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马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研究员

 

近日以来,国家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的举措在社会上引起高度关注。“新基建”的重点是以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以及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铁公机”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发力“新基建”是立足当前,应对疫情冲击、促消费、稳增长的有效手段,更是面向长远,构筑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之基、谋取未来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之举。几个观点判断如下:

 

“新基建”,是相对于“铁公机”等传统基础设施而言的,主要指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首先,“新基建”之“新”,主要体现科技含量特性上。具体而言,新型基础设施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线,涉及到数据的采集、加工、传输、存储、处理等诸多环节,每个领域的科技含量都更高,投资边际回报率相对较高。其次,“新基建”之“新”,体现在创新性上。在历史上,铁路、公路、电力、水利、电信等传统基础设施均是支撑全球经济发展、人类社会迭代演进的“新型”基础设施;此轮“新基建”是因应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人类加速由工业经济时代向数字经济时代转变的需要而生,技术更迭速度加快,创新要素更加密集,自身具有时代特征。再次,“新基建”之“新”,体现在赋能性上。“新基建”具有通用目的技术(GPT)特性,对产业转型和经济增长的乘数倍增效应更强,并且通过与传统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可以助力交通、电力、水利、管网、市政等领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实现新的蜕变、新的发展。

 

从国家战略安排看,“新基建”一词两年前已经提出,并持续得到国家关注。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我国发展现阶段投资需求潜力仍然巨大,要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并将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作为2019年政府重点工作任务之一。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要着眼国家长远发展,加强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以来,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党中央、国务院至少5次提到要加快“新基建”部署步伐(见附件),充分说明其战略性和重要性。深入领会中央所提“新基建”的背景和内容,可以看到,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等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才是“新基建”的重点领域所在。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完成“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2月23日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指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完成“十三五”规划,向党和人民交出合格答卷。”这表明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没有改变。从增长动力来看,由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对内压抑消费、对外冲击出口,扩大投资将成为稳增长的关键所依。但是,国家“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而制造业投资又高度市场化,且呈现出明显的顺周期特征,因此扩大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已成为必要选项。从此次疫情防控来看,在富有高科技含量的“新基建”领域,如数据中心、云计算、5G等等领域,国内社会需求旺盛,有必要加快补足短板。从国际竞争看,美国、欧盟、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也高度重视对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产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布局,以谋求未来国际竞争优势地位。发力“新基建”是兼顾当下、利在长远,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提升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方略。

 

过去十年来,我国抓住数字化变革机遇,综合施策,出台了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国家“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等重大规划,制定了大数据、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国家战略,并针对物联网、宽带网络、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出台专门意见,助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发展。从供给侧看,到2019年底,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性能领先的固定光纤宽带网络、4G网络和窄带物联网网络,5G网络正在加速部署,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逐渐向西北北部以及北上广深周边城市转移,全球500强超级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中32%来自中国,云计算能力和规模不断提升;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我国与全球基本同时起步,拥有巨大的潜在机遇。从需求侧看,此次疫情让各行各业充分认识到拓展线上生产经营活动,加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且紧迫性很强;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随着5G投入运营,各种新模式新业态又将激发出新一轮产业发展机遇,随之用户流量消费、信息消费将会倍增,市场潜力巨大。

 

加快“新基建”推进步伐首先要解决的是资金从哪里来?传统的“铁公机”基础设施因为其投资规模巨大、回收周期长,而且公益性成分比较突出,因此通常由国家预算资金或国有部门投资为主。但对于“新基建”而言,因其科技含量高、创新性强,而且技术更迭速度快,所以全球范围内看,在5G网络、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普遍强调投资收益和回报、以市场化投融资方式为主,仅在区域数字鸿沟、群体数字红字、智慧城市建设等局部领域,才需要发挥政府作用,给予资金支持。过去十年来,我国在“新基建”等领域发展迅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产业遵循了市场化和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规律。最近两年来,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收支紧张,政府性基金收入也受房产调控而增长乏力,政府扩大基建投入,主要依靠发行专项债或通过政策性金融扩大融资渠道。3月4日,中央在研究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社会运行重点工作时,就提出“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要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这表明,加快“新基建”投入步伐,不能走老路,要创新投融资方式,有效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并慎防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

 

“新基建”是面向数字时代的战略之举,必须着眼长远,通盘考虑。一要加强统筹规划。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这一点在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已得到强调。从国际上看,前几年欧美等国发布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也都把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列为重要任务。二是注意防范风险。“新基建”项目尽管经济外溢性比较强,但也有着鲜明的技术更迭快、市场竞争激烈的特征,要实现项目的财务平衡并非易事,尤其对通过发行政府专项债等方式建设的项目,其债务成本通常在4%以上,因此,要以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扩张为导向,加强成本收益评估,择优支持,确保投资风险和成本可控,投资综合收益最大化。三是注重监管创新。“新基建”项目加快推进还需要一系列政策保障,例如数据中心、云计算都需要取得牌照许可,5G垂直行业应用(如无人机)、人工智能应用(如无人驾驶、AI辅助医疗、智能投顾)等还需要取得对应行业部门的审批或技术认证等,对于这些新事物,很难沿用传统的监管思路和模式,亟需创新理念,以包容审慎的态度,为“新基建”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附件:2018年以来涉及“新基建”的会议要点(节选)

时间

会议名称

主要内容

2018年12月19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国发展现阶段投资需求潜力仍然巨大,要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等投资力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

2019年3月5日

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

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2019年7月30日

中央政治局会议

稳定制造业投资,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停车场、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等补短板工程,加快推进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2019年12月12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要着眼国家长远发展,加强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

2020年1月3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推进智能、绿色制造。

2020年2月12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

要聚焦重点领域,优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加快推动建设一批重大项目。

2020年2月14日

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2020年2月21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要积极扩大有效需求,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发挥好有效投资关键作用,加大新投资项目开工力度,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加大试剂、药品、疫苗研发支持力度,推动生物医药、医疗设备、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加快发展。

2020年2月23日

中央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

一些传统行业受冲击较大,而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要以此为契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2020年3月4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

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要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