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英文为brain-computer interface,简称BCI),指在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直接的通讯和控制通道。脑机接口与脑科学不仅为人类的健康和强化带来想象空间,也是理解、改造自然和人类本身的“终极疆域”,成为全球各国科技竞争的战略高地,美国、欧盟、日韩等相继发布“脑计划”战略。2016年,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将包括脑机智能新技术在内的“脑科学和类脑研究”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和工程项目,2020年“十四五”规划进一步将脑科学列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脑机接口技术在康复领域已初步展现出应用潜力。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伴随神经科学、材料学、工程学持续发展,脑机接口技术在运动、视觉、听觉皮层信号解读方面取得进展,在医疗健康领域也实现了多种类型的应用。一是辅助感觉接收器官,将声光刺激转化为电信号,如人工耳蜗(1978年)、人工视网膜(2004年)等。二是“脑-机”简单运动控制,构建运动想象模型,识别双手、脚、舌的多模态运动信号,帮助残障人士实现机械辅助进食、行走、打字等。三是支持中风患者进行主动运动康复,以脑运动信号驱动机械外骨骼带动肢体活动,帮助脑区中相应神经元参与学习,重塑部分脑功能。此外,脑机接口在了解注意力状态、增强记忆、帮助睡眠和冥想解压等场景也具有应用空间。

      脑机接口辅助康复的核心任务,是接收和准确识别大脑发出的指令。这一过程可分解为四个环节,即信号采集、特征提取、设备控制和反馈。从成本和易用性看,非侵入式(脑电帽等)方案更具大规模商用潜力。短期发展方向来看,一是要提升数据采集量和建立规范,包括信噪比控制、信号带宽提升、信号采集标准建立、数据样本量提升、基于深度学习提升个体模型训练效率等。二是工程方向升级,在芯片及探针微型化、无创/微创植入、长期在体等问题逐步解决后,对病人实施开颅手术,进行半侵入或侵入式采集,从微观神经元层面获取更为准确的电信号。如马斯克的neurallink公司在2020年展示的方案,具有信号带宽大、设备尺寸小、机器人“缝纫机”式自动植入、无线连接、多传感器等特性。长远来看,全脑接口和双向接口是脑机接口的发展方向,实现脑信号的全面读取,完成“脑控”与“控脑”双向闭环。这不仅在医疗健康、教育、娱乐、军事等领域有广阔应用前景,也将根本性地改变人类社会的运作方式。

      脑机接口技术距离突破性发展和大规模商用尚需时日,主要挑战在于脑的复杂性。一方面,语言、情绪等高级心理活动涉及多个脑区、亿万神经元的活动。另一方面,脑活动高度依赖外部反馈形成闭环。现有脑机接口方案在处理简单运动、视听觉之外的场景时捉襟见肘。而“机-脑”方向进展甚微,致使无法经由反馈实现精准动作、复杂操作。因此,脑机接口技术与应用的发展需要基础研究和产业实践融合,多学科合力推进,软硬件技术协同发展。如硬件方面更精密的电极、更生物友好的材料,软件方面更丰富的数据库、更明确统一的数据标准、以及更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