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猫这事儿,一旦上瘾,就别想戒掉。“一日吸猫,终身想猫”是年轻一代对猫的爱情宣言。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去养一只猫咪,这时,“云养猫”为猫奴们打开了另一扇窗。
“作为一个云养猫者,我必须要说!是吸毒一样的感觉!”
猫奴们看着萌萌哒猫咪照片和小视频,吸得欲仙欲死,忍不住在评论区留言:“啊啊啊我被萌化了,怎么办,呜呜…”
学生党和上班族,一边工作学习一边用手机刷猫咪照片,吸猫成了他们的解压利器。
吸猫瘾者觉得,每天不撸一会儿猫觉得人生是不完整的。“饭后一只猫,赛过活神仙,睡前一只猫,做梦都逍遥。”他们吸猫时的心情就像《痒》的歌词那样:来啊,快活啊,反正有大把时光…
共同关注:一起吸猫快感更强
玩游戏时,我们往往有这样一种体验,几个人一起开黑比一个人玩更有意思,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需要有共同关注的事情。
共同关注(shared attention)是指很多人都意识到大家都在关注同一个客体或事件的心理状态。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对于一个群体来说,具有共同知识(common knowledge)非常关键。要想获得共同知识,需要将注意力投入到大家都关注的事情中去。有了共同关注和共同知识,才可能有共同的信念和价值体系,才能更好地沟通与相互理解。
共同关注会增强我们的体验,引发我们更强的动机,激发我们更强的情绪。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吸猫不如一群人吸猫更有快感。一个人吸,只是自己与猫之间的关系,大家一起吸,则是多只猫与多个人之间的关系。
从这种关系联结中,我们会产生一种感觉:我们在一起,有共同的话题和兴趣,我们各尽所能,我们共同经历。
吸猫可以补偿情感性体验
大体上,人的体验可以分成工具性和情感性两个维度。比如,手机好用不好用,是工具性的,好不好看,是情感性的。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一样,有些事情偏向工具性,如日常茶米油盐,重复性的工作;有些事情偏向情感性,如我们的审美、约会,以及吸猫。
健康生活的打开方式是工具性和情感性体验的平衡。但遗憾的是,根据概率理论,两件事情同时发生的概率要比一件事情发生的概率小,因此工具性与情感性体验很难同时得到满足,比如好用的手机可能不好看、好吃的东西可能不营养。
根据需求层次理论,相较之下,情感性体验的获取比工具性体验要难得多。因此,对许多人来说,现实情况是,生活中的工具性体验很多,情感性体验较少,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房价、车子、赚钱成为日常生活的焦点,情感世界日渐感到空虚。云养猫的出现,为他们的情感缺失提供了一种补偿方式。
面对“云养猫是虚度光阴”等负面评价,我们应该从更宽广的视角来看待云养猫这类事物。
网络一方面为我们提供工具性的共享体验,如共享单车、汽车,同时也在提供情感性的共享体验,如云养猫。这些都在满足我们的需求,本身并无好坏之分。
拟人化让我们更加亲近
与狗相比,猫咪似乎更让人们痴迷。
与狗相比,猫的性格更多一份个性。它们喜欢单独行动,颇有一些任性,具有一些神秘的色彩,你永远不知道它下一个动作是什么。它的可爱、不受控制,让我们觉得猫更加真实。
从长相上来说,猫的面部特征也更加像婴儿:圆圆的脸蛋、大大的眼睛、小小的鼻子。根据婴儿图式理论,可爱的婴儿会激发人类内心深处原始的情感,使我们有安全感、保护的欲望和想要亲近的冲动。
不过,值得担忧的是,拟人化的情感满足与真人的情感满足之间有一个最大的区别:拟人化的情感满足缺少了触摸体验。
如果在网络中进行过多的拟人化情感体验,我们容易对人类长期以来的触摸需要变得不敏感。长此以往,我们在现实中的情感需要动机便会削弱,会更不愿意与人沟通。所以,不能总是宅起来吸猫,多出门走走也是极好的。
不论如何,有人当车奴,有人当房奴,为啥就不能当猫奴呢?
各位铲屎官,吸自己的猫,让别人说去吧。
参考文献:
赵联飞. (2015). 中国大学生中的三道互联网鸿沟.社会学研究.
Mourey, J. A., Olson, J. G., & Yoon, C. (2017). Products as Pals: Engaging with Anthropomorphic Products Mitigates the Effects of Social Exclusio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Nenkov, G. Y., & Scott, M. L. (2014). “So cute I could eat it up”: priming effects of cute products on indulgent consump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Shteynberg, G., Bramlett, J. M., Fles, E. H., & Cameron, J. (2016).The broadcast of shared attention and its impact on political persuas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