质量,而不仅仅是结果的质量。因为失败的结果并不一定意味着背后的决策或者决策的过程是糟糕的,好的决策也可能产生坏的结果。

        在伊非·巴赫尔的《相变》里,他用象棋大师的“系统思维”解释,无论是企业的存续,还是个人的发展,灵光乍现和策略运营,其实是表象,不断追问为什么,找到策略或产品创新才是终极答案。

参考资料: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steve-jobs-apple-fired-returned-2017-7

https://www.yicai.com/news/100230909.html

https://www.forbes.com/sites/danidiplacido/2020/03/08/why-pixar-loves-to-make-us-cry/?sh=2cbf0c733c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