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交焦虑的三类核心问题
社交焦虑的核心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类。
1.FoMO错失恐惧
“FoMO错失恐惧”这个词现在已经是社会学和心理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词汇了。
我第一次读到这个词是在扎克伯格姐姐的那本叫《社交的本质》的书中。那本书其实蛮糟糕,但我倒是第一次从那个书里面学到了这个词,意思是我们特别害怕错失,害怕被社会圈、朋友圈抛弃,也怕自己错过一些特别重要的信息。
但我们在这个信息的海洋当中好像没有得到真正的知识和有用的东西。所以这是一个信息爆炸,但是知识匮乏的年代。
2.Alone Together
这个也是来自国外的词,叫“Alone Together”。就是我们都在一起,但我们好像又不在一起。
这是一个全球通行的状况,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常有。比如打开朋友圈发现,首页我居然一个都不认识,我不知道这些人什么时候成为我的微信好友的,我们朋友圈里面很多只是泛泛之交。
3.Multitasking
“Multitasking”就是多任务管理。有一派观点是指我们大脑只可以专心专注于一件事才能更有创造力,才能深入思考。但是也有一派说其实我们的大脑在进化,有可能我们的后代可以同时多任务管理。
其实有一些非常聪明的人擅长多任务管理。有两个很著名的人,一个是克林顿,一个是Mars。克林顿能一边玩填字游戏,一边同时给七八个将领高官传达命令,并且特别精准。
二、社交对我们产生的意义是什么?
1.社交可以给我们带来三种社会支持
作者说我们可以把社交接触看作一个三脚架,它给我们带来三种社会支持,信息、物质、情感。
很多时候没有人认真想过社交到底是什么,社交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种是信息。比如社交工具、社交媒体。
第二种是物质支持。有一个典型的例子,罗一笑的事件。她父亲通过微信寻求支持,收到了很多打赏,拿去给他女儿看病。这是社交圈一个特别重要的功能。
第三个是情感支持。因为人是情感动物,需要被爱被关注被支持,然后被理解被信任被点赞。它基本上囊括了我们对于一个社交网络和一个社交圈的所有的诉求。
我个人更喜欢一个简洁的划分,就是情感需求和工具性的需求。
2.两大核心观点
第一个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特别紧密的朋友圈。我们只有家人是不够的,还需要多一些朋友。
第二个是面对面的互动比线上互动更重要。
3.六条原则
这样一个网络时代更需要打造一个智能的村落环境。
第一条, 要多认识你的邻居,跟他们多交流。
第二条,要多使用电子邮件电话。但因为我们在一个社交网当中,我们选择的那个媒介一定是大家都在用的媒介。
第三条, 是建立一个多元关系的村落。
基于Facebook的研究,有一个特别著名的理论,叫做回音壁效应。就是人潜意识里面比较习惯去寻找同类,去寻找跟自己相同的观点。但这会造成我们越来越闭塞,我们对于不同的意见越来越缺乏耐心。使群体之间更加隔离。
建立多元关系的村落,需要你去接纳跟你不同的人。
第四条,线上跟线下的比例要因人而异。
第五条,幼儿要更多同家长、同伴、老师互动。
第六条,我们需要更多面对面接触。但是要辩证的看这个问题,国情不同,现实条件不同。有时候在没有选择时,互联网平台起码建立了一个去面对面接触的机会。
4.四组关系
1.线下社交与线上社交
传统社交跟线上社交到底哪一个让我们更幸福?在社会学里面传统社交即线下社交能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幸福感。
那么线上社交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学术圈目前有很多争议,基本上分两派观点。一派认为线上社交跟线下社交是竞争的关系,是争夺时间的关系。
另一派观点是线上社交对于线下社交是一个特别好的补充、丰富和延伸。它构成了我们社交的整体。
腾讯研究院做了一些实验,主要是心理学为主。结论是线上社交也好,线下社交也好,单纯社交媒体跟我们的幸福感、孤独感是没有直接联系的。
幸福是一件主观的事情,很多元素构成了我们自己的幸福感,而且每个人对于幸福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作者在这一点上过于把线上社交跟线下社交对立了,把界限画的太清楚了。线上跟线下社交这个界限会变得越来越模糊,我们最终是需要一个整体的社交。
2. 强关系跟弱关系
弱关系是指所谓点赞之交,即我们的圈子比较疏远。
强关系主要是我们的家人、亲密的朋友。它构成我们最紧密、最核心的社交圈。那么这两个圈子哪个对我们更重要?
强关系,其实带给我们多是一种情感支撑。不会因为时间流失,因为其它事情抛弃我们,但也造成了圈子的固化。
弱关系没有那么紧密,但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和新的机会。弱关系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机会和可能性。
3. 情感需求跟工具需求
工具需求就是弱关系。包括信息的需求,微信支付还有微信上大量的服务号都发挥一种工具的功能。
情感需求是我们可能需要朋友的认可,我们需要对朋友表达关怀。情感方面的需求也是可以在微信上实现的。
4. 欲求跟需求
欲求跟需求是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两个不同的东西,我们也需要在社交网络当中有一个区分。
三、如何应对社交焦虑?
1.找到社交的最佳尺度
社交是可以有一个最佳尺度的,不管是线下社交,还是线上社交,要掌握主动权。
基于Facebook的研究发现,当你主动在社交网络上发起一些行为时,你的幸福感会更高,你的积极情绪会更多。
2.明确你的需要
第二个要明确你自己需要通过社交网络得到什么。比如需要信息支持或者需要情感依托。
我们做了很多群体研究,年轻人是需要大量的信息。他需要大量的弱关系,因为他可能需要找工作,需要在职场里面升值。另外一个群体就是老年人。老年人是寻求情感的归属。
3.看清社交工具的本质
第三个要看清楚社交工具的本质。如果你有很强的情感诉求的话,就不要通过弱关系的桥梁去做。
所有的媒介都是有麻醉性的。对于这种媒介的麻醉性,每个人的抵抗力、自制力不同,有的人会更沉迷,更容易被绑架。有的人自制力更强,他容易从这当中跳出来,回归真实的生活。
所以看清楚社交工具的本质,也有利于我们去做很多更好的选择,然后去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社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