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屏时代如何读书?读书类节目突围之道

|业界动态 作者:黄忻渊 2019-11-19

作者 | 黄忻渊 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王晓璐 腾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近年来,从《朗读者》《阅读·阅美》到《一本好书》的兴起和热播,读书类节目迎来一股创作热潮。《朗读者》被网友称为“有深度、有思考的综艺节目”,近日场景式读书节目《一本好书》(第二季)开播也被网友称为有“诚意与态度的国产文化综艺之光”。在娱乐综艺当道的当下,读书类节目在综艺新蓝海中重获生存空间和话语权,文化综艺成为综艺节目的一股清流。

 

读书类节目40年:从单一讲述到多元呈现

早至1961年5月, 就出现了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的读书类广播栏目《阅读和欣赏》, 该栏目最大特点是“名篇、名编、名播”,开启了广播读书类节目的1.0的音频时代。读书节目登上电视银屏始于2004年的《读书时间》,开启读书类节目的2.0的视频时代。

八年之后,《读书时间》哗然落幕,遭遇同样命运的还有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子午书简》、北京有线电视台《华夏书苑》、湖南卫视的《开卷有益》、东方卫视的《阅读长廊》、湖南电视台的《爱晚书亭》、青岛电视台的《一味书屋》等一系列读书类节目。读书类节目的文化门槛本身较高,缺乏一定的观众基础,加之有的节目只是把书本主要内容浓缩一下,对已经习惯“短平快”速食的80后、90后以及00后而言已不适应。

直到2017年,央视推出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朗读者》掀起了全国读书类节目的大爆发。不久之后,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北京卫视的《念念不忘》以及江苏卫视的《阅读·阅美》等一系列读书节目遍地开花,读书节目在沉寂了十三年之后又重新回归观众的视野。

现在,读书类节目正式进入3.0音视频结合的时代,在互联网掀起热潮的场景式读书节目《一本好书》开启了一个新纪元。

 

读书节目3.0时代:让读书成为全民互动体验

一直以来,读书类节目是“主持人+文化名人/嘉宾”的结构形式,以讲述和推荐具体的书本内容为主,形式较为严肃,少有互动环节。而新的读书类节目则一改往日局面,展开了一场全民互动的阅读体验,《一本好书》就刷新了读书类节目的认知。那么读书类节目如何才能更有新意?

 

(一)多元形式相融合,节目形式推陈出新

3.0时代的读书类节目一改旧颜,采取了多种节目模式,如“故事+朗读+访谈”、“美文+朗读+访谈”、“行走+真人秀+深读”、“表演+读书+点评”,通过拓宽内容呈现手段和传播方式,实现了文艺形式的融合,更精准的到达用户群体,以更年青态的语言和形式走向大众。

 

《朗读者》:故事+朗读+访谈

《朗读者》以“故事”为载体、以“朗读”为内容、以“情感”为律动、以“文化”为旨归,每期节目围绕一个主题词,邀请科技、文学、影视等各领域有影响力的人为朗读者,分享情感故事与人生体验。

例如,《朗读者》第一期主题为“遇见”,请到了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节目中,许渊冲先生回忆人生中的种种“遇见”,在访谈中随性吟诵起林徽因的小诗《别丢掉》——“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先生热泪盈眶,舒缓吟诵,文学力量直抵人心。节目组请到了许渊冲先生的学生们,现场用中英法朗读老师曾经翻译过的作品,展现了舞台化的仪式感。尤其是《朗读者》中的主持人董卿,她在节目中呈现出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展现了深厚的文学修养,成为《朗读者》栏目的品牌核心。

图:《朗读者》第一季第一期 来源:网络

 

《阅读·阅美》:美文+朗读+访谈

《阅读·阅美》以“美文推荐+推荐人朗读+人物访谈”的形式,推荐人通过演说形式讲述推荐理由并朗读,由嘉宾进行点评,并寻访到文章的相关人物(作者、主人公),将阅读和情感融为一体,在阅读中感受“文字美”、“故事美”、“情感美”和“意境美”。《阅读·阅美》依据新媒体时代观众的阅读习惯及内容偏好,组织专家从众多“十万+美文”中筛选具有故事真实和人文关怀的文章。

第二期的推荐人王姬推荐的是姜淑梅的《坐月子》,王姬作为母亲,对文中坐月子的经历产生共鸣。在朗读时她热泪盈眶,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展现了“文美”“人善”“情真”。

图:《阅读·阅美》来源:视频截图

 

《一路书香》:“行走+真人秀+深读”

