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向善大咖说·第十期】
作为财经作家,吴晓波总能准确抓住社会跳动的脉搏与变革的节奏,对中国互联网的彼时今日都有着深刻的洞见。在与腾讯研究院的对谈中,吴晓波从互联网行业发展与平台关系的角度,分享了他对「科技向善」与人类未来的看法。以下是访谈内容精选:
腾讯研究院:如果20年算一个节点的话,您觉得互联网给中国带来最大的成就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吴晓波:互联网带来最大的改变就是行业迁移,具体而言是信息产业的迁移。我学的是新闻,我们系(注:复旦大学新闻系)今年建系90周年,但到今天,我们当年学的所有教材都已经过时,甚至整个业态都已经发生了转变,从新闻行业到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都在发生向数字世界的大规模迁移。
就像工业革命一样,大量变化在迁移过程中发生。经历爆发性增长之后,第一,是游戏规则发生变化,第二,是人本身对欲望的控制已远非原来的状态。比如,农耕文明时期的「善」和工业革命的「善」就不太一样,农耕文明是熟人之善,五千里之外做坏事没关系,但在家乡是要善的,因为死后还要进祠堂;工业革命时期,城市里就不存在熟人之善了;而到了信息时代,变化速度更快,善的定义又发生很大的变化。 关键在于,法治和公共评判标准在这种变化中都滞后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建立起规范,或者来不及建立;也没有回馈机制,对「善」的褒扬以及对「恶」的惩戒都尚不完善。互联网以成绩论英雄,成功本身最重要。就像美国女星伊丽莎白·泰勒讲过的,成功是最好的除臭剂,这是当年好莱坞的法则,也适用于当下中国互联网。过去40年,中国企业家积累财富的速度是罕见的。富裕导致了两个结果,第一,企业家影响力大增;第二,专业知识由原来的知识分子,向企业家或科学家进行了转移。工业革命时期,学科和生产不如今日般高度细分,知识分子还能高度理解生产方式。到了信息化时代,知识分子对生产的理解已经非常有限,他们身为反馈机制的一部分,不再能有效推动社会前进。因此,企业家变成了社会的推动力量,同时又能够为自己代言。财富与话语权发生重叠,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腾讯研究院:您怎么理解科技向善?
吴晓波:我觉得现在提科技向善正当时。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所有的领域,需要建立规范和回馈机制。告别野蛮、告别动物性、进入到“人”的阶段以后,就该建立规范;规范本身又能促成回馈机制,二者是社会秩序的重构。一些人脸识别技术进课堂之所以会引起争议,就是由于规范缺失,有些事大家不知道该不该做,做的边界又在哪里?
善是一种体系,是规范和反馈机制。规范建立不是很难,提出问题才能有答案。但问题是现在反馈机制不健全,自媒体时代看似传播的门槛降低,人人都有传播的话语权,但人为制造的反馈也可以快速覆盖全网,而公众缺乏反馈的机会。
当然,现在的「向善」还是利益驱动为主——企业做任何善事,最终还是出于商业利益。当商业利益和向善发生冲突时,企业解决问题时的思考和行动如果还能是正面的,才能被定义为「科技向善」。善是公共性的,科技向善短期内可能没有回报,也不应该先考虑回报,而要考虑公共责任。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做企业就几件事情:生产好的产品、合法纳税、善待员工、维护企业跟社区的关系,科技向善就属于第四个维度。企业应该自我约束,正如人要有教养,第一步就是克制。
腾讯研究院:您能不能举个例子,关于科技向善,有哪些好例子?
吴晓波:人类进步是科技推动的,科技本身有大善的一面: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增进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从这个角度上说,所有的科技产品,本质上都是一种善。
但利益本身带有动物性,当善和利益产生冲突时,科技就会被利益驱动。工业革命时期,烟囱越多越好,因为可以赚钱;后来发现烟囱多了造成空气污染,但企业还是想赚钱。最终环保之善,是通过法治和技术进步来达成的。过去20年没有提「科技向善」,而到现在才开始思考,客观上是因为互联网野蛮时代结束,企业如果还仅仅只是靠利益驱动,就不能再高速增长了。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说,人虽然自私,但最终也会贡献于社会。比如,一个人做鞋子并不一定是想做好鞋子,而是想养活家庭;但想养活家庭,鞋子就要做得好一些,最终还是做好了鞋子。所以向善肯定是对的,是一件好事。
腾讯研究院:你认为互联网在当今社会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吴晓波:今天我们的生活被深度数字化了。在这种前提下,互联网平台间的关系就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平台间会基于各种考虑而相互封闭,这在前几年是讨论比较多的话题,但现在已经较少讨论了,因为大家都已经明白:没有绝对的“平台开放”。
过去曾有人倡导世界主义,认为国界不应该存在,现在看来已经不太可能,国家之间一定会有边界。如今一个大公司的用户和增长完全自成体系,也需要一个边界。平台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开放式」的,但平台间的开放需要规范,有规范才能管理。现在规范之所以没形成,问题在于各方还没有达成共识。
腾讯研究院:您觉得科技向善会成为科技界的共识吗?
吴晓波:现在很多公司都在用这个口号,没有企业会说自己不向善。关键还是在于有无规范和回馈机制:到底什么是「善」?一家企业带头向善,其他企业的向善和他一样吗?违反规范,要受到什么惩罚?如果没有建立起回馈机制,就不要空喊口号——毕竟大家都想当善人。
在治理角度上,企业内部可以考虑设立伦理委员会——提出问题、在公司里讨论、由委员会决定。再之上,互联网行业或者整个信息行业也可以有伦理委员会,来建立秩序,形成反馈机制。向善或向恶,应有相应的鼓励或惩罚。
腾讯研究院:您对科技领域有什么期待?
吴晓波:科技是工具,它能不断满足人类的需求,但是人类的需求列表还很长。过去20年,我认为传统意义上的移动互联网对人们生活改变最大,之后可能是人工智能、制造业的进化或者生物医学来扮演这一角色。就像传感器的发明带来了物联网,物联网又带来更多新的转变……信息革命本身变成了新的基础设施,它在不断推动着技术变革。
在这种推动下,人类的需求也发生变化。生产产品是为了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但如果需求不变,满足需求的成本会越来越低。随着技术发展,我甚至认为任何东西都会冗余——物质会冗余,精神供给会冗余,甚至人也会成为冗余。我们应当想办法解决由此带来的问题。
(以上内容为【科技向善 · 大咖说】精简版,完整版本请期待《科技向善白皮书2020》)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