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互联网公益事业写一本书。这个念头, 已经在心里埋了两年,长成一盆芜杂的草。

从 2007 年发起成立互联网行业内第一家公益 基金会,到今年“99 公益”活动三天 2800万人次捐出 8.3 亿元,加上爱心企业和基金会配捐善款总计超过 14.14 亿元。我与互联网公益一起走过 11 年。期间或有林林总总的纷扰,更多的是恳切的关心和建议。年轻的科技在古老公益事业中展现出的爆发力,一次又一次震撼各界。不独中国如此,英美日本也有类似经历。互联网与公益事业的这些年,值得一本书,也撑得起一本书了。

 

选在此时动手拔草,大概有三个目的。

一则记录。第一封国际求助 email、第一笔移动支付小额捐款、第一次网络个人救助、第一款互联网公益条款。互联网与公益携手,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从一粒种子,发身长大成栋梁。这一过程远非一帆风顺。互联网对公益并非是一味地支持和称赞。某些关于公益事业最尖锐的批评和最有影响的负面消息,也是从网络空间开始的。这些曲折迂回历史,精彩的历程,标杆性的人和事,值得好好记录。

二则整理。十余年的互联网公益发展历程,经验教训无数。大环境的建立总比微观实践慢一点, 所以直到两年前,《慈善法》才有了互联网公益条款。公共平台规则建设也总比海量用户汇集的速度慢一点,“小步迭代”舞曲是伴着用户快板的催促, 一步步跳起来的。在项目透明机制建设中,煽情和盲从,一点点让位于理性思考。这些经验教训,具有一般性,对新科技与传统行业的结合有参考意义,值得好好整理。

三是再出发。互联网与公益的结合才刚刚迈出 一小步。或有左右摆动,但前进的大方向是对的,应该坚持。归根到底,手机不应该是一个被异化的人体器官、互联网不应该是疏离社会关系的排斥剂。互联网公益所温暖的,还是热乎乎的人心。整理后的再出发,朝向找回互联网的主人翁精神,而不是被它主宰。

本书的写作,得到腾讯研究院和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的鼎力支持。

小友吴朋阳、周子祺、马天骄三位研究员组成 的调研团队,走访了国内外数十位有影响力的公益慈善业内人士,他们当中不乏网络热点事件的当事 人。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 , 同时也是腾讯研究院理事长的郭凯天、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腾讯 公益秘书长翟新红、副秘书长孙懿、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李刚对文稿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刘琼、 孙怡、徐思彦三位研究员也参与了本书的写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从搜集材料到成书,时间不到一年。仓促之中,行文和观点或有不够妥帖和成熟的地方,欢迎批评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