深圳卫视出品的《一路书香》则以户外行读的形式,走出了图书馆和演播室,将读书与旅游相结合,呈现书中背后的大美中国。凤凰卫视梁文道的脱口秀节目《一千零一夜》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以行游的荐书方式在地铁、街头、公交车等交通工具导读中西方的经典书籍。

图:《一路书香》第一季剧照 来源:豆瓣

 

《许子东现代文学课》:课堂实录“公开课”

腾讯视频打造的《许子东现代文学课》从文学内容出发,以课堂实录“公开课”的极简方式向公众传播中国现代文学简史。 

图:《许子东现代文学课》书照 来源:豆瓣

 

《一本好书》:表演+读书+点评

《一本好书》采取了“第一剧场的表演空间+第二现场嘉宾点评空间+网络主播与主演对谈”的创场景式读书形式,打造了开放性的环形表演舞台,赋予节目虚实相生的审美意境。三人对谈的场外点评,引领大众欣赏品读。以第一季《月亮与六便士》为例,演员出场便以第三视角解说故事的来龙去脉,朗诵原文精妙之处,把朗诵融入到剧情中,把表演和书本结合。

现场是一个环形的舞台,演员可以自由的走动,随着地点、灯光、造型、场景、音乐的变化,观众跟随着主人公毛姆从典雅的欧式住宅到破败的巴黎小酒馆,从空荡的简陋画室再到无人的街头,使观众置身于声色俱佳的戏剧影像世界。在实体化的舞台表演空间中,坐在360度转椅上的观众不仅在观看表演,更作为戏剧的一部分参与整个剧本的创作,与整本书在进行交谈。

图:《一本好书》来源:视频截图

在传播学研究中,受众一般趋向于接受最符合经济原理的阅读方式,即付出较少却能得到较多的媒体和文体。《一本好书》在节目内容、模式、创意上一改传统读书节目通过访谈或评论介绍书、推介书的简单模式,与戏剧、音乐、影像等不同的艺术门类进行深度融合,将经典文学作品以视觉化的方式传递给观众,通过戏剧化、视觉化、舞台化、影像化、图文化的方式找到了文学与综艺之间的结合点。演员生动化的演绎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原作者的文字魅力和思想精髓,由此感召和影响人们去阅读,去追求心灵的启迪和精神的丰盈。

图:《一本好书》来源:视频截图

这种轻松的、深入浅出的传播方式,最大程度地实现了经典作品的雅俗共赏。同时,这也促进了精英化阅读向大众化阅读转变,能够满足普通读者的阅读需求,有效增强了观众对节目的黏性和互动性,观众在寓教于乐的传播方式下更容易接受文化的内涵,而且节目的播出也能积极地引导社会舆论,响应国家积极传播精神文化的号召,帮助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本好书》从文学经典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将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为全媒体时代读书节目的创新探索出了新的模式和路径。

(二)放大明星效应,回归工匠精神

约翰·费斯克认为, 明星是“种种理想与价值的化身。” [1]当下明星巨大的流量和粉丝效应使得综艺节目无法忽视明星给节目带来的影响,好的读书节目要“善选明星”“善用明星”,不能一味追逐流量,创作团队与演员要共同引领“工匠精神”的回归。工匠精神是一种对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与极致的精神理念与工作伦理品质,它包含了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坚守专注的意志品质,自我否定的创新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2]。

在演员的选择上,节目以“戏比天大”为标准,摒弃了当红流量艺人,主要考量演员的演技以及角色与主人公的匹配程度,有李建义、王劲松、潘虹以及喻恩泰等演技精湛的实力派演员登场。这些演员大多以演技闻名于业内,积淀了多年戏剧舞台表演经验,有深厚的台词功底,可以精准的拿捏表演力度,使呈现出来的主人公更生动立体。

图:《一本好书》来源:视频截图

在《万历十五年》中,演员王劲松以第一人称饰演万历。“那时候,我还是个孩子。一个生下来就得当皇上、就得背负着天下、就得是让天下所有人都满意的神一样的孩子。”演员用独特的串演人表现形式,将老中青三代万历同台的场景连接了起来,展现了万历自我束缚的过去,带给观众身临其境般的代入感。

