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的真相

医疗资源:寡而不均

大医院门庭若市,小医院门可罗雀。优质的医疗资源向大城市、大医院拥挤,使得患者更倾向于前往大医院求医就诊。核心医院医生负荷大、患者体验差,医患关系持续紧张,在这种形势下,核心医院人满为患、医生超负荷运转。同时,患者候诊时间长而就诊时间短、或被安排做大量的检查,医患沟通质量日渐降低,医患关系持续紧张。

医疗剩余资源:海量待激活

1、医生资源

据2015 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我国有14.4% 的医师每周工作时间在40 小时以内,即每工作日低于8 小时,结合我国目前近289 万执业医师数量,至少有近42 万医生能够在工作闲时进行分享。

2、医疗设备资源

据统计我国基层医疗设备的使用率不足40%,即有60% 的基层医疗设备能够进行分享。

3、病床资源

我国三级医院病床使用率已超过100%,二级医院88%,一级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的病床使用率只有60%,若能够盘活二级医院、一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床位,则能够进行分享的床位数达95 万张。医疗分享:激活医疗剩余资源的药方在医疗分享的模式下,按照分享对象和医疗服务地点,主要可以分成四种模式:

1、在线问诊。医护人员利用闲置时间,通过图文、语音、电话、视频等线上形式,提供健康咨询和诊后随访等服务。

2、医护上门。类似于滴滴模式,利用医护人员碎片时间,提供上门医疗、诊后康复等按需到家服务,提升老年人群等医疗服务的便利性。

3、互联网多点执业。医护人员利用闲置时间,整合线下实体医疗资源,提供手术、诊疗等“大病“服务,为多点执业的落地提供了平台。

4、医疗设施分享。主要是对闲置的医疗设备/ 床位等资源进行共享,提高利用率。

模式一:在线问诊的现状与前景?红海市场格局已现,但仍有潜力

1、国内在线问诊已经是红海市场

国内在线问诊竞争激烈,市面上大量涌现在线问诊功能产品。

2、市场格局基本清晰

头部代表企业已普遍颇具规模,过亿的用户量,过百万的日活和月活用户,已经远超分享经济在国内的大部分行业。

3、潜在市场依然很大

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显示, 2014 年全国约有76 亿人次进行门诊寻医,如果这其中有30% 的比例可以通过在线问诊分流,则线上问诊数量将超过22 亿人次。如何突破商业模式的难题?摆在在线问诊海量用户这个“金矿”面前的,是如何商业化的问题。

1、是否要走用户付费的路? 用户更倾向于免费咨询

2014 年8 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意见指出将推动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但规定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因此国内在线问诊平台普遍为提供健康咨询,用户购买意愿较低。

2、是否降低了用户就医成本?更具优势的是时间成本

由于中国医疗体制以药养医的情况,在线问诊付费咨询普遍是专家自主定价,无法与线下诊疗的挂号费相比建立价格优势。但另一方面,面对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在线问诊,确实能够节省往返医院路上的时间成本和就诊的等候成本。

3、如何激活和管控闲置的医生资源?

优质医生资源短缺,医生分配到平台的时间有限。脱离了补贴,未来如何留住和激励医生成为挑战。

模式二:医生上门的前景争议

医生上门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来看,国内已经出现了医护人员上门的服务。但是无论从国内还是国外来看,医护人员上门服务模式成立时间不长,融资轮次也多为天使轮和A 轮阶段,整体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各种模式均在探索发展,其中常见的质疑来自“医生上门服务,是否在国内真的有需求?”

医生上门在国内是伪需求吗?

一种声音认为,医护上门挑战不容小觑,是伪需求。原因在于:首先我国的全科医生培养体系与国外相比不健全;其次上门医疗的事故责任尚无界定;同时,上门服务在提供便利性的同时,无疑降低了诊疗效率。另一种声音认为,医护上门是真需求,原因在于:老年人等垂直市场人群的需求凸显和国家家庭医生政策推动。

模式三:设备分享正在萌芽

医疗设备分享的国内畅想

1、医疗设备利用不均衡

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设施使用率较低。另一方面,可以看到的是,大医院的高端医疗设备更为集中,实际工作负荷率较高,排队预约人满为患。

2、设备分享是方向,但距应用尚远

在设备分享领域,B2B 的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分享平台已经在部分城市出现。虽然目前来看,考虑医疗设备信息的共享、运输成本等问题,国内尚无类似Cohealo 的第三方医疗设备分享平台出现。

床位分享已经出现

已经有互联网创业公司,从这一痛点切入,例如名医主刀主打移动医疗手术平台,利用互联网模式帮病人精准对接相关领域的名医专家,医生在业余时间为患者提供手术服务的C2C 模式,并与多家医院合作进行按需的医疗资源匹配,实现多个城市随时可以调用的公立医院及私立医院的床位均超过1000 张。

模式四:互联网多点执业风潮涌现

从线上走到线下的互联网分级问诊

2015 年,在线问诊平台纷纷布局线下,以线上问诊+线下多点执业的模式,打通医疗服务的闭环模式,拓展盈利场景。通过这种互联网分级问诊的方式,以轻问诊为入口、合理分流患者,对分级诊疗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未来医生也会成为自由人?

当前——医生为“单位人”

我国医生95% 为固定执业,在这种固定执业下模式,医生是医疗体制内的单位人,一方面医生薪酬低、工作强度大、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医患关系紧张,另一方面由于职称、晋升、社保与医院捆绑,流动性差。

变化——医生“多点执业“

为缓解医疗资源紧张问题,我国从09 年医改以来,就推出医生多点执业的政策,北京、浙江、深圳和黑龙江等多个省市逐步放开医生多点执业。

未来——医生变成“社会人”

多点执业是医生执业的过渡性方式,在未来,国内医生最终会从多点执业过渡到自由执业,采用团体执业或独立执业的模式。

医疗分享的下个风口在哪里?

1、用户端,医疗分享平台逐步从综合性的大平台向垂直性的细分领域深度渗透,热度领域为慢病管理和妇幼市场,主要的应用模式为在线问诊和上门服务。

2、产业端,医疗分享平台的产业合纵连横布局显现,虽然从不同环节切入的平台,纷纷通过合作或收购的模式,向产业链其他环节延伸,打造自己的产业生态和竞争壁垒。

3、支付端,医疗分享平台也在积极拓展流量的变现方式,寻找商业保险和企业客户,形成更稳定的客户群和盈利模式。

4、技术端,医疗分享平台加持to 消费者的可穿戴设备和to 医生的人工智能技术,未来在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上会有进一步的突破和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