图:《万历十五年》剧照 来源:豆瓣

黄维德在饰演《月亮与六便士》的斯特里克兰德之前,专门写了人物体会。王洛勇演《霍乱时期的爱情》里的老年阿里萨时,五十多岁的人为了节目连熬两天,只睡了四个小时。

在青年演员的选取上,选取和书中主人公气质相符的后起之秀,如尤静茹、牛骏峰等,将明星效应化为优质内容。

《朗读者》也采取了同样的选人策略,嘉宾有袁泉、濮存昕、张丰毅、斯琴高娃等实力派演员,他们在台上讲述和书籍相关的人生阅历,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感悟和收获。这些实力派演员以公益心看待节目的推广,以主流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文化内涵为依托,向社会传递一个好演员的标准。演员们的表演简单又真实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他们对艺术和节目的尊重源源不断地向演艺界的艺人传递着大情怀与正能量。

嘉宾的选择方面,节目选择与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嘉宾对谈,使得节目有故事、有内涵、有思想。对于文化类综艺节目而言,单纯想运用明星效应获得流量是远远不够的。《一本好书》每期邀请在文学艺术领域有较高建树的嘉宾,他们在观众中有一定的知名度,且嘉宾构成较为多元化,有代表年轻女性思想的作家蒋方舟、沉稳的学者梁文道、思维跳脱的编剧史航等。嘉宾以各自专业的视角对每一期文学原著、演员现场表演以及剧情中的情节发展给予评析,与主持人进行互动。第二现场的嘉宾解说给观众以酣畅淋漓的感受。

例如,第十期《尘埃落定》,喻恩泰饰演的主人公西藏吐司独白说:“做一个王,要么是天底下最聪明的人,要么干脆就是个傻子,我就是个‘傻子’……”嘉宾史航则在在第二现场作对“傻子”这个形象进行解读:“主人公自称‘傻子’为陌生化叙述方式,从一个‘傻子’的角度来看,为‘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傻子’是一个长时段的视野。”嘉宾对剧情背后的历史文化及其人物心理逻辑进行解读,帮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书籍本身所传达的深层次内涵。

可见,《一本好书》坚守工匠精神,坚持高度的媒体责任感,积极传播正能量,为好演员搭建了一个可以切磋演技的平台,从流程到细节都处处体现着演员与创作团队的专业和敬业。

 

(三)选好书,培养观众品位,传播正能量,彰显平台责任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时讲,“人民群众多读书,我们的民族精神就会厚重起来、深邃起来。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在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当下,一个文明大国的国民不能缺失读书的精神传统。

读好书的关键是选择好书。《一本好书》选择近40年来,在当代依然有广泛影响力、有助于人类文明传承与进步的好书。第一季选取了《月亮和六便士》《三体》《万历十五年》《人类简史》《未来简史》《霍乱时期的爱情》《无人生还》等12本,第二季选取了《红岩》《骆驼祥子》《红字》《汤姆索亚》《头号书迷》等5本。范围涉猎推理类小说、爱情类小说、讽刺类小说、科幻小说、历史研究类书籍以及科技理论类书籍。

图:《骆驼祥子》剧照 来源:豆瓣

《月亮与六便士》思考物质与精神如何取舍的两难问题,《人类简史》从人类心智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人类文明的变迁,《万历十五年》以人物命运折射明朝的文化政治。正如导演关正文所言:“读书与大众利益勾连,正是节目创新的核心。读书不是为了炫耀学问,更不是为了应对考试,而是为了借鉴他人的经验增长个人经验值。”[3]

读书节目的终极目标是传承文化。传播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分为环境监视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即通过大众传播,传统的社会文化遗产得以传承。[4]在传播社会遗产方面,平台具有优势与责任,视频平台应在内容输出上打造有意义、有意思的优质内容,打造健康的、可持续的文娱产业链,用“文化+综艺”推动“精神文化”的传播。

读书节目的使命是传播正能量。《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节目管理的通知》中强调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节目要坚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坚守底线红线。视频媒体平台主动参与到推动大众阅读的阵营中,承担起让国民“读好书、好读书”的重任,“有所为不缺位”。

在纷繁复杂、流量为先的综艺市场,《一本好书》用新的内容和尝试推荐好书,将经典引入大众视野,拉升全民阅读,输出新的能量和价值,给观众带来精神层面的洗礼,实现精益求精、自我超越的同时有益于社会和大众,正如网友的评价所述,“只有《一本好书》能超越《一本好书》。”

 

(四)做好垂直传播空间,与观众交叉互动  

读书类节目想辐射到更大的范围,要做好垂直化的精准传播。

一要利用粉丝效应。《一本好书》节目利用主创团队之前打造的《见字如面》的粉丝受众群体,通过口碑营销迅速积攒人气,节目未开播便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关注。播出后,利用官方微信公众号“C1区”传播,“C1区”是文化类节目粉丝的聚集地,整合了实力文化旗下的节目的所有订阅户,拥有强大的用户基数,可以短时间内吸引年轻观众的注意力,拓展线下影响力。同时,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相关内容,如同类型图书推荐、作者介绍、书评、佳句摘抄等等。

二要实现多平台效应。《一本好书》将腾讯视频和蜻蜓FM结合,开拓了影视IP音视频形态深度捆绑的模式,“节目赞助+独家音频版权+衍生音频节目开发”三箭齐发,降低读书节目的门槛,贴近年轻群体。蜻蜓FM广播平台及时发布节目信息,推出了节目衍生产品《一生之书》,配合视频节目进一步解读作品背后的人物与故事。例如,《一本好书》推荐了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蒋方舟在《一生之书》节目中谈到黄仁宇先生的个人经历时,推荐了他的自传《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并且引入了美国作家塔勒布的作品《反脆弱》的观点。

三是线上线下同步推广。《一本好书》线上同步开通微博,积极与微博用户互动,及时发布相关咨询,如节目预告、相关采访、短视频剪辑等内容。同时,在微博超话发起#一本好书#话题,截至2019年11月12日,话题阅读量为3亿,讨论77.2万。同时节目组举办40多场线下书友活动,前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与线下书迷进行互动分享,将个人的读书活动演化为群体的思想交流和碰撞。

 

读书类节目传播正能量,助力营造“书香社会”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9.0%,在传统纸质媒介中,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间为19.81分钟,只有12.3%的国民平均每天阅读1小时以上图书,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7本。然而,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为69.3%。[5]从数据看,当下国人阅读情况堪忧,当代中国的国民阅读生态中,人们的阅读越来越趋向“快”、“泛”、“短”、“浅”、“碎”,各种电子设备和移动化终端提供了新的阅读媒介,移动阅读成为现代人的主流阅读方式。

年轻人的阅读途径以微信、微博、客户端等为主,阅读的文本形态也趋于多样,导致了人们阅读行为和阅读习惯的改变,造成了“超级注意力为认知特征的浏览式阅读”逐渐替代了“以深度注意力为认知特征的沉浸式阅读”。近些年,也出现了“地铁丢书大作战”“大佬读书会”“明星书单”“阅读一小时”等阅读推广活动,然而一些活动由于营销炒作最后变成一种“作秀”和“流行时尚”。

《一本好书》这档综艺节目,演员通过戏剧化表演,将平面的角色、故事、情节转变为更加立体、鲜活的形象,将抽象化、平面化的文字艺术,变为具象化的形象、情景和场景,这种身临其境之感,使得观众进入了和阅读纸质书相类似的沉浸式体验,凝神汇聚于当下文学世界的体验。通过综艺使观众、读者对书中的主题,有了直观了解,产生了对于纸质书本的兴趣,有助于理解原著的思想内涵,引发观众的阅读欲望和理性思考。

读书类节目使一个私人行为的阅读转向一个公共的阅读,观众共享同一个文本,在彼此的交流互动中产生思想,引发观众的碰撞,阅读超越了“个人的能力”,转变成具有社会功能的方式,使读书从“贵族化”走向“大众化”,从“娱乐化”走向“人文化”。读书节目可以把书本从一个神坛中解放出来,书本阅读则把书从一般的获取信息和娱乐消遣那里提升,让读书成为一件与深入思考相关的事情,使得书籍回归到深度阅读的功能。

不过,读书节目并不能代替深度阅读。深度阅读是一个“批判性思考”(criticalthinking)的过程,批判性思考是为了培养人的自由和独立的能力,批判性思考和单纯的知识灌输之间是“授人以渔”和“授人以鱼”的区别。

所以,我们在看读书节目的同时,不要浅尝辄止满足于欣赏美轮美奂的节目。要让自己深度思考,最好办法依然是找本书,一页一页读下去。

 

参考资料:

[1]约翰·费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年.

[2]叶美兰、陈桂香: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的选择,《高教探索》,2016年第10期。

[3]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DTKRO2BB0529QRGJ.html

[4]哈罗德·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7页

[5]数据来源:http://www.199it.com/archives/868955.html

 

–END–

前沿杂志
互联网前沿61

2022年,从引爆AI作画领域的DALL-E 2、Stable Diffusion等AI模型,到以ChatGPT为代表的接近人类水平的对话机器人,AIGC不断刷爆网络,其强大的内容生成能力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2023-05-12

全站精选